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荷塘赏景与沉思
荷塘赏景与沉思
廖生斌||湖北
盛夏时节,我随战友回他的老家看望独居的父亲。
徽派风格的洋房座落在村头,十分气派。屋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荷塘里,荷花陆陆续续地盛开着。粉红的、洁白的花朵,在绿油油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地艳丽。微风吹来,似一片此起彼伏的彩色波浪。正如经典文学《荷塘月色》描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荷不仅美丽,而且浑身都是宝。它的莲蓬(莲子米)可以当水果食用,也可以晒干熬汤;荷叶、莲蕊能入药。藕,则被视为时令菜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最主要的,是泥水里生长的莲藕,人们把它挖出来洗净,或炒或煨或炸或凉拌,更是江南平常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
战友指着荷塘介绍说:“记得小时候,只有村里的水塘和远处的桐湖里才有荷。每到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摘莲蓬,掏藕带,它是我们解馋的纯天然零食。冬季,带上干粮,结伴去桐湖里挖藕。莲藕挖回来后,父亲会把零散的挑出来留着家里吃,好一点的拿到菜市场上去卖,换一点现钱补贴家用。”
听着战友的话,望着这一大片的荷,我的心情却十分复杂。曾几何时,这里是村里旱涝保收的良田,是人们一年口粮的重要来源,也是大家一年复一年辛苦劳作的希望。我仿佛又看到了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人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田间忙碌的身影;仿佛看到那深秋时节的微风里,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不停地随风起伏翻滚……
当下农村,年轻人甚至六十岁左右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儿童,村里的田地基本上被闲置了。因此,村里的水田,绝大多数种上了荷或者挖成鱼池,养上鱼虾。地里也都种上名贵树木或者柑桔等果树,偶尔才能见到几小块种植的农作物,也是自产自销。整个村子里,几乎没有人家去种田种地生产粮食了;而且,附近村子的情况均也大致如此。我在想,如果长此以往,若干年后,有谁还去种地呢?有谁还会种地呢?!
最近,89岁高龄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忧心中国目前的“妇老农业”。他说:“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这,也正是我所担忧的。
望着荷塘迷人的景色,使常居闹市中的我,心情放松了许多。而荷塘周边的景象,却又使我心绪万千,沉思良久。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廖生斌,男,58岁,湖北省武汉市人,1980年11月入伍,团政委,1999转业。现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事法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