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母校印象》| 主播大雪 | 心香文艺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

伊凡作品,主编黄幼中

我的母校是下瓦房中学,它的前身是天津师范学校。
从网上查得,母校最早叫作吉野日本小学,1939年11月由宫崎良道创办,主要接收日本侨民的孩子。学校东临海河,西接海大道(今大沽路),南面是一条小河(老称墙子河,现叫津河),北边这片区域就叫下瓦房。
母校与我家只有一墙之隔,从初中到高中我在那里整整学习了五年,我对校园的一草一木很熟悉,对母校也有较深的感情。
母校占地面积很大,校园布局也很考究。早时候临河一面没有围墙,拉的是铁丝网,由于经常有人钻进学校小拿小摸,后来便砌起了墙,可是依然难挡顽皮孩子爬墙而入,不时看见校工刘大爷追着爬墙的孩子满处跑。
校园里有许多树,最多的是枝干苍劲的槐树,每年四五月间,晶莹剔透的槐树花香气袭人,在校园里或读书或漫步,呼吸着浓淡相宜沁人心脾的花香,心情就会格外舒爽。还有丁香、柳树、椿树等,也各有姿色。校园一隅还隐藏着几棵桑树,每到桑椹成熟时便成为周边孩子围猎的对象,瞧准机会摘一把,吃的口唇染色洋洋自得。有时还爬上树去撸桑叶,说是拿回家喂蚕。因此,对于那几棵桑树来说,每年春天来临便是它们遭受劫难的开始。
我上学那阵学校老建筑还有一些日式风格的残留,教室铺的地板都是上好的菲律宾木,坚实耐用且不吃钉子,门窗都是推拉的,宽大的黑板还有一些仰度。
主教学楼因其呈丁字状被称为丁字楼,北侧和西侧是二层,中间拐角部分是三层,旁边还有一个砖砌的四方大烟囱,说过去是用来烧暖气的,可自打我们上学,大烟囱从来没冒过烟。每年冬天各班都是用烧煤炉子取暖,烧的是煤砖,有定额,需凭盖有学校后勤红章的条子去领。每个炉子还配发了一个白铁大水壶,没人盯着壶里的水很容易被烧干。大烟囱是学校的制高点,爬上去看得见渤海大楼和海河里的船。
我们那届初中一共有十六个班,每班五十多人,分为四个连,全年级从南到北又从西到东,占满了整个丁字楼的二层。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当年油印的全年级的花名册。
学校的底子厚实,各种设施配置也相对齐全。丁字楼一楼最东端是化学实验室,北端在厚重的防火门里面,是一个仅供教师使用的阅览室,学校老师召开会议一般都选在这里,挨着阅览室就是图书馆。一次教英语的扬老师带我进去想帮我找几本鲁迅的书看,图书馆里的藏书令我眼花缭乱,可两位图书管理员的脸色却和那里的藏书一样陈旧且难看。
早前学校还设有音乐室和练琴房,十多架钢琴和几十架风琴在文革中尽数被毁,最后都被当作了劈材,如今想起倍感唏嘘。
丁字楼南面有一座独立小楼,是学校领导办公的地方,教务处、校办室和团委都在这里。有一年学校组织基干民兵训练,到了晚上几十支各式步枪就存放在二楼的一个房间,若是搁到现在谁都没有那么大的胆。
学校还有一座1953年建的教学楼,大家管它叫五三楼。此楼由于靠近围墙,常有调皮捣蛋学生在课间无端朝墙外行人喊话,还不时爆出几句脏口,此举立马招来墙外顽皮孩童的反击,教室玻璃屡屡被弹弓打破,学校不得已装上了铁丝防护网。
师范学校时期,家居偏远的学生需要住校,在大礼堂和办公楼之间有一座专供女生使用的宿舍楼,大家管它叫女生大楼,而所有男生则集中住宿在操场东侧的七排平房里。七排平房旁边有两个篮球场,男生喜好运动,球场上天天晃动着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
学校大礼堂也是学生的饭堂,每年入冬之前大礼堂两侧都储有不少大白菜,角落里还有几大缸腌菜。学校食堂有一辆骡子车,平时用来买粮买菜或临时拉些其它物品。车把式姓童,瘦高个儿,话不多,人很本份。我至今还清楚记得那头骡子略显孤寂的神情。
饭堂里的桌子是一个木框架,桌板是活的,放到下层可以当椅子用,由于木质不错,文革期间有不少被附近居民偷去做了家具材料。学校改为中学后食堂弃用,大礼堂只在召开报告会和文艺演出时使用,学生多装不下,电工高师傅就另外拉线安装喇叭设分会场。我当兵离开天津第一次接受部队点名就是在那地方完成。
丁字楼北面有三座小楼,满满的日式风格,供一些家在外地并具有一定资历的老教职员工使用。后来随着教师队伍拉家带口的日渐增多,又在旁边盖了几排平房,于是便围成了一个家属院,我有好几个玩伴儿就住在那院里。在很长时间里教师们的住房都难缓紧张,有不少教学能力强,在课堂上谈笑风生挥洒自如的老师,其家中的住房却囧得不像样。据说有的人备课只能等到夜深人静家人安顿之后方能进行。
此外,学校还有一个校办工厂和一个幼儿园。校办工厂以印刷为主业,也生产了一阵示波器。我的两位同学毕业后就留在校办工厂,在那一直工作很多年。
母校师资力量雄厚,老师敬业精神笃定令人心生崇敬。先后教过我的几位语文老师均功底了得,课堂上举止潇洒仪态堂堂,解析课文广征博引引人入胜,有的说话的声音抑扬顿挫清晰洪亮,和广播电台里的播音员别无二样,不由得吸引我们跟着模仿。这多年我对语文有所偏爱,想必也是受这几位老师影响的结果。后来听说教过我的卢老师调往了北京语言学院,那里可是国家培养播音员的地方。
客观地说,在中学时代能享有如此优质的教学资源实属难得,只可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困惑迷茫求知欲不是很强,没有格外珍惜自己身边的宝藏,以至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到,许多人生道理也未能真正搞懂,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
五十年光阴匆匆而过,回头审视我们这拨50后的成长,虽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却是一路前行一路彷徨。有的经过努力虽事业有成,但终因受自身短板桎梏,难有更大担当和发展。这显然与我们在应该读书的年龄没能很好地读书,以致难以适应更高层次要求不无关联。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遗憾。

