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19
香苏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120克,紫苏叶120克,陈皮6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上位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若作细末,每服6克,人盐点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本方主症为外感风寒表证。气滞而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为兼证。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风寒束表,肺失宣降,使脾胃气机不畅,或患肝胃气滞者复感风寒,均可见上述兼证。
本方是理气解表的代表方剂。苏叶辛温解表,并能理气和中,为主药;香附辛苦性平,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为臣药;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和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胸脘痞闷,恶寒身热无汗,苔白脉浮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胃痛、胸痛、梅核气、经期腹痛、子悬等。如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或麻黄;伤食,加鸡内金、炒六曲;伤风,鼻塞头昏,加羌活、荆芥;咳嗽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胃脘胀满,加厚朴、枳壳;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气滞胃痛,以苏梗易苏叶。
服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本方虽属于解表轻剂,但药性偏温,故兼有里热或素体阴虚者禁用。
【同名方】
1、《世医得效方》香苏散,本方加苍术、生姜、葱白构成。功能理气解表,燥湿健脾。主治伤风、伤寒、伤湿、伤食。
2、《卫生宝鉴》香苏散,由陈皮、木通、防己、紫苏叶、生姜构成。功能利水消肿,理气和中。主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附方】
1、香苏饮《医宗全鉴》本方去香附,加藿香、枳壳、厚朴、茯苓、木香、生姜构成。功能解表散寒,理气和中。主治小儿触冒寒邪,曲腰而啼,入里犯胃,吐沫不止者。
2、加味香苏散《医略六书》本方加藿香、砂仁构成。功能祛暑解表,理气和中。主治孕妇伤暑感冒,吐泻脉浮等。
3、加味香苏散《医学心语》本方加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川芎、生姜构成。功能与本方相同,而发汗解表之力增强。主治四时感冒,头痛身疼,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妇女经期感冒风寒者。
藿香葱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加葱白、豆豉构成。功能解表发汗,调气安胎。主治妊娠伤寒,头痛鼻塞,恶寒发热。
大效内补丸
【处方】 萆薢4两,牛膝2两,五加皮2两,白术2两,川乌(炮)1两,枳实(炒)1两,丹参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受气虚弱及五劳七伤,脏腑积冷,痃癖症块,虚胀或经脉不调,疳冷,赤白带下,口苦舌干,面色萎黄,心烦惊悸,头目眩晕,不美饮食,痰涕粘涎,手足百节热痛无力,肌肉消瘦,子息断续。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空心、日午、晚食前各进1服。
【摘录】 《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大效妙应丸
【处方】 附子1只(6钱重,炮,去皮脐),木香(不见火)3分,丁香(不见火)3分,荜茇3分,荜澄茄3分,胡椒3分,硇砂2分(别研)。
【制法】 上为细末,与硇砂和调,汤浸炊饼心,搦去水,成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宽中快膈。主久积沉滞,结癖气块,时发(疒交)痛,心脾疼痛,下痢无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用生姜1块如大拇指大,劈开中心,去少姜肉,入药在内,连纸包裹数重,浸湿,煨令香熟,取出去纸、和药细嚼,百沸汤少许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五
桑吉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桑叶一钱(3克),杏仁一钱五分(4.5克),沙参二钱(6克),象贝一钱(3克),香豉一钱(3克),栀子皮一钱(3克),梨皮一钱(3克)。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功效】:轻宜,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症见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方解】:本方主症为外感温燥。燥邪袭人,肺先受之,肺失清肃,温燥灼液,故咳嗽无痰,咽干口渴、或痰少稠黏,咯之不爽;肺合皮毛,感邪轻浅,故身不甚热。
本方是治疗温燥外袭所致之肺燥咳嗽的代表方剂。方中桑叶轻宜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宽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香豉)助桑叶轻宜解表,沙参、梨皮润肺生津,同为辅药。栀子皮清泄上焦肺热,象贝止咳化痰,为佐使药。
