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炮制历史沿革——中药炮制课堂作业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的干燥草质茎。属常用中药,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炮制入药,渊源已久,意图明确。本文根据历代中医药文献的记载,在麻黄净制、切制和炮制及其意图等方面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整理研究,为规范其饮片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 历史沿革

1.1 汉代

汉代对于麻黄的净制以去节为主,认为折去节为佳,始见于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曰“去节”;对于切制方面,认为将麻黄切碎并切为豆大为好,最早见于汉·张机《金匮玉函经》“折去节,令通理坐早蟒之剉,寸剉不如碎剉,如豆大为佳”;而炮制均以煮制为主,认为生品使人烦躁,而经过煮制之后可缓和汗出不止的副作用,始见于汉·《金匮玉函经》“折之,皆先煮数沸,生则令人烦,汗出不止,折节益佳”与此同时《金匮要略方论》“汤泡”、并在含麻黄的汤方中注述其煎煮服法为“先煮麻黄……去上沫”,但对为何去沫没有明确其炮制目的。

1.2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仍然延续了汉代的去节处理,同时还认为根与节一样具有止汗作用,表达了根茎同株异用的炮制意图,见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述“用之折除去节,节止汗故也……其根亦止汗”;切制时强调锉细;炮制同样有煮制并去沫的记载,并说明去沫的作用是因为“沫令人烦”,见于梁·《本草经集注》“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

1.3 唐代

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去根节”最早提出了根节并除的净制处理方法,在切制时切成寸段,并进一步记载了煮制并去沫的炮制工艺,对去沫的目的与南北朝时期相同,认为不去沫“令烦”,见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先别煮两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烦”。

1.4 宋代

宋代对麻黄的炮制记载远远超出以前。宋·《太平圣惠方》“去芦头、根节”“去节”,在净制方面几乎都提到了去根节,认为根节的主要作用是止汗与麻黄茎主要的发汗解表作用相反,因此要加以除去;认为前期主要的切制方法“锉”不如“碎”好,“碎”可使药力易出而无遗力,见于宋·《证类本草》及宋·《本草衍义》论述“寸剉之,寸剉不如碎剉,如豆大者为佳。药味易出,而无遗力也”;在炮炙上,除了煮制之外,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炮制工艺,包括炒、焙、炒焦黄、煮后焙、炮等,并第一次出现了加辅料与麻黄共同炮制的方法,包括以酒煎煮、与蜜共同拌炒等,最早记载的是宋·《本草衍义》“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但未说明蜜炙麻黄的炮制目的。

1.5 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对麻黄的炮制进一步延续前面的发展,但在净制时出现了相反的观点,一种是与前代相同,即去根节,如元·《丹溪心法》“去节、去根”;另一种则要去节存根,目的是为了“功全表里”,金·《儒门事亲》、元《丹溪心法》均有同样的记载;亦有根节连用的,如金·《东垣试效》“不去根节”;切制仍以细切、碎和捣为主;而在炮炙方面又有所发展,延续了前代的炒法、汤煮焙干等工艺,但缺少了加辅料共同炮制的方法,并在元·《卫生宝鉴》最先指出“烧灰的炮制记载”,但也同样未对其炮制目的加以说明。

1.6 明代

明代是麻黄炮制空前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于麻黄根茎节三者的用途都有各自的表述,有文献认为要取根节用,认为根节止汗固虚作用强,如明·《仁术便览》;另有文献如明·《普济方》、《奇效良方》、《明医杂录》则认为去节就可以了,因为不去节则会闭汗,与前代观点相同的是,认为去节存根目的同样是为了“功全表里”,可见在去根节的问题及根节的作用功效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认识分歧;在切制方面与前代同,或捣或切细或为粗末,在《本草品汇精要》、《普济方》中均有记载;在炮炙方面,除了延续和发展前代的煮沸、焙、炒、炒黑、烧存性外,加辅料制的方法再一次出现,其中就有蜜炙或蜜酒共同炮制,如明·《普济方》“去节,蜜炒令香紫色为度”、明·《本草品汇精要》“去节,合蜜炒”、明·《证治准绳》“酒炒”、明·《景岳全书》“连根节,酒蜜拌,炒焦”,关于其目的,《景岳全书》记载“治倒陷,解发豆毒”;还出现醋制和姜汁制的炮制方法,如明·《仁术便览》“去根节,滚醋汤泡片时,去沫发汗”、明·《证治准绳》“凡用麻黄去节,先以滚醋略浸,片时捞起,以备后用,庶免太发”、明·《普济方》“缠匝慢火炙干,又醮姜汁炙,凡三次”及“麻黄半分长直着,以热汤浸软,用姜汁浸半日”以治小儿慢惊。今有生姜、甘草合制。

