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与遣药制方论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张元素,字洁古,宋金时期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人,约生活于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与刘完素同时代而略晚。其27岁考中进士,因触犯庙讳落第,于是放弃仕途,潜心医学。虽博览医书,但对《内经》的探颐索隐却始终未曾稍懈,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历经二十余年的钻研,终获很高成就,后因治愈刘完素的伤寒病而声名大噪,不在刘之下。在学术上,他受《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等的影响,重视五脏六腑病证的研究,而成为一派的开山。

另外,他还遥承《内经》气味厚薄的理论与治疗原则,在遣药制方上贡献卓著,为世人瞩目,《华笑底杂笔》引《王棉忠文集》云:“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医道于是乎中兴。”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及影响。

张氏的著作主要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家珍》《珍珠囊》等,后两种今仅见于元代杜思敬所辑《济生拔萃》中,可惜已残缺不全,而前两种则保存得比较完好,系张元素的代表作。

《医学启源》3卷,是张氏为教授其门人而撰写的一部医学入门书籍,上卷主要阐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及主治心法,中卷主要论述五运六气之为病及六气为病的主治之方,下卷主要发挥药物的升降浮沉、虚实补泻及其临床应用。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又称《腑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或《脏腑标本药式》)1卷,无专辑,先后被收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赵双湖的《医学指归》及周学海的《周氏医学丛书》中。本书主要论述了五脏六腑标、本、虚、实诸病的治疗原则与用药经验,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其学术思想简述如下:

一、脏腑辨证说

脏腑辨证说肇始于《内经》,《金匮要略》亦有所论述。至华元化著《中藏经》时,方综合整理成为“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十一篇,使其初见系统。以后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更类列脏腑虚实寒热病证,凡数十篇。后来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亦以寒热虚实分析五脏病证。皆有所发展。三者相较,元化失之略,思邈失之泛,钱乙重点在小儿,且详于五脏,略于六腑。张元素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实践,自成脏腑辨证学说,较之前人所辑,有所提高,使其更趋系统完善,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现以肝脏为例,分述如下:

首先提出肝脏的正常生理:他说:“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也物之始生也。其气软而弱,……其脉弦长日平。”将肝脏的功能性质都概括地反映出来,此内容来自《中藏经》。

其次列述肝脉六种不同的病理变化。他说:“脉急甚,主恶言;微急,气在胸胁下。缓甚,则呕逆;微缓,水痹。大甚,内痈、吐血;缓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小,痹。滑甚,癫疝;微滑,遗尿。涩甚,流饮;微涩,疢挛。”急、缓、大,小、滑、涩六脉,是谓纲脉。急、大、滑属阳脉,缓、小、涩属阴脉。阳脉多主实证、热证,阴脉多主虚证、寒证。以此六脉之甚、微,来辨别脏腑病症的寒热虚实,本出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张元素以此为依据,但与《灵枢》并不完全相同,这其中便有他自己的体会了。

又其次叙述肝脏的虚、实、寒、热及是动、所生诸病。他说:“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梦中惊悸,眼赤,视物不明,其脉左关阳实者是也。月于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病。”以上诸种病变,有本之于《灵枢》者,有本之于《金匮》者,还有本之于《中藏经》者,但脉症并举的地方,则属于张氏自己的见解。

又其次论述肝病的演变和预后。他说:“肝病旦慧、晚甚、夜静。肝病头痛目眩,胁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而急;反短涩者,乃金克木也,死不治。”山此亦取之于《中藏经》。

最后阐述肝病的治法。他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补以细辛之辛,泻以白芍药之酸。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也,若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实则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上述苦欲补泻的治则,取法于《素问·藏气法时论》,处方源自于钱乙,而药物则是张氏的临床经验。其他各个脏腑,亦大略如此。

以上不难看出,张氏的脏腑辨证说集前人之大成,体系不简不繁,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切合临床应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参考价值。

二、遣药制方论
 
 
张元素对药物和制方的研究,多以《内经》的理论为指归,而有不少发明创见。

1.药物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说
药物气味,各分阴阳,气为阳,味为阴,阳气主上升,阴味主下降,这是《内经》关于气味升降的基本理论,但其又强调气味有厚薄之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从气味中分阴阳,即从阴阳中又分阴阳,说明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

