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抗战往事:从干岔子岛事件到张鼓峰事件
杨虎城囚禁详考(2)
最新:
历史的幸福与苦难:杂说傅山的反清复明与《丹枫阁记》行草真迹
最新:
在中国东北边境上,苏军与对峙中的日军和伪满军边防军。
最新:
从巴甫洛夫、加仑将军、季山嘉说起:回望北伐战争时期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全文6534字,阅读大约26分钟。
在83年前的这段时间,即1938年7月末至8月初,日军、苏军在中朝苏边境的张鼓峰地区,为争夺张鼓峰、沙草峰两个高地,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大约在图们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中国、朝鲜及苏联三国交界位置。
看似张鼓峰地区极不起眼。
不过,随着中国滨临日本海广袤国土沦丧沙俄及苏联之手,当时的张鼓峰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东北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得图们江一孔而合法进入日本海的国土。
由此可见,就地缘位置及其战略价值而言,张鼓峰地区无论对中国,对东北,都是极端重要的国土。
然而,1938年盛夏,正是随着的日、苏张鼓峰事件的爆发、解决,使得正陷入日本侵略战火中的中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平白失去经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正当权益。
这一事件,确为中国在抗战历史上的若干悲剧性事件之一。
历史事件绝不会孤立存在。
因此,现在回望张鼓峰事件,也就较为容易地联系到相关张鼓峰事件的三个历史背景。
其一历史背景即为当时中日全面战争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经过南口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会战及徐州突围,日军企图速战迫降中国的战略基本失败。
就此,随着中国政府和国军主力战略撤退平汉路及平汉路以西,日本为继续其速战决胜迫降中国的战略,就只得重新组织更庞大的兵力,进攻武汉及长江中游地区,寻求与中国军队主力决战。
于是,在徐州会战结束之后,日本天皇、内阁及军部联合商议并且制定了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
根据这一作战计划,日军将抽调关东军、朝鲜军和台湾军一部继续加强华中派遣军,以日军第11军、日海军第3舰队主力协同,从镇江溯长江往西,向九江和黄梅地区完成集结,继而预备仰攻武汉。
为配合第11军进攻,日军还编成了第2军4个师团和1个混成旅团的作战集群,在合肥、舒城集结,西进并穿越长江以北地区及大别山地区,迂回进攻,策应、配合第11军钳击武汉。
按照预期,日军这两大作战集群将在1938年6至7月间,向武汉外围及华中地区发起总攻,实现与中国军队主力展开决战。
从而,日军希望能够在8月至9月期间,消灭华中战区的中国军队主力,占领武汉,实现日本侵华的速战决胜战略。
在实战中,日军虽然如期在1938年6至7月间发起武汉会战,并且凭借其强大的陆海空军力相继攻占了安庆、马当、彭泽、湖口等长江要塞……
不过,1938年7月末至8月初,日军却在攻占湖口占据主动的态势下,突然减缓攻势,使得国军能够在十余天内调整防御,整军再战。
向华中推进的日军战车部队。
如今再看,日军这次突然减缓攻势,除却国军浴血抵抗予日军极大杀伤和物资消耗,使得日军疲惫之下不得不整备军队之外,当时爆发的张鼓峰事件在北方战略牵制,也是主要原因。
其二历史背景,即为日本、苏联在远东的政略战略背景。
早在1936年3月12日,苏联罔顾相关国际法即与蒙古签订《苏蒙友好互助条约》,开始任意以较大规模军队驻军蒙古,并且在满蒙边界重要地段修建永备工事,与日本关东军及伪满边防军正面对峙。
此后,日、苏两军相持边界,擦枪走火,相继酿成数百起边境摩擦事件。
这些边境摩擦事件中,尤以干岔子岛事件影响最大。
1937年6月19日,苏军率先在干岔子岛开火,击退了登岛日军及伪满边防军,驱逐和绑架了伪满方面在岛上的采金工人,相继控制干岔子岛、五阿木河岛等两个小岛。
