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上海 探秘上海神秘的教会建筑群

“外滩源”是上海城市改造中新开辟的商务区和旅游点,第一期的改造区域相当于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虎丘路、南苏州路相围的区域,这里也是上海楼宇最集中的区域,大部分历史建筑会被保留,修缮后合理使用,当然,人们也希望知道、了解这些大楼的历史,有趣的故事。 广学会大楼的设计图 在香港路的北侧,虎丘路与圆明园路之间有两幢外观十分相似的高楼,我们可以称它们为“姊妹楼”,西面靠虎丘路,从虎丘路128号门进入的楼叫“广学大楼”,它是旧中国一家叫“广学会”的文化机构投资兴建的大楼,现在“外滩源”的管理方已在大门的门楣上标明了中英文楼名,是“广学大楼”和“CHRISTIAN LIERATURE SOCIETY BUILDING”,东面从圆明园路209号进入的楼是由“中华浸会书局”投资兴建的,管理方所立铭牌,中文为“浸会大楼”,英文为“CHINA BAPTIST PUBLISHING SOCIETY BUILDING”。

真光大楼

在Soul,摆脱焦虑,轻松做自己广告

不过,我知道该楼的英文原名叫做“TRUE LIGHT BUILDING”,中文名为“真光大楼”。 广学会是旧中国以西方传教士为主创办的泛宗教性出版机构,也是外国人在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从19世纪80年代起,中国各地的教会学校大量涌现,不过,这些学校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一些偏远地方的学校根本就不用教科书,于是,许多教会学校仍以中国的“四书五经”,《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古籍当教科书使用,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传教士的关注,他们计划以西方的教科书为蓝本,编印一套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教科书。

展开剩余85%

真光大楼

1887年11月1日,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在上海创办了同文书会(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并邀请了一批官吏和社会名流出席,出席者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德国驻沪总领事佛克(J. H. Focke)、英商有利银行经理伯斐细,以及各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慕维廉、林乐知、艾约瑟、丁韪良、李佳白等39人,公推赫德为会长,会所设在虹口窦乐安路,就是今天的多伦路。该会在计划编印教科书之前就翻译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宗教、历史、教育及自然科学的著作,对中国知识分子及中国近代变革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文”就是“书同文”,狭义上讲就是“使用统一的文字”。也许是与把西方的著作翻译成中文,推广西方文化的宗旨并不完全相符,也许是英文名称太长了,1892年,同文会又改称“广学会”,英文名改为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北京东路288弄

“广学会”是一个文化出版机构,所以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汉名,叫做“广学书局”,同样它也有一个通俗的英文名称,叫做Kwang Hsiieh Publishing House。 早在1842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浙江宁波创办了一家叫做“花华圣经书馆”的出版机构以印刷出版《圣经》及宗教书籍为主。可能是因为美国国旗比较花哨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人把美国称之“花旗国”或“花旗”,所谓的“花华”就是“美华”。1860年,这家“花华圣经书房”迁到上海南门(一说东门),正式称“美华书馆”(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约1882年又迁到北京路靖远里(今北京东路288弄)的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鸿德堂隔壁,书馆的业务就由鸿德堂牧师费启鸿(George F. Fitch)和中国牧师鲍哲才主持,除印刷宗教书籍外,还承担代印传单、商业票据,实际上后来的商务书局就是得到费启鸿和美华书局的帮助而成立的。

鸿德堂

1902年,为了拓展印刷出版业务,费启鸿又在虹口北四川路单独建立印刷厂,在1920年版的《上海商业名录》中登记: 美华书馆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兼印刷) 写字间 英租界北京路一八号 印刷所 美租界北四川路一三五号(横浜桥北) 在同书中还记录: 广学书局Kwang Hsiieh Publishing House 发行所 英租界河南路即抛球场c四四五号 编译所 美租界北四川路一四七号(窦乐安路口) 看来,美华书馆和广学书局是大致相邻的,也许,美华书馆就是为了承接广学书馆大量的印刷业务而在北四川路建新厂址的。 浸礼(Immersion)是耶稣教入教洗礼方式之一,浸礼宗(Baptists)是基督教新教教派之一,因反对婴儿受洗,主张只对理解受洗意义的信徒施洗,洗礼采用全身浸入水中,不用点水于额的方式,所以被叫做“浸礼宗”。与许多基督教宗派一样,浸礼宗传到各国后又形成不同国别和宗派的基督教新教组织。