张元素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深入探讨了各种药物的气味厚薄及升降浮沉的功效,并在.《珍珠囊》《医学启源》等书中,作了较详细的记载,此举茯苓、麻黄、附子、大黄、竹叶、茶为例以说明之。他说:“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人手太阴也。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叶,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 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正因其在这方面有如此精深的认识,因此,在对药物进行分类时,其亦以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为原则,将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创立了类分药物的新方法。

张氏的上述研究,虽然尚不够完善,但称得上是对药物学的一大贡献.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先后对此作过发挥,足证其影响颇深。

2.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

张元素在药物学上的另一贡献,是发明药物的归经学说及引经报使说。他认为只有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才能力专用宏,疗效更著。因此,其在《珍珠囊》一书中,一 一注明药物的归经,在《医学启源》中亦有所记载,并以泻为例,说明同一类药,由于归经不同,则作用不尽相同,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若不明归经,无的放矢,就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除此而外,张氏还认为组方必须引经报使,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故其在上述著作中,还记述了药物的引经报使功效,如指出十二经的引经药分别为:太阳小肠与膀胱经,在上为羌活,在下则为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在上为升麻、白芷,在下则为石膏;少阳胆与三焦经,在上为柴胡,在下则为青皮;太阴脾与肺经,为白芍药;少阴心与肾经,为知母;厥阴肝与心包络,在上为青皮,在下则为柴胡。又如明确了六经头痛的引经药,其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等等。

总之,归经是遣用每味药物的专司,引经是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药性有专司,制方有专主,则临证疗效必将得到更大的提高。可见张氏发明归经、引经之说,其功大矣。

3.制方大法
张氏的制方大法,是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在泉”的治法而形成的,亦分为风、暑、湿、燥、寒五类。每一制法,皆以药物气味与病机之协调为基础,以五行生克学说为原则。具体如下:

“风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暑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矣。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制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张氏为之解释云:“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四时之变,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圣人设法以制其变,谓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为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
同时,他还举出当归拈痛汤、天麻半夏汤,阐明其义,以作为启示后学处方方法的示例。兹仅以当归拈痛汤为例以说明之。其云:“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盈,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

以上可见,张氏关于风、暑、湿、燥、寒的制方大法,亦为五脏之制方大法。其间反映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辩证法思想,于后世启迪良多。

由于张氏长于制方,故其不盲从、拘泥于古方,而善于加减进退、灵活化裁,如加减白通汤,即是由张仲景的白通汤、理中丸化裁而成,以治太少二阴之虚寒证。此外,其还善于创制新方,如九味羌活汤、枳术丸等,至今仍为临床广泛使用。

三、养正除积的治疗经验

1.养正积自除
张元素治疗内伤杂病,非常重视内因,主张以扶正为主。他说:“养正积自除,……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强调即使有实邪,亦当扶养正气,惟正气强盛,气血通畅,才能使积滞自消,病邪自祛。这一治疗思想,从张氏所创制的枳术丸一方中,便可充分体现出来。如“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瓤一两,右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白术者,本意不取食速化,但令人胄气强实,不复伤也。”考本方系从《金匮要略》治水饮之枳术汤化裁而成,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破气化饮为主,兼补脾胃。而张氏则改汤为丸,白术用量重于枳实,意在令人胃气强实,且取荷叶芬芳升清之性,以之裹烧。“更以烧饭和药,与白术协力滋养胃气。”全方实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消痞满,反映了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特点。

2.养正以胃气为本
张氏强调养正,是以补养胃气为主的,这与其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及对内伤病变的看法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脾者,消磨水谷,养于四旁。”“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明确了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地位,又说:“仲景云:'水人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四指出脾胃的强弱盛衰,直接影响卫气荣血的化生以及生命的安危,说明了治病补养脾胃的重要意义。

此外,他还认为内伤病变不论由于何种原因引起,均可损伤脾胃,如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水谷寒热、悲恐喜怒、想慕忧结等内外因素,皆可导致腹痛、心下痞、胃脘痛、肠鸣、腹胀、消渴、虚损、怠惰嗜卧、肢体沉重等脾胃病症。因此,治疗则宣扶养胃气。