6月22日,事态继续激化,日军、苏军为争夺两岛聚集了师级兵力,互不相让,枕戈待旦。
6月30日,两国外交斡旋无果。
就此,开进黑龙江南侧水道的3艘苏军炮向日军、伪满边防军开炮。
不料日军反应激烈,当即以野炮发起反击,很快击沉、击伤苏炮艇各一艘。
此后,苏军被击沉炮艇官兵弃船向北岸苏联方向游去,日军则继续用机枪射击落水苏军官兵扫射。大约有37名苏军官兵在泅渡总被枪杀。日军即完全占领干岔子岛、五阿木河岛。
这即是抗战爆发前夜的干岔子岛事件。
事件发生,两国外交均是高调、强硬地相互撕咬。谈判久拖不决,日苏两军都向两岛地区部署更多部队,以及重炮、战机等。
一时间,苏日两军磨刀霍霍,看似大战一触即发。
不过,就在日苏对峙局势变得日趋紧张之时,苏联外交却向日本提议以和谈解决事件。
原来,随着苏联肃反运动扩大化,希特勒德国扩张政策引发欧洲局势变得复杂且动荡等影响,苏联急于修补国内军政乱局,同时将苏联主要战略方向调整转向欧洲。就此,苏联方面也就急于和谈,稳定远东。
苏联如此,日本亦然。
当时,中日华北局势日趋紧张,日本关东军本就长期极力策划经略全面入侵华北,倾向在华北复制九一八事变,因而无意激化与苏联边境矛盾。
因此,日本内阁和关东军主流战略很快达成共识,为调整方向为所谓“三个月征服中国”的速战决胜压制中国,迫华投降战略,爽快地接受了苏联和谈解决事件的建议。
干岔子岛事件进入苏日两方外交解决轨道,双方均是严格约束了军队的极端军事行动。
日本朝鲜军主要由日军陆军第19师团、第20师团组成,长期驻占朝鲜。
7月2日晚,日苏外交谈判,达成撤军。
不过,就在日苏外交谈判撤军同时,苏联军方再外交盘外就炮艇被击沉事件,向日军抗议,要求赔偿。同时,日本军方也在外交盘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然而,就在日苏外交谈判与日苏军方相互纠缠,局势日趋复杂的时候,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迅速在苏军提出的赔偿问题上作了让步,干岔子岛事件迅速划上句号。
干岔子岛事件虽然外交解决,但是,苏联外交退让更是助长了日军关东军的自信。时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参谋长东条英机均是认为日军关东军以强大战力震慑苏军,始有后来以外交解决顺利干岔子岛事件的结果。
这一认识,对关东军影响深远,延至后来的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
随着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关东军调动20余个野战大队、6个飞行中队入关助战,此后直到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关东军驻防广袤的东北地区,仅有第1、第2、第4、第7、第12、第23和第104师团等7个师团。
其中,日军第1、第2、第4、第7、第12为其常设精锐师团。第23和第104师团则是新建师团。
就此,日军方面面临苏联压力,为加强东北防备,即准备将驻防国内的精锐第8师团调往东北。
当时,随着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和参谋长久纳诚也抽调第20师团,部署华北战场。因此,日军朝鲜军在朝鲜境内及中国、朝鲜、苏联边境卫戍的主力师团,也就仅剩日军第19师团。
显然,随着日军重兵集团远征华中,日军调整全面布局,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东北及朝鲜的兵力,也就显得相对空虚。
这对苏联,无疑极好的战机。
其三历史背景,即为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尤以签约双方“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反对以战争为施行国家政策之工具”,“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的任何侵略”等条款极为重要。
条约强调,签约两方在一国受到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以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中日处于事实上的全面战争状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即为针对日本缔结的条约。
