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三境,你在哪一境?
养生之论,早已有之。得法与否,关乎命之长短。
黄帝曾与岐伯就养生问题展开过讨论。
黄帝对话岐伯:何谓养生?
黄帝问: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释义:我听说上古之人不仅寿命绵长,他们的身体状态也都非常好;但是今人年过半百就已开始动作迟缓。是时代不同了?还是人忘记了怎样生存?
黄帝的这段话揭示了养生的两个基本要求:长寿与健康。
岐伯回: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释义:上古之人之所以长寿又健康,在于他们懂得养生之道,他们能够效法阴阳变化,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能做到饮食节制、起居有规律,所以他们的形神能够协调一致,由此才能享尽天年,满百岁而去。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告诉人们当以阴阳之道存养生命。而所谓的阴阳之道便是“易”之道。“易”之一字正是以“日月”为形,《周易》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三境,哪三境?
由上可知,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与天道相合,而养生如果不得其法则会落入较低的境界。正所谓,养生有三种境界,
即:
“补苴罅漏”之境(释义:堵漏补缝。苴:鞋底的草垫;罅:缝隙。),
“含弘光大”之境(释义:包容并发扬),
与“天人合一”之境。
第一境乃是典型的缺啥补啥型,第二境则是典型的拔高强化型,第三境便是最高的合于易道型。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能够使自己的动静作息与天道相合。
《周易》有言,“生生之谓易 ”。“生生”则是当fa发则发、当止则止,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只有符合天道,随时以变,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养生,从而实现延年益寿、强健体魄的目的。
爱好与养生
养生是目的,易道是根本,两者在日月之间结合起来才是“天人合一”,而我们的兴趣爱好正是将两者沟通起来的桥梁。
人生在世,难免有些许偏好。有人爱好喝茶,有人爱好钓鱼,有人爱好下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不管是喝茶,还是钓鱼,都可以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路径,这一点在苏轼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
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饮茶的热爱在其诗作中有着充分的流露。他曾写作《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一诗,苏轼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在苏轼看来,饮茶得当比吃仙药还好。
而且,苏轼对饮茶之道颇有研究,他在《后杞菊赋》指出: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释义:古人食菊因四时变换而不同:春天食其苗、夏天食其叶、秋天食其花,而冬天食其根。长此以往,便能得其长寿。)
而皇帝中的寿魁乾隆,更是因为有品茗作诗、书法、狩猎巡游、习武练功等诸多爱好,成为所有皇帝中寿命最长、在位最久、福分最高、事业最成功的、本业最在行…等十项之最 (台湾学者高阳语)。
△郎世宁《乾隆皇帝巡狩射猎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和大臣在南苑围场捕射野兔的情形。
总之,正如曹操在《龟虽寿》中所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方法得当,融天道于爱好,人们也能够延年益寿、康健百年。
因此,在今后的文章中,我们将和大家讨论“爱好与养生”的话题,希望探讨各种兴趣爱好与养生的内在关系,使大家能够科学合理、自然愉悦地享受养生过程,进而帮助大家提高养生实践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