正由于张氏重视补脾胃,故其在临证用药时,还强调注意保护脾胃,如对脾胃虚弱而有食积者,指出“不可用峻利食药”,李呆解释说:“其峻利药必有情性,病去之后,脾胃安得不损乎”?治当“先补脾胃之弱”,“而后化其所伤。”又如需要使用苦寒药物时,“恐寒伤胃气”,则应予以炮制,如大黄须煨,黄柏、知母须酒浸曝干。至于石膏,“能伤胃气,令人不食,胃弱者不可服”。总之应慎用寒凉。

3.养生除积临证举隅
(1)便秘论治:
张氏认为治疗便秘,应分清虚实,实性便秘,可闲麻仁丸、七宣丸、大承气汤、三一承气汤等治之:若症见神疲倦怠、腹中胀痛、纳食减少、小便清长、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者,,为脾胃虚弱,兼有气滞所致,属虚性便秘,宜用厚朴汤治之:此即其所云:“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厚朴汤宜之。”

“厚朴汤:厚朴三两锉,白术五两,半夏二两泡,枳实二两炒,陈皮三两。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三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该方重用白术,佐以姜、枣以健脾养胃,再以厚朴、半夏、枳实、陈皮降气行滞,共奏益气通便之功,体现了养生除积的治疗原则。

(2)积聚论治:
清代医家王九峰受张元素的启发,治疗肝积(肥气)、脾积(痞气)病变,亦多运用养正除积之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他认为脾积多与脾虚不运、升降失司有关,故治宜补脾为主,或脾肾两补;而肝积虽为肝之病变,但积之日久,必伤脾土,然土衰又助长木旺,因此治疗则多采用扶土抑木法。两者皆从养正除积论治,其谓:“正气足,积自除,不治痞而痞自消矣。”对于治疗积聚常用的“坚者削之”的所谓正治之法,王氏认为不可一概使用,因其有伤阴、伤胃之虞,其云:“若用气药服之,虽取快于一时,贻忧日后。痞气坚而阴愈伤矣。攻之愈结,必变中满。”

附病例一则于下:
肝积曰肥气,在右胁下。恙起前年疟后,肝邪未尽,口腹未谨,邪与痰滞,互结络中。春夏以来,渐形硬大,客秋时感病后,胃口虽强,而脾阳困顿,土衰木旺,肝邪愈强,积益散大,硬及腹右。食后觉饱,虑成蛊疾。脉象左部细弦,右关兼滑。每遇烦劳,气逆耳鸣,心肾营亏,肝阳上僭。法当抑木扶土,兼和营泄浊之品。於术、枳实、当归、霞天曲、青皮、木香、党参、鳖甲、砂仁、冬瓜子、椒目、陈皮。

(3)枳术丸的化裁与应用:
张元素创制的枳术丸,不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而且为后世医家所发展,化裁成许多新方,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李呆创制橘皮枳术汤(枳术丸加橘皮一两),主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半夏枳术丸(半夏、枳实、白术各二两),主治脾胃为冷食所伤;木香干姜枳术丸(木香三钱,干姜五钱,枳实一两,白术一两半),主治冷食积滞,脘腹痞胀;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木香三钱,人参二钱半,干生姜二钱半,陈皮四钱,枳实一两,白术一两半),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曲桨枳术丸(枳术丸加大麦空格、神曲各一两),主治食伤脾胃,心腹满闷,痞胀不快;木香枳术丸(枳术丸加木香一两),主治饮食积滞,胃纳不开。明代李梃创制橘半枳术丸(枳术丸加橘皮、半夏各一两),主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张介宾创制香砂枳术丸(枳术丸加木香、砂仁各五钱),主治气滞停食,胃脘满闷,不思饮食等。
   
结语

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开创者,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脏腑辨证学说的研究方面,其继承前人之说,作了更为系统深刻的阐述,使这一体系更加完善,为日后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在遣药制方上,他运用《内经》的理论,阐发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及制方大法,并发明了药物的归经引经学说,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他倡导的养正除积的治疗思想与方法,不仅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和发展,而且亦为弟子李杲所本,成为脾胃论的学术渊源。所有这些,足以说明张元素是宋金时期继刘完素之后又一杰出的医学家。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