浸礼宗在1836年进入中国,主要传教区在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进入上海的浸礼会主要为三家,即美国南浸会(Foreign Mission Board of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或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北浸会(又称“浸礼会真神堂”,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在美国,这两家浸礼会本是一家,后因在废除奴隶制问题上的差异而分裂为南北两家,但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进入中国的浸礼会南、北两派并无明显的差异或冲突,还有就是美国安息浸礼会(SeventhDayBaptist Mission),还有一家则是英国的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大英浸礼会)。 进入中国或上海的基督教浸礼会又以英国的实力最强大,除了在全国设立教堂和教会机构外,还创办了许多的浸会学校。

与天主教不一样,基督教有明显的国别和宗派之分,来华的传教士一般是由其母国某教会的海外布道会派遣的,这种海外布道会在中国叫做“差会”(Missions of Protestant missions),传教士接受差会的资助、津贴,并接受差会的指示、指令,到了20世纪初以后,尤其是进入中国的民国时期以后,来华传教多年的传教士们羽毛已丰,基业已成,他们不愿继续接受差会的津贴,更不愿接受差会的指示、指令,认为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传布基督的福音,这种运动英文称之“Indigenous movement or natur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就是“中华基督教本土化运动”,史称“本色运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同一国家、同一宗派的多个教会组织实行联合,联合后的教会一般冠以“中华”字样,如“中华圣公会总会”、“美国长老会总会”、“中华浸礼会”等。 美华浸会书局又称“中华浸会书局”(China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于1899年成立于广州,是浸礼会在华主要的出版机构,1902年在广州创刊中文《真光》月刊(True Light),先由陈禹庭主笔,后来张亦镜加入,该刊宗旨为阐道、卫道、辩道,以及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内容有布道、要论、圣经说林等,发行量高达5万份,成为最畅销的基督教刊物之一。

虎丘路128号

同时,美国南浸信会传教士湛罗弼也于1910年在上海创刊中文《真光》周报,销量达8万份以上。 1906年,美国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在上海创办时兆报馆(Signs of the Times Publishing),在全国设立多家分馆或分支机构,从事进口、印刷、出版、发行各种书刊,印刷厂长期设在杨树浦宁国路,该报馆出版的中文《时兆》月报(《Signs of the Times》)销量达8万份以上,是影响很大的宗教刊物。 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为了声援上海,1925年6月19日,香港、广州爆发了“省港大罢工”,延续时间达一年多。广州的《真光》月刊不断发文攻击工人罢工,甚至开除参加罢工的印刷厂工人,于是劳资矛盾激化,难以在广州生存,约于1927年迁上海。于是原上海的《真光》周报与时兆日报馆并为一家,即中华浸会书局。1932年,浸会书局得到美国政府的补贴,在香港路之北,博物院路与圆明园路之间的地块建造大楼,其西侧从博物院路(虎丘路128号)进入的大楼的英文楼名叫做China Baptist Publishing Building,对应的中文楼名为“中华浸会书局大楼”,简称“浸会大楼”;“广学会”租用了七层大楼的全部楼层,而且“广学会”的名气比中华浸会书局大得多,于是这幢楼也被叫做“广学会大楼”。西侧从圆明园路209号进出的大楼则以《真光》周报和月刊之名取名True Light Building,对应的中文名就是“真光大楼”,今人对“真光”楼名有误解,true light是宗教语言,可以理解为“真理之光”,楼名直接来自宗教刊物True Light。