本证邪气较浅,肺药宜轻清,故用药取气味之轻,且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原书方后注云:“轻药不得重用”,即此义也。
防风通胜散
【方源】:《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山栀15克,大黄15克,芒硝15克,石膏30克,黄芩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丸剂,每服6克,日服2次,亦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疏风解表,泄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隔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粘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方解】:本方为解表、清热、攻下三法并用之方。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配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如此则汗不伤表,清下而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泄热通便之效。
【加减】:涎嗽,加半夏。
【按语】:本方以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咽喉不利,尿赤便秘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肥胖症、斑秃、荨麻疹、扁平疣、顽固性湿疹、酒渣鼻、粉刺、急性盆腔炎、产后中风、食物中毒、食物过敏、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发性疖肿等。如无憎寒症状,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硝、黄;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渴口臭,加菊花、牛蒡子、可去归、芎、术、芍;荨麻疹,加白鲜皮、蝉蜕。
【同名方】
《医药得效方》防风通圣散,即本方去芒硝、加牛膝、人参、半夏组成。功能与本方基本相同,其泻下之力较弱,增强了补气,化痰之功。主治一切风热,头目昏痛,肢体烦疼,咳嗽喘满,涕唾粘稠,口苦咽干,肠胃节燥。
【附方】
1、祛风至宝丹(《医方集解》)本方加人参、熟地、黄边、黄柏、羌活、独活、细辛、天麻,全蝎构成。功能清热泻下,祛风通络,益气养血。主治风中经络脏腑,口眼歪斜,手足不遂,或突然仆倒,神识不清。
双解散(《宣明论方》)由防风通圣散、益元散、盐豆豉、葱白、生姜构成。功能泄热通便利湿,祛风解表清暑。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咯痰气急,咽痛咳嗽;暑湿,胸闷纳呆,尿少,口苦口干;大饥大饱、劳役所伤、脘腹胀闷、大便秘结,头目昏眩,目赤睛痛,汗多口渴,身热心烦,尿赤不畅,呕恶不舒;小儿疮疹,透发不快,有汗或无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2、双解通圣散(《医宗全鉴》)本方去大黄、芒硝构成。功能祛风清热,泻火解毒。主治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致患唇风,多生下唇,初起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唇不时瞤动。
银翘散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连翘9克,银花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列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或散剂服用。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依据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方主症为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无汗或有汗,头痛,咳嗽为次要症状。表热证无汗或有汗不是绝对的。一般因热性升散、开泄,故有汗多见,有时风热邪盛,卫气壅滞,不得发越,也可见无汗。表热证无汗与伤寒表实证之寒闭无汗不同。
本方为辛凉评剂。方中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为主药。辅药共分两组,一是薄荷、牛蒡子,增强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之力;二是荆芥穗、淡豆豉,此二味均是辛温解表药,但其药性都比较平和,温而不燥,配和主药的目的在于透邪解表,而不是为了发汗,故有汗、无汗均可使用。竹叶、芦根甘寒生津,清热止渴,桔梗升提肺气,止渴利咽,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并可配桔梗利咽祛痰。
本方于桑菊饮在用药上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等,但本方增用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而桑菊饮用桑叶、菊花、杏仁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从而可知,桑菊饮在疏风解表剂清热解毒方面均不及本方,但偏重于宣肺止咳。本方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病。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初起有本方证表现者亦可使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3克、甘草3克、薏苡仁15克、杏仁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轻清宜化,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在表,周身疼痛,无汗,微恶风寒,午后发热加剧,舌苔白腻,脉浮带数。
