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幸福的条件(一)

Meher Baba


幸福的条件(一)

第一部分

通过超脱排除痛苦

世界上每一个生灵都在追求幸福,人也不例外。表面上人把心思用在很多种事情上,但他所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幸福。如果他渴望权力,是因为他期待着从行使权力中得到幸福。如果他追求金钱,是因为他以为金钱是保证幸福的条件和途径。如果他追求知识、健康、美貌、科学、艺术或文学,是因为他感到其幸福直接依赖于这些。如果他追求功名,是因为他希望从中找到幸福。人的所有努力和追求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是驱使他从事一切活动的终极动力。

人人都追求幸福,但大多数人却陷于某种痛苦。即使有时得到了片刻幸福,那也既不纯粹又不持久。人生绝非一系列无杂质的快乐,而是游移于苦乐对立之间,像乌云和彩虹交织在一起。生活中偶尔出现的快乐时光很快消逝,恰如彩虹,绚丽一时只是为了从天空消失。这些快乐时刻即使留下什么痕迹,也是某种只会因其失去而增加痛苦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大多数快乐的恒定遗产。

人不追求痛苦,但他追求幸福的方式必然会带来痛苦。他试图通过满足欲望来寻求幸福,但这种满足是从来靠不住的。因此在追求欲望中,人也不可避免地准备着承受不能遂愿的痛苦。同一棵欲望树上结两种果实:一甜,即快乐;一苦,即痛苦。要让树茂盛,就不能只让它结一种果实。想得到一种果实者,必须准备接受另一种。人疯狂追求快乐,得到后痴迷不放。他拚命逃避逼近的痛苦,逃不脱时怨天尤人。恼怒和痴迷都无济于事,因为他的快乐注定有朝一日会消退。绝望和怨恨也同样没用,因为他不能逃脱随之而来的痛苦。

受形形色色的欲望驱使,人毫不气馁地追求尘世快乐。然而,他对快乐的热情也不是一致的,因为就在伸向快乐之杯的同时,他常常得咽下一口口苦水。对快乐的热情被常常尾随的痛苦削弱。他受制于骤变的情绪和冲动,时而兴高采烈,时而灰心丧气。情绪随欲望的满足或受挫而变化。有些欲望的满足带来短暂的幸福,但这种幸福不长久,很快引向抑郁反应。情绪让他受到起落和变化所支配。

欲望的满足带不来欲望的终结;它们潜藏一时,只是为了以增强的力量卷土重来。人饿时吃饭以满足食欲,但又很快感到饥饿。如果吃得太多,他甚至会在满足欲望的同时,感到痛苦和不适。所有的世俗欲望皆如此,只能带来瞬间的快乐。即使在满足的时刻,这种幸福就已经开始减弱消散。因此世俗欲望绝不能引向永恒幸福,反而总是导致各种各样的无休止痛苦。当人充满世俗欲望时,等待他的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痛苦。欲望必然是大苦之母:此乃法则。

如果一个人体验或想象等待着欲望的痛苦,其欲望就会减弱。有时强烈的痛苦使人对世俗生活淡漠,但这种淡漠往往被新涌的欲望搁置一旁。很多人因欲望带来的强烈痛苦的影响,暂时失去对世俗目标的兴趣。但超脱必须持久,才能为无欲的自由铺路。有不同程度的超脱,但它们不都持久。

有时候一个人被某个异常强烈的体验大大震动,比如目睹一具死尸被抬到火葬场,埋葬或火化。这种体验发人深省,使他深入思考尘世存在的无奈和空虚。在这种体验的影响下,人意识到有一天他也会死去,告别他所珍视的一切世俗对象。但这种念头以及由此产生的超脱都是短暂的。它们很快被遗忘,人恢复对尘世及其诱惑物的执着。这种昙花一现的短暂超脱情绪叫做“希玛善外若几亚”,或墓地超脱,因为它通常产生于墓地,延续到尸体下葬。这种超然情绪来的突然,去的迅疾。它持续时似乎强烈有效,但仅仅由某个生动体验所维持,也随着体验消失而迅速离去,不会对总体生活态度产生重大影响。

