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五支队到“江南之杰”
在浙东坚持4年多的抗战中,他们先后经历了大小战斗643次,收复两座县城,攻克据点110余个,收复国土3万余平方公里,毙伤日军610人……
三五支队作战图
“三五支队”在嵊州市70岁以上的老人心中记忆犹新,特别在甘霖镇的毫岭、六洞口,里南乡的汉溪、奖山,长乐镇的水竹、太平、大昆,仙岩的岩头、谢岩,下王镇的樟家田、高山,浦口街道的故江、上林、东坂庄,北漳镇的牛团湾、小柏等一带山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一支能打日寇、除汉奸、替老百姓说话的部队。“三五支队”活动过的村落,老百姓主动地为部队打草鞋、做军鞋、送军粮,掩护“三五支队”战士躲避日伪军追击、为受伤战士疗伤。现70岁以上的老人在儿童时代有着听不完的有关“三五支队”打日寇、除汉奸的故事。
“三五支队”在嵊县老百姓中流传的英勇善战的业绩、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是小背景,但历史上的“三五支队”创建、发展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以枪杆子抗日救国的历史大背景密切相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开展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浙江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抗日救亡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当时日本发动的浙赣战役受挫后,在浙东地区日本侵略军的侵华方针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侵略者将其主要兵力逐渐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为此浙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
1941年4月,侵华日军调集4万多人发动宁绍战役。国民党参战部队节节败退,绍兴、宁波地区诸县城先后沦陷。日军在浙东地区的城镇狂轰滥炸,烧杀淫掠,仅在余姚候青门外火车站边的树林和玉皇山,日军就用刺刀活活刺死或活埋300多人。6月11日,日军出动16架飞机轰炸嵊县县城,投下炸弹、燃烧弹138枚并反复盘旋用机枪轮番扫射,县城最繁华的几条商业街化为灰烬,140家商铺和5874间民房被炸毁,财产损失千万计;炸死居民13人,炸伤6人。接着日本侵略军制造了1941年12月31日的仁村惨案、1942年5月16日的贵门乡惨案、1942年7月20日的黄泽惨案,杀害军民数以千计,财物无数。处在日本侵略战争水深火热中的浙东人民渴望有一支能打日寇、除汉奸、替老百姓说话的部队!三五支队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诞生了。
1941年4月,中共浦东工委正在积极筹建抗日武装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4月5日,林有璋(后改名林达,和蔡群帆一起来浙)率部奔袭川沙县青墩镇敌伪军据点,一举歼灭伪军警一个分队,缴获30支日式“三八”步枪。这批日式步枪是当时南渡部队中最为精良的武器。
蔡群帆和林有璋的“五支四大”后被改编为第三支队,始终是浙东游击纵队的主力之一。
1942年8月,在中共嵊县县委领导下,嵊县抗日救亡的热血儿女齐聚在四明山南麓牛团湾,成立了嵊县抗日自卫独立中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嵊县第一支抗日救亡的武装部队。独立中队成立后驰骋在四明山、会稽山麓,不断打击下乡“扫荡” “蚕食”“清乡”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日伪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曾扩编为300多人的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一次在牛团湾战斗中失利被重创,部队被打散。嵊县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仙岩镇岩头村重建了抗日救亡的武装部队(当地人们习惯上称为岩头部队)。
1942年8月,“第三战区三北游击纵队”在四明山成立,统一整编了浙东各地零散的游击武装,成立了三支主力部队,番号即为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
1943年2月,第四支队与第五支队合并,组成新的第五支队,改编以后的第三支队和第五支队,合称“三五支队”。
整编后的三五支队活跃在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地区)四南(四明山以南的新昌、嵊县、东阳、诸暨等地)地区,他们英勇善战,不断打击日伪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943年4月2日,20多名卖柴的山里人挑着松柴,到宁波西门外的西成桥赶集。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卖柴人刚好走到杨家祠堂伪军据点附近。瞬间,卖柴人从松柴中间抽出驳壳枪,解除了祠堂门口伪军岗哨的武装。随即,卖柴人冲进祠堂,一声高喊:“缴枪不杀,举起手来。”平日里为虎作伥的假洋鬼子,这时,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地做了俘虏。这一仗,化装成卖柴人的三北游击司令部便衣队一举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3支,驳壳枪2支,子弹1000余发。像这样不发一枪一弹,俘获日伪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的奇袭,是三五支队的拿手好戏。轻机枪可算是重大的战利品。当时,中队长张友知亲手缴到了一挺轻机关枪,很是兴奋,端起枪朝宁波城方向打了一梭子子弹。宁波城里的日伪军听到枪声,一下子紧张起来,马上在宁波全城实行戒严。
1944年1月8日,三北游击司令部正式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并弃用了“淞沪游击”的灰色番号。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
1944年1月,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岩头部队)奉命参加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统一组织的整训。整训时岩头部队被正式命名为“嵊东抗日自卫队”(部队主要由丁友灿同志负责,被称为丁部;对外号称三五支队)。整训后的嵊东抗日自卫队政治、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活跃在四明山南麓和会稽山地区歼日寇灭伪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战绩常常被浙东游击纵队首长肯定和表扬。
同年9月13日,新昌县抗日自卫大队的显超部队从内线得到情报:“驻新昌县城的日军要通过兰沿大桥下乡扫荡”,显超部队决定在兰沿大桥上袭击该日军,由副队长陈汉中率领20多名战士,在拂晓前进入了预设阵地埋伏。战士们顶着暑热一动不动地潜伏在新昌兰沿大桥附近等待着敌人。10时许,驻新昌县城的日军趾高气扬地下乡扫荡,踏上了大桥,这时陈队长一声令下,机枪手首先开火,接着手榴弹纷纷在桥上开花爆炸,日军抱头鼠窜,不到半小时解决战斗,打死日军7人,缴获长短枪7支。9月26日,张周铨等6名战士在新昌城西外石演路廊拦截出城下乡扫荡的日军,当场击毙日军2名。
1945年4月26日,驻嵊县县城的日军五六十人,配备轻重机枪,在太阳旗的引领下,大摇大摆地从县城出发到城东棠头溪抢粮,志在必得。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1945年奉化西区划入后,改称为嵊新奉中心县委,部队也改称为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接到情报后,立即从上林村出发赶到棠头溪村附近,在大队长肖松林指挥下埋伏在从县城到城东日军经过的大路两边。日军快接近棠头溪村边时,肖松林一声令下,埋伏在大路两边的战士长短枪一齐向日军猛烈射击,二十分钟结束了战斗,当场打死日军5名,打伤多人,并缴获一批枪械弹药,日军狼狈不堪地逃回县城。
不久,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升格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主力部队,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发展成为著名的王牌军中的王牌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的第六零师,被国内外军事家赞誉为“江南之杰”;被人民颂扬为“常胜将军手下的常胜军”。最近被网民军迷们选定为十大王牌军前五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浙东坚持4年多的抗战中,浙东游击纵队先后经历了大小战斗643次,收复两座县城,攻克据点110余个,收复国土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同胞400万,毙伤日军610人,俘虏日军21人,毙伤伪军副旅长以下3062人,俘虏伪军团长、支队长以下5004人。1000多名新四军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的忠骨埋在浙东大地青翠的群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