【方解】:方中麻黄、甘草微发其汗;杏仁、薏苡仁利气祛湿。本方实为麻黄汤以薏苡易桂枝,是变辛温发散而为辛凉解表之法。
【按语】:本方以周身疼痛、午后发热加重,脉浮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疣、银屑病、皮痹等。如湿邪偏胜且从热话,加防己、桑枝、忍冬藤;风邪偏胜,加防风、僵蚕、蝉蜕;热盛关节红肿剧痛等,加石膏、海桐皮、桂枝;足膝肿痛,加防己、牛膝;颈项强者,加葛根;皮肤红斑,加丹皮、赤芍。
大效没药丸
【处方】 五灵脂2两,草乌头1两半,血余1两半(用纸筋泥固济1合子,令干,先入乌头,次灵脂,以血余盖头,泥固济,口绢牢,候干,以10斤炭火煅之,火3分去2,然后拨去火,候冷,取研为末),酸酱子25个,没药半两,当归半两,地龙(去土,研)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入前烧者药,纳在1处,罗3-5遍令匀,用水浸蒸饼和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妇人血风虚劳,身体壮热疼痛,肌肉黄瘦,饮食进退,多困少力,口苦舌干,百骨节酸痛,头目昏重,涕唾不利,心胸满塞,时发寒热。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温酒送下,空心、日午、临卧各1服,不嚼破。多年患者,不过20服愈;近日患者,10服愈。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二三
大效金丝膏
【别名】 石胆散
【处方】 黄丹1钱,生蜜1两。
【制法】 上相和,深瓯盛,甑内蒸令黑为度。
【功能主治】 小儿口疮。
【用法用量】 石胆散(《普济方》卷三六五)。
【摘录】 《活幼口议》卷二十
大效萝卜丸
【别名】 萝卜丸
【处方】 萝卜子3两,沉香1分半,草豆蔻1两半,白术半两,青橘皮半两。
【制法】 上件除萝卜子为末别研,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诸冷积,腹胀气痛。
【用法用量】 萝卜丸(《朱氏集验方》卷三)。
【摘录】 《鸡峰》卷十三
越婢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9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主治】:风水,一身悉肿,发热或无大热,恶风,自汗出,口渴,小便不利,或咳喘,脉浮。
【方解】:本方中麻黄宣肺气,发汗解表,从而出去在表之水气;配石膏解肌,清泻肺胃郁热;生姜助麻黄宣散水湿;甘草、大枣补脾和中;诸药配伍,有散风清热,宣肺行水之效用。
【按语】:本方以浮肿、口渴、脉浮、小便不利、汗出恶风为辩证要点。常用于治疗癃闭、急、慢性肾炎,流行性出血热、慢性支气管炎、郁证、偏头痛,声哑、耳鸣、风湿热痹、多发性疖肿、阴痒糜烂等。咽喉肿痛,加板蓝根、桔梗、连翘;咳喘较甚,加前胡、杏仁;治风水,可加浮萍、茯苓、泽泻;水湿过盛,加白术;热重尿水,加鲜茅根;汗多恶风,加附子。治风湿热痹,加赤芍、白术、秦艽、虎杖;上肢疼痛,加桂枝、桑枝;下肢疼痛,加牛膝、海桐皮。
【同名方】
《备急千金要方》越婢汤,本方加白术、附子构成。功能纹样散寒,清热利水。主治风比脚弱。
【附方】
1、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由甘草、麻黄组成。功能和中补脾,宣肺利水。主治皮水,无汗,口不渴,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小便不利,脉沉。
2、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本方加半夏构成。功能宣肺泻热,降逆平喘。主治肺胀,胸满气喘,咳嗽上气,目如脱状,脉浮大。
3、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本方加白术构成,加强了健脾化湿之功。主治皮水,面目发热恶风,浮肿较重,小便不利,脉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12克,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克,甘草6克,石膏250克,棉裹24克。
【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热邪犯肺。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
【方解】:发热,喘急,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症属表邪化热,壅遏于肺。有汗或无汗,鼻煽为次要症状。本方证由风寒或风热表邪化热犯肺所致。邪在表,可见身热,恶风或恶寒。表邪化热犯肺,肺热壅盛,熏蒸津液,可见有汗;若热闭于肺,皮毛闭塞,亦可无汗。二者相较,有汗表实为里热更甚。肺热气壅,失于宣降,故见咳嗽,甚则鼻翼煽动。热伤津液而口渴。脉浮滑而数为表有热之症。