徐州会战期间的日军战车部队。
条约之外,苏联顶层巨头更是口头鼓励支持中国抗战,1937年11月中旬,苏军头号元帅伏罗希洛夫以苏军“正在备战日本”,通报了率中国实业代表团访苏的兵学大家杨杰。
随后,斯大林在会晤杨杰之时,更是掷地有声:
“……如果日本(侵华)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
事实上,从南京会战失败,首都沦陷,再到日军长驱直入华中,中国面临战争全面失败危险之际,苏联方面不仅苏援军火准备仓促,极为有限之外,苏军更是隔岸观火,稳如泰山。
一纸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犹如空谈。
就此,随着中国记者不断报道,欧美不断起哄,以及日军全局调整,在其东北、朝鲜防务出现短暂空虚的窗口,苏军终于有了一次丢石头碎窗户的机会。
1938年7月,苏军边防军约40人进驻张鼓峰之主峰修建工事,并于17日,击毙了一名巡逻边境的日军宪兵。
20日,日本向苏联提出抗议,要求苏军立即撤退。
这一要求当即遭到苏方拒绝。
此后,苏联调动驻波塞图地区的步兵第40师前往张鼓峰战区苏联境内驻防,并以莫斯科直接命令,要求该师派出2个步兵营部署张鼓峰地区。
局势日趋紧张,日军关东军、朝鲜军不服日本政府对苏联方面的外交抗议,当即开始加紧向张鼓峰地区调集兵力。
为此,日军朝鲜军第19师团奉命将其第38旅团调往张鼓峰地区。
1938年7月20日,日本内阁和军部为不影响侵华战略,发起武汉会战而达成共识,强调外交解决张鼓峰危机,明令朝鲜军司令村孝太郎中将,要求朝鲜军方面停止使用武力解决边境事端。
就此,朝鲜军司令部只得下令,要求在图们江西岸完成集结,预备作战的第19师团第38旅团返回原驻地。
而后,随着重光葵对苏外交陷入了僵局,日军军方出现动摇,日本军部、关东军、朝鲜军对军队解决张鼓峰也就再次有了动用武力的决心。
不过,日军方面为了避免将战火引向东北,扩大日苏事态,因而将与苏军张鼓峰作战的任务交由朝鲜军方面执行。
1938年7月30日夜间,第9师团第38旅团秘密前出图们江西岸,在得到日军关东军在炮兵、陆航、战车、后勤等技术兵种加强后,开始攻击张鼓峰。
张鼓峰事件就此爆发。
日军第第9师团本为精锐兵力,得到关东军的炮兵、陆航、战车、后勤等技术兵种加强,炮火猛烈,攻势犀利,因而在31日凌晨,相继占领张鼓峰和沙草峰等目标。
战事一开,苏军不及提防,仓促应战,损失惨重。
苏军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
此前,苏军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按照莫斯科命令,早在国境内纵深进行战备,因而,最初作战失利,布柳赫尔调上后续兵力,在境内炮群掩护下,再向张鼓峰等地区发起冲锋。
继日俄战争之后,张鼓峰事件实为日本与苏联之间爆发的首次机械化战争。
机械化战争为多兵种、多军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
然而,当时的苏军全军都在参与肃反运动,高级将领更是纷纷踊跃参加。他们跳高跳远跳楼,或死或伤或残废,使得苏军作战素质急速下滑,整体战力根本无法与正在风头上的日军相比。
8月2日,苏军大批飞机轰炸日军张鼓峰前线,及轰炸靠近张鼓峰的庆兴、古邑等朝鲜交通要地,配合苏军步兵第40师主力向日军张鼓峰、沙草峰防线发起冲锋。
然而,出乎日军高层与苏军预料,日军第38旅团以弱胜强,居然守稳了张鼓峰、沙草峰防线,数次击退绝对优势的苏军地空方面的进攻。
8月3日,布柳赫尔亲自指挥反击失利,莫斯科及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当即越权架空布柳赫尔元帅,任命远东方面军参谋长什捷尔恩任苏军步兵第39军军长,统一指挥张鼓峰地区战事。
——战后,号称远东军魂的布柳赫尔元帅被控告故意放水日军,激起斯大林愤慨而被痛殴、枪毙。
这是后话。
苏军第39军为苏军应变张鼓峰事件专门编成。
下辖步兵第32师、第39师、第 40师,机械化第2旅、第59边防警备队和航空队等组成,其总兵力至少领先日军5倍优势。
什捷尔恩调整步兵第39军作战部署,决定以加强了坦克营的步兵第32师、步兵第40师、机械化第2旅分路由哈桑湖南、北两端钳击张鼓峰主峰,同时,以航空兵及重炮打击张鼓峰日军防区纵深及补给线,配合地面部队攻击。
