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之谜:为啥看了一堆书,语文还是考成渣?
在孩子的阅读路上,妈妈们经常会遇上一些不解之谜。
其中一个大谜团、也是妈妈经常来问我的问题是:
我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娃从小也看了很多书——总有一面书架吧,但学校每次考语文,为啥阅读理解还是错一堆,语文瞬间变学渣?
阅读量的确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阅读量是不行的,但只有阅读量也是不行的。
就像“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对我说过的:
不阅读的孩子,一定学不好语文,但是阅读的孩子,语文不见得是考得最好的。
今年4月,我有幸和徐冬梅老师面对面聊天,学到了很多
孩子看了一面墙的书,只能说明阅读量有了,考语文特别是阅读理解考不好,则说明只注重了量没注重到质,阅读能力并没随着阅读量提升。
关于阅读的“质”,第一就是图书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经常是他接触到什么,他入手是什么,他就认为阅读是什么。
徐冬梅老师还对我说:
孩子小时候大多是缺乏选择的,都是家长在帮孩子选书,就像吃饭一样,也是一个逐渐培养口味的过程。孩子一开始接触书,家长就要尽量提供经典的、有营养的读物,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趣味。
阅读的“质”,第二就是读书的质量:孩子有没有读进去、读懂和读透。
人们经常拿读书和行路来比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带思考的行万里路,只是做个邮差,而缺少策略的读万卷书,可能也只能成为一个书童。
虽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是家长关心的考试也是绕不过去。从考试来看,语文是所有科目里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考每个分数,经常有上百人,而经常是一个学校统招也就100多人,那么同样的分数,先招谁呢? 就是看语文成绩,语文好的学生优先。语文如果再同分了,再看数学。所以,同分不同命,一般就差在语文上。
而在一张语文试卷里,阅读理解部分是占比最大的。
以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00分)为例,赋分如下:
基础运用:约15分
古诗词和文言文:约15分,其中文言文阅读理解占大头
阅读:约30分(包括现代文阅读 名著阅读)
写作:40分
其中,基础运用也是用阅读材料的形式来呈现的,所以语文基本就是考察阅读和写作。
杭州虽然中考语文满分是120,阅读所占的比例也差不多:
积累运用(基础)20分
阅读理解55分(包括古文20分)
作文45分
再说说小学,花生在海淀小学的语文考试里,阅读理解的分数比例也是最高的,这是他五年级的期末试卷,100分里阅读理解占了32分。
我说过,作文其实是可以提前准备的,要和别人拉开距离有一定难度,所以就得在阅读理解这个大项目上下功夫。
失阅读者,失语文。
关于“为啥看了一堆书,语文仍然考成渣?”的谜题,谜底是:孩子阅读量上去了,阅读能力却没有效提升。
要在阅读能力上使劲,我们得首先知道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什么:
认读感知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
推理解释能力
评价鉴赏能力
迁移运用能力
孩子的阅读能力没有随着阅读量发展起来,具体的原因我总结出4点,这样家长也就能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改善了。
阅读的内容过于单一
古文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部分,还有非虚构阅读。很多孩子小时候看虚构阅读,比如绘本故事、童话类的还挺有兴趣,但是一到古文和非虚构阅读就有点薄弱。
改善方法: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以我一直推荐的“亲近母语”系列图书为例,无论是更适合泛读的中文分级阅读,还是更适合精读和吟诵的名家短篇合集《新母语》,都有非虚构阅读和文言文部分。
《新母语》是“亲近母语”即将推出的新书,在文学板块之外,还设置了若干非虚构板块,比如科普板块(比如“天问”、“博物”)、人文板块(比如“哲学”)、历史板块(比如“中国”)、文言板块。
《新母语》一年级子集(一年级上册)目录
《新母语》二年级卯集(二年级下册)目录
所选书目不适合孩子年龄层和心理发展阶段
不像英语,有很多类似于《牛津树》的分级阅读材料,到了中文环境里,感觉分级阅读体系和资料就略欠缺。
针对这个不足,也有些机构正在开发中文的分级阅读体系,其中我觉得做得特别优秀的,是“亲近母语”的中文分级阅读,目前已经出版了从一年级到七年级(K1-K7)的7套书,6月份趁着618当当大促,我也推给了大家链接和满减劵,收到书的家长反馈大多不错,孩子也很喜欢读。8月底当当还会有开学季活动,到时候我再带着满减券一起推给大家。
只重视泛读,不重视精读
孩子阅读量大,但都是泛读,看过算数,没有针对性的精读训练,造成阅读能力总在原地徘徊。
而精读要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分析,比如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结构分析、情节内在逻辑、人物性格、情感和内心分析、文学艺术风格赏析、言外之意判断等等……
在泛读的基础上,选一些经典进行精读,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对低年级的孩子,每天找一些优美的诗词或短篇进行吟诵,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语感和对中文母语的热爱。
内页来自“亲近母语”《新母语》,下同
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新母语》,也是按照小学年级分层设计的,一个年级两本经典短篇合集,就非常适合精读。
在这里我也给大家预告下,后天8月4日,我这里会进行《新母语》1-3年级的首发团购(4-6年级计划于11月出版),再配上中文分级阅读泛读,孩子的精读和泛读就相对完整了。
只埋头阅读不重视交流和检验,缺乏反馈机制
对于娃的阅读能力,如果平时没有交流和反馈,家长只能看考试,考得好就觉得不错,考得不好就觉得很渣,这就有点盲目和被动。
像《新母语》这样,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栏目——“阅读交流”里都会有几个和文章理解有关的问题。家长可以在孩子读完文章后和孩子交流,看下孩子到底有没有理解、理解了多少,在讨论中帮助孩子理解并提升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培养联想力、锻炼表达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现在家长面临的选择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毕竟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经不起屡屡人肉试错,更要精心选择资源,把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上。
我们不仅仅要努力,也要学会抛弃无效的努力,既要全情投入,也要追求有效的产出,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孩子的底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