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成 | 读书真好

读书真好

文|张宗成

清晨,一群少年手捧经典,面朝太阳,齐声朗诵,童声奶气,悦耳动听。

正午,收工歇息的青壮,树荫下,啜一口清茶,读几段文字,相当惬意。

晚上,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在灯下读一页书,闭上眼,回味一遍,别有一番韵味。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我的读书经历来了。

那一年,我12岁,因脚伤请假在家休养。百无聊赖之际,发现了二叔读私塾时的课本和抄写在黄纸上的小字。我如获至宝,一字不漏地读了多遍,其中的《幼学琼林》还能背得下来,虽然有不少地方读不大懂,但仍感觉口舌生香。可惜在那不久,一个二叔的同事带着几个恶狼似的公人,来抄走了家里所有带字的书纸,连同我家保存的家谱。那短时间读古文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放年假的时候,我去舅家,见大舅在读《东周列国志》,我拿过来,一看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看完,并不感到有多困难。人们很好奇,说一个初一学生竟能看懂清一色的文言文,太少见了。

1966年春,我又喜欢上了小人书。每到周日,我就去新华书店门口的租书摊上,租一分二分一本的《杨家将》、、《岳飞传》,有时能不间断的把一套连环画一本不剩的读完。那时学校有图书室,可惜每周只能借一本。为了能多读点书,我就和同学交换着读,一周倒也能读到三四本。后来开始文革,同学们大都“闹革命”去了,我则和几个爱读书的同伴,躲在学校大礼堂的角落里,敞开了读从图书室里弄出来的书。后来感到图书室里的书读着不过瘾了,就托公安局领导的子弟从公安局弄来“禁书”阅读。那岁月,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趣味书”。在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林海雪原》、《播火记》、《烈火金刚》、《红与黑》、《双城记》和《古代笑话选》,只可惜那时只顾数量,不顾质量,年代久了,好多连书名都忘记了,不过读书的习惯倒是养成了。

好习惯受益终生。

在当兵的岁月里,我喜欢读书的事为众人所知,因此当上了连队的学习辅导员。批林批孔批《水浒》,我能有机会把《水浒传》读了许多遍;毛主席诗词发表,我可以到处找资料备解析课。因此我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收获极大,为后来成为语文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乡后教了初中毕业班语文,我靠着订阅的几本杂志现发现卖,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难。我把读到的好文章、好小说读给学生听,受到了学生的真诚欢迎,也因此提高了考试成绩。

外出开会,携带一两本好书,等、坐车船时,从未有过其他人那样的焦躁和无聊,读到开心处,甚至一个人会笑出声来。手中的流行杂志也曾作为媒介,使我得以跟外地的生人交上了朋友。

记得有一次到进修学校给校长班上课,我下车后习惯性地在报亭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登着一篇短文,是为孔子的话辩异的。孔子因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而饱受非议,说他歧视妇女。其实那句话后面还有这样的内容:“近之不逊,远之则怨。”文章认为,孔子的话中的“与”,可以理解为动词给予、嫁与,即把女儿嫁给了心底不正的人,那是很麻烦的事。你对他亲近了,他会不尊重你,你要是疏远了他,他就会怨恨你。全句是说要慎重择婿,要注重德的考察,免得引狼入室。由于这个说法能够自圆其说,上课时我用这个材料来说明不要人云亦云,要考察说话的语言环境,完整准确地领会别人的意图,大家感到很新鲜,反响很好。

在几次改变命运的考试中,我因较宽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得以取得好成绩。在教学生涯中,阅读的成效表现为讲课和发言时语言的流畅、逻辑的严密和观点的新颖。渐渐地我成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自己觉得,我能在后来评上特级教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

在读书方面我有两个体会。一是重要的内容要尽量背下来,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化成自己有用的东西,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年轻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要尽量多背些东西。当然年纪大了,也还是能够强记一些东西的。二是读到的东西要尽可能的应用,写入自己的文章或者讲给别人听,用得多了,讲得多了,就能记住,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泛泛而读的东西是不可能使人“气自华”的,要想“气自华”,必须 “腹”有诗书。

由此我又想到两句读书名言。第一句,“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个人感悟,句中“善”字是关键。善读应当是一门学问,是有不少讲究的。起码来说,读什么样的书,是要有选择的;怎么读书要根据读的内容和读书的目的来决定。书籍有案头书、床头书和柜藏书;读书的方式有研究型的,有消遣型的,有查阅解疑型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另外还不能死扳教条,食古不化,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

第二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是有层次的,攀登阶梯是要循序渐进的。只有上了一个台阶,才有可能再上一级台阶。在读书方面,好高骛远是不行的。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读书?我谨记着欧阳修的“三上” ,马上、床上、厕上;记着雷锋说的“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阅读给人带来了极大方便,但也影响到了内容的选择和阅读的深度。我觉得不应排斥电子阅读,通过碎片化阅读,更快地了解大千世界,但需要大力提倡读纸质书,读经典的书,通过读书和更多的“高尚的人”对话,从而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读书真好。

图|网络

作者简介:张宗成,1953年4月生于邓州文渠李洼村,197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李洼初中、文渠乡中教导主任,文渠八中教导主任、副校长,文渠中心校业务主任。邓州市、南阳市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邓州市诗词学会理事,南阳市作协会员,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理事,南阳市中语会、南阳市作文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

他主持的“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研究等5个课题获南阳市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他出版了《作文新视角》、《阅读新视角》《读写新视角》3本专著。参与了《名师文言课堂》和《初中语文复习》、河南省初中语文练习册、南阳市单元练习等书籍的编写工作。论文《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得到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引用并推荐到《课程教材教法》杂志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文章数十篇。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师20年,引领学校成为县(市)名校。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全国农村中学优秀语文教师,南阳市师德标兵,南阳市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学科教育专家、特级教师。

退休后张宗成同志主持了市三名工作总室的业务指导工作和《家长之友》报、《邓州师训》报的编辑工作,现为张雅、王富立、骆志成、雷静、宋丽、王云青等名师工作室的顾问,邓州市红楼梦研究会、邓州市习氏文化研究会会员,邓州市诗词学会理事,在邓州市文化圈中以评论和散文见长。

Dec. 01

20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