本方以清肺热为上,为辛凉重剂。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即可清热生津,又能透热外出,为主药。麻黄宣肺平喘,外解表邪,配石膏寒热并用,清宣相合,为辅药。临床应用时,汗出而喘,石膏可五倍于麻黄;若无汗而喘,里而较轻,石膏可三倍于麻黄。总之,本方必须辛寒大于辛温,方不失为辛凉之剂。佐以杏仁,于麻黄宣降并用,加强降气平喘之功。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发热、口渴、咳喘气急,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痈、百日咳,小儿咳喘,小儿夏季热、麻疹、忧郁症、遗尿、盗汗、眼科疾患、鼻窦炎、烂喉痧、白喉、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痔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如咳喘甚者,加桑白皮、地龙、黄芩、瓜蒌;发热甚者,重用石膏,加黄芩、连翘、银花;咳痰黄稠,加瓜蒌、贝母;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桑白皮、枇杷叶;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口渴,加知母、沙参;咽喉肿痛,加枝梗、山豆根、板蓝根;胸痛、加郁金、瓜蒌、白芥子;麻疹,加牛蒡子、蝉蜕、荆芥、桔梗;麻毒内陷,肺热炽盛,加大青叶、黄芩、连翘;鼻渊,加辛夷、地龙、苍耳子、薄荷。
本方为清肺平喘之剂,凡风寒实喘、久病虚喘,不宜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解热、平喘、镇咳、祛痰、抗病毒、利尿、镇静等多种作用,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附方】
加味麻杏石甘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加瓜蒌仁、竹沥、半夏、广皮红、小枳实构成。功能化痰止咳,宣肺清热。主治外感寒邪,郁而化火,咳嗽气喘,热盛痰壅。
柴葛解肌汤(又名葛根解肌汤)
【方源】:《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6克、葛根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5克。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杀车槌法》加石膏一钱(5克),煎至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方解】:本方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目痛鼻干,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症属感冒风寒,寒郁化热,兼阳明经证。头痛肢楚,心烦不眠为次要症状。外感风寒,郁而化热,阳明经受邪,病在阳明之表,则目痛鼻干,眼眶痛等;邪入阳明经之里,故心烦不眠,脉洪;表未全解,太阳表邪尚在,故仍有恶寒,头痛肢楚,脉浮。此时以阳明经受邪为主,兼有太阳经表证和阳明经理证。
本方以治疗阳明经病为主。方中葛根辛甘平,为阳明经表药,可解肌透热;柴胡苦平,解表退热。二者共为主药。方中辅药有两组:一是白芷、羌活,白芷善走阳明经,治前额头痛,羌活为太阳经药,解表散寒;二是黄芩、石膏,清阳明经之里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防疏散太过,桔梗宣利肺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可和中,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原方加减:“本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家苏叶。”说明表寒重时,应去黄芩,恐其凉遏太过。反之,若表寒已解,则当去羌活、白芷。临床当灵活掌握。
【同名方】
《医学心悟》柴葛解肌汤,由柴胡、葛根、黄芩、甘草、芍药、知母、丹皮、生地、贝母构成。功能清热解肌。主治春温夏热之病,发热头痛,与正伤寒相同,但口渴而不恶寒,与正伤寒相异。
【附方】
1、柴葛桂枝汤(《幼幼集成》)有两方:方1.由柴胡、葛根、人参、羌活、防风、桂枝、牛蒡子、炙甘草、淡竹叶组成。功能解肌祛风透疹。主治痘将出而憎寒振战。方2.由柴胡、葛根、桂枝、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能解肌清热,调和营卫。主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
2、柴胡葛根汤(《外科正宗》)由柴胡,葛根、黄芩、天花粉、桔梗、连翘、牛蒡子、甘草、石膏、升麻构成。功能清热解毒、解肌散邪。主治颐毒表散未尽,身热不解,热毒内蕴,红肿坚硬作痛者。
葱豉桔梗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葱白5枚,桔梗5克,山栀6克,豆豉9克,薄荷5克,连翘6克,甘草2克,鲜淡竹叶30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解表,清肺泻热。
【主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方解】:本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是为君药;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散除膈上之热,山栀泻心肺之热,是为臣药;甘草合桔梗以利咽喉,淡竹叶合山栀以清泻胸中之热从小便导出,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疏风解表,清肺泻热之功效。
【加减】:咽阴喉痛者,加紫金牛、大青叶;咳甚痰多,加杏仁、橘红;胸痞,去甘草。加枳壳、白寇末;鼻衄,加生侧柏叶、鲜茅根。
【按语】:本方以头痛身热、口渴、微恶风寒、脉浮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如头胀痛较重者,加菊花、桑叶;咽喉肿痛,加一支黄花、土牛膝、玄参;咳嗽痰多,加象贝母、杏仁、前胡;咯淡黄稠,加黄芩、知母、瓜蒌皮;时行热毒症状明显,加大青叶、草河车、蒲公英;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烦热咳逆气急,加石膏、麻黄;风热化燥伤津,口干咽燥,舌红少津,加梨皮、南沙参、天花粉。
大效黄耆汤