以文会友,推广交流、相互促进,我在这里等您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作 者 简 介

伊  凡      男,本名陈宝路,天津人,1956年生。年轻时喜欢读书,曾梦想当一名文学青年,对语文课情有独钟。服役于海军东海舰队十余年。转业后,又从警三十年,在机关做过一段文字工作,平时喜欢写一点散文和诗歌,近年来撰写回忆录。文章追求写实风格,文笔讲究自然流畅。年过花甲,无所欲求,散文写作,只图快乐。

荐     稿:蔚    东

排     版:张    健

主 播 简 介

大  雪      男,《心香文艺》主播。诵读是与智者交流,与人生对话,与心灵沟通。美妙的嗓音使人愉悦,使人陶醉。爱好诵读,也喜欢好听的声音。希望在诵读和聆听中收获美好。

作者往期作品  点击标题  精彩回放

本期文章:《母校印象》

《心香文艺》全体工作人员

主       编:佑子

副  主  编:彭琳、黎冬益

编委成员:烟染眉、恬静、诗敬、

张女贞、蒋宁辉

导读编辑:白雨

编辑排版:梁秋静、白振松、庞泽辉、

张健、高家雨、庞泽贤

音频后期制作:妙格格(特邀)

◆男主播◆

自由如风、金辉、潮起潮落、蓝天、

南方、李一凡、金东、青山、白宾、

如海、源泉、高歌一曲、东风、大雪、

邹坚、银尘、子杰、亚当范(客串)、

忠诚、海天、石英、晓明、

冯爱华、余之、寸点 、

刘巍、王辰(客串)

◆女主播◆

丁一、美丽一生、夏天、望星空、

芳香怡人、李李、张虹、芊芊、梅竹轩、

晓艾、天堂雨、刘蕾蕾、依星恋辰、

第六感觉、小甜酒、如意、江姐、

桑叶、空白、彼岸、 周芯宇(客串)、

cissy、乐乐、小燕子、雨桐、

雪莲、苏适、文青、艾眉、桃江燕语、

放飞心情、李莉 、月上中秋

墨水、珈祺、黄素勤、小格子

山妮、情非得已、敖登图雅

宋卉、乾坤、雨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主编

佑子(黄幼中)

副主编 

沧海一粟(彭琳)

副主编

白雨 (黎冬益)

编委

烟染眉

编委

恬静

编委

诗敬

编委

张女贞

编委

蒋宁辉

男主播

自由如风

男主播

金辉

男主播

潮起潮落

男主播

蓝天

男主播

南方

男主播

李一凡

男主播

金东

男主播

青山

男主播

白宾

男主播

如海

男主播

源泉

男主播

高歌一曲

男主播

东风

男主播

大雪

男主播

邹坚

男主播

银尘

男主播(客串)

亚当范

男主播

子杰

男主播

忠诚

男主播

海天

男主播

石英

男主播

晓明

男主播

冯爱华

男主播

余之

男主播

寸点

男主播

刘巍

男主播

王辰(客串)

女主播

丁一

女主播

美丽一生

女主播

夏天

女主播

望星空

女主播

芳香怡人

女主播

放飞心情

女主播

李李

女主播

张虹

女主播

芊芊

女主播

梅竹轩

女主播

空白

女主播

晓艾

女主播

天堂雨

女主播

刘蕾蕾

女主播

依星恋辰

女主播

第六感觉

女主播

小甜酒

女主播

如意

女主播

江姐

女主播

桑叶

女主播(客串)

周芯宇

女主播

彼岸

女主播

西西(cissy)

女主播

乐乐 

女主播

小燕子

女主播

雨桐

女主播

雪莲

女主播

苏适

女主播

文青

女主播

艾眉

女主播

桃江燕语

女主播

李莉

女主播

月上中秋

女主播

墨水

女主播

珈祺

女主播

黄素勤

女主播

小格子

女主播

山妮

女主播

情非得已

女主播

敖登图雅

女主播

宋卉

女主播

乾坤

女主播

编辑排版

梁秋静

编辑排版

白振松

编辑排版

庞泽辉

编辑排版

高家雨

编辑排版

张健

编辑排版

庞泽贤

音频后期制作

妙格格(特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