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条建议, 改变50000人生活的习惯养成术, 让你建立有秩序的人生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被习惯塑造的,优异的结果来自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95%以上的行为都是习惯性行为,改变我们人生的,往往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习惯。所以,想改变你的人生,不要妄图一蹴而就,而应该稳扎稳打,小步前进,让自己养成很多好的小习惯,能够让你的人生慢慢变好。
点击加载图片
最近读的这本《小习惯》,让我get到许多习惯养成的小技巧。本书作者是吉井雅之,日本习惯形成咨询师,在2005年就成立了咨询公司,迄今已经有超过50000人的实践过她的习惯养成术,除此外,吉井雅之还服务过50家企业,在习惯养成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点击加载图片
这本风靡日本的习惯养成术,改变了数万人的真实生活。书里面分享了70余篇习惯养成建议,让我们能够建立有秩序的人生。书中结合脑科学知识,来阐释习惯的养成以及影响,有很多观点让人深受启发。
一、为何有些习惯坚持不下来?
你发现没?你无法坚持阅读、写作、早起、运动等习惯,却能坚持熬夜、刷手机、不加节制地吃,是不是很神奇?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脑只能坚持快乐的事。我们大脑中有个叫“杏仁核”的部位,会对进入人脑的信息进行判定。如果它感到快乐,就会主动接近,称之为“接近反应”,反之,杏仁核会选择敬而远之,称之为“回避反应”。
点击加载图片
那么,“杏仁核”是根据什么判定进入的信息快乐与否呢?答案是“与过去的感情相配套的记忆”。举个例子:在学校学英语的时候,你成绩好,经常被老师表扬,还获得过英语竞赛的大奖,那么,每次想起学英语,你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做出“快乐”的判断,你对英语也会非常感兴趣。
反之,有同学背单词很痛苦,当年考英语四级,两次都没有过,还经常被老师批评,英语留给他的都是痛苦的记忆,这位同学会对学英语的事情产生回避。
除了这个理由以外,人还有安乐和充实两种心理欲求。安乐欲求就是想要轻松的人生的心理,诸如食欲、睡眠欲、性欲、物欲、支配欲、私欲等,都属于安乐的欲求。
而充实的欲求指的是“想要充实的人生”的心理,自我实现、自我成长、价值创造和社会贡献等,都属于充实的欲求。
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这两种欲求会激烈交锋。当安乐的欲求占据上风时,习惯就难以坚持,当充实的欲求占据上风时,人才会坚持培养好习惯。人会感到痛苦,就是因为这两种需求经常battle,明明知道要努力、上进,可是骨子里又贪图享受。
二、如何养成好习惯?
书中介绍了很多养成习惯的小技巧,其中,从“小习惯”开始,让我颇有感触。很多人想改变自己,都喜欢制定一个宏大的目标,结果让自己望而生畏,最后无法坚持下来。我自己就是这样,经常给自己描绘美好的蓝图,结果却迈不动步子。
我很喜欢书里的那句话,“改变人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不断累积的结果。”将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坚持到任何人都坚持不下去的程度,我们就能体会到习惯的力量。这段话让我想到海尔集团CEO的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早起、写日记,收拾眼前的垃圾,主动和同事打招呼在,这些“小习惯”,偶尔做很简单,但培养成习惯其实不简单。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无数次说要早起,却经常因为种种原因而中断,至今还在跟早起做斗争。sigh~不过,最近看完这本书后,我也尽量调整自己,现在一周的大部分日子里,都能做到早起,我争取后期不反复吧。
书里说,我们做这些小事的重点不是“做了什么”,而是遵守了和自己的约定。这个说法很戳中我,王潇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革命,而是演化”。将这样的小事一天一天坚持下来,就是在慢慢进化,可以让自己变得自信,从中获得成就感,继而改变自己的状态。
点击加载图片
除此外,书里还提到其他很好用的技巧,我随手列举几条:
像玩游戏那样坚持习惯,会更容易养成好习惯。
制作一份借口列表,每当自己找借口,想放弃的时候,就对照这些借口逐一删掉。
创造有助于养成习惯的环境,比如: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做某件事情,这样更容易养成习惯。将其他人卷入进来,也能督促自己更好地完成某件事。
有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没啥不好,作者换了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不是连三天都没坚持,而是成功坚持了三天。这样想想,心情都cheer up,没那么沮丧了。
点击加载图片
三、利用脑科学让习惯变得更强大
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来阐释关于习惯的种种现象,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书中将习惯细分为四类,分别为:
接收习惯:通过感官接收信息
语言习惯: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语言
思考习惯:基于语言进行思考
行动习惯:将思考转变为行动
而我们通常说的“习惯”,其实指的是“行动习惯”。从上面习惯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这几种习惯其实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我们要改变行动习惯,就要改变在此之前的三种习惯:接收、语言以及思考习惯。
在这里要补充一个知识点:大脑从接受信息到做出判断,只需要0.5秒。人脑会在瞬间完成负面思考,为什么是“负面思考”呢?因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对消极的记忆更加深刻,这是进化的本能。基于此,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做不到”、“搞不定”,对自己充满负面的偏见。
但与此同时,人脑还有个特性:与“输入”相比,大脑更相信“输出”。举个例子:上司给你分配了一个颇有挑战的工作,虽然你认为自己做不到(输入),但你还是回复说,“我试试”(输出),大脑会倾向于相信后者,于是你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搜寻自己做过的类似的工作,从而找到突破困难的方法。
点击加载图片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只要坚持输出正面的语言、行动和表情,那么大脑就会输入“自己能行”的正面思想,利用大脑的这个特点,我们能够学会正面思考,改变接收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好习惯。
除此外,书里还有个小技巧很有意思:通过语言替换“快乐”和“不快乐”。
在上面,我们提到过大脑只能坚持快乐的事情,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语言的含义,来养成习惯,达成目标。比如,我们想减重,当将“蛋糕”这个词输入大脑时,大脑会根据过去的记忆,得出“蛋糕”美味的结论,于是做出“吃蛋糕快乐”的判断,继而会产生接近反应。
如果,我们将蛋糕替换成“脂肪”,“我要开始吃蛋糕啦”转换成“我要开始增加脂肪啦”,大脑会产生回避反应,这样能够让我们控制住不吃甜食,更利于减重。
点击加载图片
emmm,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用的,我最近就在减重,这个方法可以用起来。
除了上面两个小技巧以外,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tips,简单实用。
写在最后:
“人与人之间没有能力上的差异,只有习惯上的差异。”这句话还是蛮激励人的。仔细想想,现代很多人浮躁、无法专注,沉迷网络,晚睡熬夜,饮食混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却经常怨天尤人。如果下决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培养好的习惯,不说人生发生怎样的逆转,至少自己的生活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