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的鱼还会动

文:刘晓银   聂传安


曾让孩子周末作诗,并让他们最好买菜洗菜做菜作诗一条龙。不少孩子的确这么做了,但一班刘晓银同学却在买菜环节停下来,在这里有了一次表明成长的领悟。

她文章的题目就是《悟》。

天渐渐冷了,而老聂又在作妖了。(冬天来了,老聂开始妖了……这是啥神逻辑?)

他不断要让我们作诗,还要买菜做饭再作诗!(这事儿……被无数娃骂过了)

于是刚上完课,我就匆忙奔去菜市场买菜。嗯——我要买什么呢?一旁的老妈陪我在菜市场兜兜转转,东张西望。路过鲤鱼铺,我停了下来——要不今天就吃鲤鱼豆腐汤吧。(这个搭配……比较经典)

我看着那个大盆,里面有好几条鲤鱼,便问老妈:“老妈,煮鱼汤要几条鱼啊?”妈回答道:“要二条小鲤鱼就可以了。”阿姨听了,抓了两条小鲤鱼准备砍死。(从问题来看是个新手。不过一问一答就是学习)

那刀落在鱼身上,“哗哗”地刮着鱼鳞。鱼在木板蹦跳了几下,拼命在挣脱,但刀还在有序地刮着鱼鳞,鱼趴在木板上偶尔抽动,鱼腮一呼一起,像似在最后地留恋这人间。然后,阿姨一刀向鱼腹划下去,鲜血喷出,鱼再也不动了。(杀鱼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但有的用语还不是非常妥帖,这也正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孩子的正常表述)

我的心在剧烈地颤抖!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我眼前消失,而竟伤害它的人就是我!虽说鲤鱼很小,也有我的一个巴掌大了!(这种负疚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有的。从鱼很小以及与豆腐配汤来看,我怀疑晓银买的不是鲤鱼而是鲫鱼。)

我深深地自责着。(晓银心地善良)

我拎过鱼,慢步向前行。走着走着,袋中的鲤鱼竟然突然跳动了几下,可把我吓坏了!难道它是来找我的吧?找我来讨债的吗?(没有亲身经历,绝对体验不到这个细节!本心存愧疚,又发现被开膛破肚好久的鱼竟然会动时,不怕才怪)

我害怕极了,忙问老妈这是怎么回事。母亲笑着跟我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兔吃草,狼吃兔,虎吃狼一样。你若每吃一个东西便要痛哭,还不要得忧郁症了?”(妈妈的说理通俗易懂)

我一笑,微微释然了。仔细想想,心太软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说好听点就是善良,说不好听就是软弱。人生于世,总要经历过许多风雨许多磨难,心软的人将难以承受。(说得非常有道理。题目为“悟”,这正是因事而得的“悟”)

我不再为这点事而难过。我必须要坚强起来!(没有经历,难以成长。晓银这样的成长才结结实实)

曾经多次批评过闭门造车式的虚假文章,因为没有经历没有体验而无法真实真切,自然无法打动读者。

晓银文章明显不同。其中许多细节没有经历她是无法写出来,所以当已经被宰杀的鱼在袋里突然一动时,不仅会吓到她,而且会引起许多有这方面经验的读者的共鸣,从而有了“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的阅读体验,产生了对文章的亲近。

另外,人的成长都不会凭空产生。不经历事的成长都是“虚长”,经不起风雨挫折,因事的成长才显得实在。

此文中,善良而充满同情心的晓银遇到生活中会常常遇到的“残忍”时,一时不适,“良心”不得安宁。但如果一直坚守着这份“善良”时,以后的生活会遇到很多不适与不便。于是她必须先“破”,即对曾经狭隘的“善良”的否定;再“立”,即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善良”,从而否定曾经的“软弱”,变得“坚强”。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悟”,这是一个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悟”。

这样的“悟”才有说服力,才能刻骨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