1.7 清代

清代对于麻黄的净制的观点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大部分认为麻黄的茎和根节的作用不同,因此有了将茎和根节药效分别加以描述并分开药用的记载,认为用茎有发汗作用,而用根节则有止汗敛表的功效,与现代对于麻黄根茎的看法基本一致;在切制方面较简单,认为切断即可;在炮炙方面,煮制和烧存性的记载仍可见,但蜜炙方法成为了该时期主流的炮制方法,如清·《医宗金鉴》“蜜炒、蜜炙”、《得配本草》“蜜拌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蜜炙各法的炮制目的进行了详尽说明,认为蜜炒、蜜炙后用于“治暴喘、疹初无汗作喘急”,蜜炒还可“庶免太发”,蜜炙“则和”。

1.8 现代

现代麻黄的炮制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在净制时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成段,并以蜜炙作为炮炙主要方法。

2. 结论

在净制方面,通过对麻黄炮制历史沿革分析可以看出,麻黄去节一直就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而去根的观点,到了清代得到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根、茎由于功效不同,应该分开应用,并以茎作为麻黄的主要药用部位。现代研究表明,麻黄茎中所含的多种麻黄碱型生物碱主要在节间,麻黄根中含不同类型的生物碱,主要为微弱升压作用的L.络氨酸甜菜碱,降压成分麻黄根碱甲、阿魏酰组胺、大环精胺生物碱等,因此麻黄茎有发汗、升压功效,根则止汗、降压,故分开药用。现代炮制延续了将根、茎分开药用的净制工艺,但为了节省加工时间和药材来源,多不再去节使用,研究还表明,麻黄草质茎生物碱含量要远远高于木质茎,因此增加了去除木质茎的净制要求。

在切制方面,历代变化不大,由最初的碎锉、细锉、做末,至出现寸、捣碎,到清代 “切断”,至现代切成段状使用,目的均是使药力易于煎出。至于现代为何没有沿用清以前的捣碎等方法,以及捣碎或细锉后是否与切段在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及药效上存在一定差异,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在炮炙方面,研究脉络可从以水煮沸为主,发展出炒法、酒煮法,蜜炒,炒炭(烧灰),至明、清时期,有大量文献记载蜜炒,以蜜炒为上流的炮制工艺,并沿用至今。但目前某些地区,还在沿用沸水泡麻黄及炒麻黄工艺。研究表明,沸水泡麻黄生物碱含量高于蜜麻黄,凡是沸水煮或泡麻黄,均有“去沫”的文献记载,认为“沫”令人烦,但对于“沫”是何种成分以及为何令人烦尚未见相关报道;另有研究表明,炒麻黄总生物碱含量的下降幅度大于蜜麻黄,挥发油的降低幅度降低于蜜炙品,其中炒麻黄检出 9个新成分,蜜麻黄检出 4个新成分,具有平喘作用的L—a一萜品烯醇、四甲基吡嗪、石竹烯和具有镇咳祛痰的柠檬烯 、芳香樟等成分在炒麻黄中增加更为明显,单从成分变化而言,似乎炒麻黄更利于增强麻黄平喘止咳作用,因此现代为何以蜜炙为麻黄主要的炮制工艺,蜜炙品是否在药效上要强于炒麻黄或沸水泡麻黄等,还有必要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 1] 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5.