可用下面的故事说明短暂的超脱情绪。从前,有个人在剧院看了一部灵性剧,讲的是印度国王高毗迁达为求道舍弃一切的故事。此人深受感动,他放弃了对家庭的全部责任,加入高毗迁达教派的一批(流浪苦行僧)。他彻底舍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听从同修的建议,穿上拜拉吉服,剃光头,坐在一棵树下。首先他深深投入静心,但随着气温愈来愈热,他的参禅热情开始冷却。白昼慢慢捱过,他开始感到饥渴、烦躁和悲哀。家人发现他不在,甚为担心;一番搜寻后,发现他正凄惨地坐在树下,面容憔悴,一点儿也不快活。其妻见此奇怪情景,满腹怒气,冲上去就责骂。他的超脱情绪早已消散。因对新生活彻底厌倦,他把妻子的责骂看成上天恩泽。马上止住她,戴上包头巾,穿上寻常衣,乖乖跟她回家了。

有时候超脱情绪更持久,不仅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还严重地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总体态度。这叫做“提兀若外若几亚”,或强烈冷漠。这种强烈冷漠一般来自于某种大不幸,比如失去亲人、财产或名誉。在这个超脱浪波的影响下,人放弃全部的世俗物。这一类的强烈冷漠有其灵性价值,但也有可能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或者被世俗欲望的复发洪水所颠覆。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厌世情绪,归因于不幸留下的强大印象。它不持久,因为它不是产生于认识。它仅仅是对生活的激烈反应。

那种真正持久的超脱出自对痛苦及其根源的认识。它牢固建立在不可动摇的知识上,也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皆短暂易逝,对它们的任何执着都注定最终是痛苦的根源。人追求世俗快乐的对象并且试图避开带来痛苦的东西,却认识不到他不可能得其一避其二。只要有对世俗快乐对象的执著,他就一定会不断地给自身招致痛苦——得不到它们的痛苦和得到后又失去的痛苦。能带来无欲望无执著之自由的持久超脱,叫做“普那外若几亚”,或完全冷漠。彻底的超脱是永久和真正幸福的一个根本条件,因为彻底超脱者不再因欲望产生的无尽奴役,为自己制造痛苦。

无欲使一个人坚如磐石。他不为乐也不为苦所动,不被对立两面的袭击所干扰。受合意的事物影响者,定会被不合意的事物所左右。如果一个人被所谓吉祥的征兆所鼓舞,他一定被所谓不祥的征兆所气馁。他只要从吉祥征兆中获取力量,就不能抵制不祥征兆的消极影响。不受征兆影响的唯一途径是对吉祥和不祥征兆均保持超然。

这也适用于赞扬与批评的对立。一个人若因赞扬高兴,就一定会因批评伤心。只要他因赞扬而欣喜,就不会泰然对待批评。不受批评影响的唯一方法,是对赞扬亦保持超然。只有这样,他才能不为赞扬和批评对立所动,就不会失去平衡。只有通过彻底超脱,才有可能达到不受对立所动的稳定与平衡。这是永恒和真正幸福的一个根本条件。完全超脱者不受对立的体验所左右,由于完全摆脱了欲望的奴役,他不再为自己制造痛苦。

人要承受很多痛苦,肉体的和精神的。其中精神痛苦更难受。那些视野受限者认为痛苦只能是肉体的。他们对痛苦的概念是某种病痛或肉体折磨。其实,精神痛苦比肉体痛苦更难受。肉体痛苦有时是件幸事,因为它把人的注意力从精神痛苦中转移开,起着减缓精神痛苦的作用。

过分看重纯粹的肉体痛苦是不对的。这能通过行使意志力和忍耐来承受。真正重要的痛苦是精神的,就连能够忍受巨大肉体痛苦的瑜伽行者,也很难摆脱植根于欲望受挫的精神痛苦。一个人若是什么都不要,在任何逆境中都不会不幸福,哪怕落入猛狮口中。完全无欲的状态潜在于每个人。当一个人,通过完全超脱,达到无所欲求的状态时,就接通了内在的永恒不败幸福源泉。这种幸福不是建立在世俗对象上,而是由自知和自证所维系。

下期预告

下期推出《语录》:幸福的条件(二)

文章来源:阿瓦塔美赫巴巴中文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