8月6日,苏军以5倍人数优势的地面部队,及绝对优势的航空兵、重炮、坦克兵力,向张鼓峰日军防区发起总攻。
这是一场毫无悬疑的作战。
然而,第38旅团这番顽强作战的战报传来,日军第19师团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抗命东京,再调援军助战。
为此,日军在失去张鼓峰、沙草峰主阵地之后,以有限兵力先后进行20余次反攻,双方贴身鏖战,反复争夺直至8月9日,苏军这才勉强占领了日军张鼓峰、沙草峰地区的大部阵地。
就此,日军求胜无望,在东京强硬命令下,只得退出战区。苏军似乎心照不宣,也是随之停止兵力、火力追击。
8月10日,苏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
东北边境上正在谈判的日军与苏军军官。
次日,日本军部下令朝鲜军停止对苏军作战。
同时,苏军也是全面停火。
至此,日军与苏军同时从实际战线各自后退500米,开始细节谈判。
当时,苏军为表停战诚意,事实上退步更多,以至于苏军退后,战前双方搏命争夺的张鼓峰大部,则成为两军缓冲地区。
张鼓峰事件的结局,看似苏军有了张鼓峰地区大部实际控制权,赢得战役胜利。
不过,张鼓峰事件爆发以后,日军为保障武汉会战作战,相对克制投入作战,仅以日军第19师团第38旅团这一个成建制的二流精锐部队,便在数日对抗苏军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并且给予苏军重创。
战后统计,苏军方面伤亡约3500,其中伤2700,亡800;日军方面伤亡约1400,其中伤 900,亡500。
这一战损交换数字,使得日军对苏军战力产生极大的轻视。
当时,关东军司令部研究了张鼓峰事件,关东军总司令植田谦吉大将专门签发《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
纲要指出,下次关东军在遇到与苏军发生类似国境纠纷,就参考朝鲜军第19 师团第38旅团方式,坚决回击,并借机占领争议地区,坚决守住,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苏联承认关东军的领土要求。
这一纲要,可谓引燃日、苏两军再度爆发诺门坎事件的前因。
张鼓峰战事以后,擅专扩大作战的日军第19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并没有为张鼓峰事件扩大化而遭到处罚,反而因张鼓峰事件作战出色,而在同年11月9日,升任驻防中国济南的第12军司令官。
日军设置第12军的战略目标,除却侵华作战之外,还有应急绥察边境对抗苏军的目的。
后来,在1939年诺门坎事件,关东军北进受挫以后,尾高龟藏作为对苏军作战专家,接替多田骏出任了关东军第3军司令,也是主要负责对苏军作战。
苏联方面在高调宣传、庆祝张鼓峰战事取得胜利,军队内部更是严苛进行作战检讨,不仅撤销布留赫尔元帅职务,撤编苏军远东方面军番号改编为2个远东特别集团军,同时,苏军更是迅速结束了对远东军队的清洗。
当时,张鼓峰这场边境大战突然爆发而又迅速结束,同时,两军通过这场高烈度激战打出了两国真实的战略意图,这让苏联、日本各自兴高采烈,竞相宣布自己取得胜利。
为此,莫斯科派出文艺工作者前往张鼓峰地区采风,创作了歌曲喀秋莎,风靡苏军军营: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日本方面当然也要举国欢庆他们的张鼓峰会战的胜利。
对日本而言,张鼓峰会战既打出苏联的战略意图,又打出了苏联在外交上对伪满的认同,这对日本而言,便是战略性的胜利。
那么,都是胜利者,谁又是失败者呢?
图们江风景。江的那端,便是出不去的日本海。
当年,日本急于解决张鼓峰事变以专注解决中国战事,便同意将张鼓峰划为苏、中、朝界山,并任由苏军将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
中国在流血抗战中,无辜遭到苏联和日本的宰割。
就此,中国的图们江出海口终于失陷,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那场事变的失败者到底是谁,如今,作为中国曾经的领土张鼓峰,已经是中、俄、朝三国界山,便是一个肯定的答案。
写稿不易,发稿更难,三点必要,敬请顺便。
关注朋友可以添加zksd1222。
看完有空有闲,望支持橡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