[ 2] 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11

[ 3] 梁·陶弘景,尚志钧点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1

[ 4]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印

[ 5]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301.

[ 6] 宋·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39

[ 7] 金·李杲.东垣试效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59.

[ 8]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6.

[ 9] 明·方贤.奇效良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3.
[10] 明·陈嘉漠.本草蒙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lo4.

[11]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上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77.

[12]明·张浩.仁术便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1.

[13]李俐.麻黄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26(6):606-608.

[14]李国桢,龚千锋,朱小华.麻黄炮制前后生物碱含量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4,8(4):36.

[15]谭日健.麻黄不同炮制品生物碱的含量测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3):82-83.

(0)

相关推荐

  • 发扬邪汗、下通水道之浮萍

    浮萍植株 发扬邪汗.下通水道之浮萍 浮萍闻之气微,口尝味淡,生于水田.池沼.湖湾或静水中,得寒水清阴之气以长,又名水萍.叶面青,叶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背浮萍,入药尤良.其叶下有根如须十余条,不着泥土而 ...

  • 历节

    话说某老中医有女儿肘关节疼痛不适,老中医遂处方乌头汤,诸药皆用九十克,乌头用了五个.病人服药后以电热毯发汗,结果大汗淋漓,心慌. 有些人是传说听多了,以为某某名医一剂就能痊愈病人,所以自己也想大剂量用 ...

  • 葱白的功效与作用

    葱白的功效与作用: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葱白的功效是通阳,发表,解毒,杀虫,葱白的作用是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葱白食用禁忌是表虚易汗者勿食葱白,病已得汗勿再进葱白. 基本 ...

  • 对全蝎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的探讨

    全蝎,原名蝎,别名蝎子.全虫,<诗经>中称虿,<广雅>称虿尾虫.北宋<太平圣惠方>始称全蝎[1],该药首见<蜀本草>.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 ...

  • 中药炮制 | 法半夏

    ▲点击视频观看法半夏炮制全过程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原药材块茎呈类圆球形,有的稍偏斜,顶端有凹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历史沿革 汉代 ...

  • 中药炮制 | 防风

    ▲点击视频观看防风炮制全过程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许多横向皮孔及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许多密集的环节,俗称"旗 ...

  • 学习中医药(十)中药炮制方法—火制

    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根据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 ❶ ❆ 炒 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可分为: ▶ ...

  • 长时间煎煮了,附子乌头为啥还有毒?!中药炮制≠食品加工……

    含乌头碱类的中药你知道怎么正确处理吗? 昨日,"医学界"发表了一篇关于乌头碱类药物处理和服用不当导致乌头碱中毒或致死的文章(该中药半年已致死4人.致病62人,这还只是云南省半年的数 ...

  • 不了解炮制历史的中医药人,敢于看好未来的中医药么

    "如法炮制" 是咱们生活中常用的词汇 最早使用出现在宋代 可说到它的本意 关于药物加工 却早在马王堆西汉墓 出土的医书中有记载 炮,原本是指 将药物埋于火灰中至焦黑 炙,代表手拿药 ...

  • 传统特色中药炮制技术

    九蒸九晒熟地黄的故事 传说孙思邈一百多岁时,还到处游玩.一天傍晚,他来到一个河边小村,见一老人左手捏着一只蜻蜓,右手捂着屁股大哭.孙思邈见老人年龄比自己还大,就上前劝慰:"老人家,为何大哭? ...

  • 传承发展好中药炮制技艺

    中药炮制又叫修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伤寒><金匮>更倡之,此后中药炮制学术及技艺日臻完善,形成系列理论及有系统的技术和操作规范.总体来看,炮制可分为火制.水 ...

  • 中药炮制方法 半夏附子乌头南星密炙醋制酒制盐制姜制麩炒法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修炼成仙的故事.据<神仙感遇传·卢钧>卷112中记载:唐朝元和四年,卢钧进士及第,担任尚书郎.后来因病离职,迁为均州刺史.到了均州,卢钧的病更加严重了,身体羸弱,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