乌达克设计的真光大楼 这两幢大楼均是中华浸会书局投资建设的,都委托邬达克打样行设计,建造年代也相近,同时于1930年进入设计,1932年竣工,所以这两幢楼实际上是“姊妹楼”。浸会大楼坐东朝西,真光大楼坐西朝东,两幢楼的平面以“u”形完全连接,建筑形式大致一致,均为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近现代主义建筑。浸会大楼为九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有地下一层。以朝西立面为主立面,以开在中间的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底层为基层,使用人造石贴面,二层至八层的中轴线两边使用巨大的尖拱券实体墙面贯通,使整个立面垂直高耸,气势宏伟。外墙全部使用石材贴面,顶层则以女儿墙收头。

外滩源

大楼建成后,沪江大学商业学校(School of Commerc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租用底层的大部分楼面,广学会和浸会书局共同使用八、九层楼面,其余楼面全部用于出租,许多基督教机构设在该楼内。 真光大楼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统一使用深褐色的面砖,大片玻璃窗与凸出的墙体形成明显的凹凸感,使立面充满变化,立体效果极佳,从七层以上立面逐渐收缩,以锐角状线条出女儿墙收头,极具现代派的装饰效果。大楼建成后,邬达克打样行租用了八层大楼的全部楼层。今天这两幢楼均属“外滩源”,由上海洛克菲勒集团外滩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使用。 前面提到,基督教“本色运动”的结果使许多的国外基督教会按国别或宗派实行联合,联合后的教会一般冠以“中华”字样。1922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基督教大会”,计有七十多个在华差会的代表1 200人参加,其中外籍传教士和中国神职人员参半,但中国神职人员大多作为列席代表出席,会议决定成立各国各宗派的统一组织——中华基督教协进会(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发表了《教会的宣言》。协进会的总部机构设在上海,总干事由中国籍的诚静怡担任,该会的任务是: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是为在华基督教势力设置的一个谘询和协调的机构,其任务是消除壁垒,造成一个更深的团契精神,它是作为一个中央情报局和一个新主意的交换场所,发起进一步的研究,推进本色教会的成长,并作为发表团体意见的一个场所。 不久,协进会得到美国政府的资助,在圆明园路169号和虎丘路88-94号兴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大楼。简称“协进大楼”。大楼的前楼大门开在圆明园路169号,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833平方米,建筑面积4 421平方米。后楼与前楼相通,从虎丘路进出,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1 318平方米,建筑面积9 213平方米,前楼多用于办公楼,后楼多用作仓库,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后楼,即虎丘路88号上班。

(0)

相关推荐

  • 康熙大帝:欧美基督文明的传播者

    本号前面文章已经指出,基督教最初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湖北随州,而流行于中国西南(即历史上的西方列强).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基督教成为了欧美人的主要信仰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位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康熙帝. ...

  • 绍兴那些“神”事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唐·崔颢<长干行四首(其二)> 一次与高中同学万玲正无意中聊起小学的事,说起她在绍兴就读的小学,最早叫培德小学,建国后改名为八字 ...

  • 上海文博之根

    06-22 在圆明园路西侧有一条与其平行的小路叫虎丘路,从乍浦路桥南堍至北京东路全长334米. 虎丘路是有一条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路,是上海的文博之根. 虎丘路最早是李家庄的一条小河.1865年(清同治 ...

  • 倪熊:闽南圣教书局旧址,那一段闽南白话到汉语拼音的一段旧情往事

    李国栋等:初雪,我还没有嗅到雪花的味道,勾动着谁的诗行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鼓浪屿之魅力,有时感觉就在小岛上任何一栋看似貌不经意平平常常的建筑,都有可能承载着一段深厚凝重的历史,甚至还 ...

  • 宣武区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有一座高4...