【处方】 绵黄耆(打扁,2寸许,切,以汤炮蜜1大匙,浸半日,控干,焙黄色)1两,官桂8钱(去粗皮,不见火),川当归(用生地黄汁浸,焙干,汁多尤妙),白芍药(以童子小便浸少时,焙干)1两,败龟壳1两(蘸醋炙,并黄色用),茅花8钱(生用),人参8钱(紫晕者,焙干),大蓟1两(旋取微焙用),白茯苓8钱(米泔净去红丝,焙干),蒲黄半两(银器中炒墨紫色用),伏龙肝半两,甘草1分(炙)。
【功能主治】 诸血妄行。
【用法用量】 每服5钱,用酒小半盏,煎9分,放温,并3服妙。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引《卫生家宝》
妇人心膈迷闷,腹脏掐撮疼痛,气急气闷,月经不调
大效琥珀散
【别名】 乌药散、琥珀散
【处方】 乌药2两,莪术2两,当归1两。
【制法】 上药并生为细末。
【功能主治】 妇人心膈迷闷,腹脏掐撮疼痛,气急气闷,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乌药散(《圣济总录》卷一五一)、琥珀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注意】 忌生冷。油腻等物。
【摘录】 《妇人良方》卷七引《灵苑方》
益血温补,调经养气,进饮食。主妇人经寒月闭,沉浊无时,血滞四肢或结痛,子宫久冷,诸虚不足
大效琥珀散
【处方】 琥珀半两(不见火),南木香半两(纸裹煨熟),血竭半两(不见火),延胡索半两,川当归1两,川芎半两(不见火),肉桂半两(不见火),赤芍药半两,荆芥穗半两,枳壳1两(温汤浸,去瓤,麦麸炒黄色),生地黄2两(用生姜1两切,同炒黄干)。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益血温补,调经养气,进饮食。主妇人经寒月闭,沉浊无时,血滞四肢或结痛,子宫久冷,诸虚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麝香、红花酒调下,空心、日午各1服。
【摘录】 《传信适用方》卷四引王稚川方
竹叶柳蒡汤
【方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西河柳15克,荆芥穗3克,蝉蜕3克,薄荷3克,甘草3克,知母3克,炒牛蒡4.5克,葛根4.5克,玄参6克,麦门冬9克,竹叶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疹解表,清泻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咳,烦闷燥乱,咽喉肿痛。
【方解】:痧疹初起,内热郁甚,外感困束,致腠理闭塞,疹不得透,热不得泄,肺困气逆,则高热无汗,喘咳,烦闷燥乱,咽喉肿痛。急需透疹泄热,故治以辛凉透表,清泻肺胃。
方中以西河柳、牛蒡子、竹叶为主药,西河柳入血分而泄热透疹,牛蒡子散风热而解毒,竹叶清泄上焦烦热。辅以荆芥、葛根开泄腠理,疏通皮毛,以助透疹;知母、玄参、麦冬清热解毒生津。佐以薄荷、蝉蜕疏风散热。使以甘草和中解毒。
【加减】:里热炽盛,加石膏、冬米(即粳米)
【按语】:本方加减用于治疗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小儿流感等疾病,症属外寒困束,肺胃热郁者。
【附方】:
清解透表汤《儿科学》由西河柳、蝉蜕、葛根、升麻、连翘、金银花、紫草根、桑叶、甘草、菊花、牛蒡子组成。功能清热解毒透疹。主治麻疹初起,发而不透。
羌蓝汤
【方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组成】:羌活9~12克、板蓝根15~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发热,怕冷,头痛,或肢体酸痛,咽喉肿痛,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症。
【方解】:本方中羌活辛苦温,解表邪而散风寒,祛风湿而止疼痛,并有退热之功;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且用量重于羌活,能制约其温。二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按语】:本方以咽痛、发热恶寒、苔薄脉浮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如热重,加连翘、银花、蒲公英;咽痛,加山豆根、马勃、桔梗;头痛、加桑叶、菊花、川芎;咳嗽有痰,加杏仁、桔梗、浙贝母。
【附方】:
羌蒡薄荷糖(《古今名方》)由羌活、薄荷、牛蒡子、蒲公英构成。功能解表发汗,清热解毒。主治外感发热,如流行性感冒、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
疏风利水汤
【方源】:《医方新解》
【组成】:紫浮萍9克、紫苏9克、桑白皮12克、益母草30克、车前子12克、白茅根30克、银花18克、连翘1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希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肺热咳嗽及风疹块。
【方解】:本方中浮萍、紫苏、桑白皮善于疏风宣肺利水,合为主药;益母草、车前子、白茅根善于利水消肿,银花、连翘善于清热解毒。均为辅药;甘草解毒和中,祛痰止咳为使药。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疏风宣肺,利水消肿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发热恶风、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舌质红、脉浮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荨麻疹、急性扁桃体炎等。治疗急性肾炎,加蜂房、赤小豆、玉米须;浮肿消退,正气未复,尿蛋白仍较多者,加黄芪、石苇、当归、蝉蜕。慢性肾炎浮肿不重者,去桑白皮、车前子、茅根、与六味地黄汤合为一方;尿蛋白多者,加蜂房、首乌、党参、黄芪。如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加黄芩、桔梗、杏仁;治荨麻疹,加生地、蝉蜕、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