    宣武区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有一座高4层,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楼.这座大楼就是建于1920年的京华印书局(商务印书馆当时在北方的印书机构),因其外形酷似航船,因此俗称"船楼". 该 ...

  • 福州老教堂(二)

    小众景点推荐 ①[铺前基督教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国公理会差会传教士杨顺(Stephen Johnson)在创立教堂(根据当时的建筑技术情况,不可能短期竣工,故该教堂应该是租用既有房屋布 ...

  • 165岁福州路,上海人永远的记忆!

    原创 土著魔菌 上海去哪吃 前天 最近,福州路动迁又有新动向,有关这条老马路的新闻,总让人牵挂,不如一个晴天兜兜转转福州路. == 经过实地考察,红极一时的静安面包房也人去楼空,沿街部分店面贴上了&q ...

  • 南京·金陵神学院

    1907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南北长老会.卫理公会等四个教会在原教会开办的金陵女子圣经学院校(前身南京圣道书院)基础上联合创办金陵神学院,旧址位于南京汉中路140号. 学院是为中国教会培养牧师.传道人.神 ...

  • 【沪语悦读】旧上海十大女流氓(2)

    史料编写:何振华 沪语讲述:何振华 沪语记录:飞飞 推荐:丁迪蒙 编辑:王乙其 大家好!我是何振华,从今朝开始,我搭大家讲一讲旧上海十大女流氓的故事. 1 (点击回看) 2 点击下方收听音频,时长06 ...

  • 【沪语悦读】旧上海“戏场子”有几化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旧上海"戏场子" 有几化 作者:王建运 沪语改写:冯济民 诵读:冯 ...

  • 法语悦读专访|同传日薪过万?资深中英法同传带你探秘神秘高翻世界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位翻译界的大佬:小姐姐Béatrice~ Béatrice是一名自由职业中英法高翻,曾任世界顶级工业软件公司大中华区董事会中英法翻译.自由职业期间任G20.军运会.两届进博会.W ...

  • 【阅读悦读丨摄影】孙承波《南汇东滩湿地,上海观鸟拍鸟圣地》

    图文//孙承波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上海还有一处观鸟拍鸟圣地--南汇东滩湿地,因其处于候鸟迁徙的"鸟道"上,一度声名远扬. 南汇东滩湿地面积122.5平方公里,北起机场围合区, ...

  • 【阅读悦读丨摄影】孙承波《这几个地方是上海生态观鸟绝佳之地》

    [阅读悦读丨游记]阿蛮<徒步龙滴水,那超然绝世的美> 图文/孙承波 拍摄地点:上海新江湾城湿地公园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除了共青森林公园,上海还有新江湾城湿地公园,那里新建的新江湾城湿 ...

  • 【阅读悦读|摄影】彭明《上海,直辖城市映像》

    [阅读悦读丨图说]倪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北大红楼> 图文/彭明 [作者简介]彭明,1957年生,大学专科,公务员,网名卡拉扬,喜欢旅游,爱好摄影.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上海,简 ...

  • 【阅读悦读丨摄影】孙承波《上海不止高楼林立,还有你想不到的自然气息》

    [阅读悦读丨散文]姜子涵<呼和浩特丁香花轰然盛开> 图文/孙承波 拍摄地点: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提上海,很多人马上就想到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上海的楼宇现代化的确让人 ...

  • 和孩子一起读城:上海

    和孩子一起读城 ▍三宝妈妈 第三站:上海 把城市当做一本书去读 读大上海这本书,我们从1843年开始,这一年是上海城市命运的分水岭.在此之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光阴里,属于上海城的故事很有一些魔幻色彩. ▽ ...

  • 上海老城厢 浅谈咸宜堂建筑的历史变化 ——读《2000上海文化六大发现始末》之咸宜堂

    浅谈咸宜堂建筑的历史变化 --读<2000上海文化六大发现始末>之咸宜堂 文    黄俊飞 这是最近查阅到的,由东方新闻网于2001年1月29日独家报道的<2000上海文化六大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