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宝祥:一幅画宁愿画坏,也不要画俗
毕宝祥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的山水画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是徐悲鸿写实主义学派的母地,从这个学府走出来的画家无疑深受徐悲鸿学派的影响:艺术创造“以造化为师”,立足传统,借鉴西方写实主义之长,融中西画理画法于一体,走现实主义道路,画境追求真实之美。
毕宝祥正是在这一艺术思想的光照下努力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成为一位颇具实力并形成自己风格的山水画家。
毕宝祥:1960 年生于南京。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书画院副院长。
主要展览经历:
2012年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画展
2014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画展
组织策划了“徐悲鸿奖'系列展览及“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98年6月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6年版画《静夜》发表于《江苏画刊》;版画《佤山情之一》参加“江苏版画展”。
1987年油画《绿梦》、版画《佤山情之一》参加省青年美展,其中《佤山情之一》获优秀奖;油画《南疆的梦》参加“江苏省美展”;版画《佤山情组画之二》发表于《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作品集-南师大学集》。
1988年国画《明瓦廊》参加省级青年美展,获优秀奖;国画《明瓦廊》发表于《江苏工人报》美术版;国画《赶场》赴南斯拉夫展出;国画人物2幅,发表于《江苏画刊》;获徐悲鸿奖学金。
1990年国画《佤山情之一》发表于《江苏工人报》并有专题介绍;国画《忆陕北》参加江苏省美展。
1992年国画《山水》获“加拿大国际水墨大赛”佳作奖。
1994年《山水》发表于《新华日报》大文化栏目,并有专题介绍;《山水》1幅及个人简历载入《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润格》;《青青人家》参加“全国教师优秀作品汇展”获优秀奖;作品5幅发表于《江苏画刊》并有专题介绍。
1995年作品1幅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并有专题介绍;文章《写实、写趣、写心》发表于《江苏工人报》;文章《浅谈中学山水教学》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第二期。
毕宝祥语录摘抄
◎ 任何艺术都有正负两方面。褒者看其正面并大加赞赏;贬者观其负面并横加指责。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褒贬之中发展起来的。“褒”使其优秀的东西得以传承,“贬”使其糟粕的东西得以剔除。
◎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漫长的探索和锤炼。而好的艺术风格是应和作者的个性相一致的。要反对一味地为风格而风格,“强扭的瓜不甜”。
◎ 艺术不能世俗化、大众化,而应精英化。对于大众的审美要求只能是引领,而不能是迎合。引领、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 现代人喜欢原始艺术,就像吃多了山珍海味想吃家常菜一样,并不是原始艺术有多高明。
◎ 东西方绘画属两种不同的审美范畴,不可类比。就像不能用西方金发碧眼的美女标准来衡量东方美女一样。
◎ 一幅画宁愿画坏,也不要画俗。
◎ 打了稿子的作品,像在照本宣科,索然无味。不打稿子的作品随机生发、生动活泼,并能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
◎ 输血要看血型,借鉴要看国情。
◎ 美是用来满足人眼球的。人只要眼一睁,就开始和美发生关系。
◎ 眼的功能:一是看,二是找,三是发现,四是欣赏。这四个功能依次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基本需要到精神享受。而引导人们发现美、欣赏美是艺术家的责任。
◎ 艺术创作需要真情实感!为何“情书”总比“作文”要感人,就因为前者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而后者则是勉强而为。
◎ 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是中国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如果抽离这个基石,那么中国画的发展一定是虚浮而苍白的。
◎ 人都有占有欲,都想主宰一切。但在现实世界里很难实现,而在艺术的世界里这个欲望却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并且又丝毫不伤害别人。
◎ 儿童作画的状态可以说明艺术其实是可以很纯粹的,纯粹得不带一点功利色彩。当然,成人经过社会的“洗礼”后,不可能像儿童那样“天真无邪”,但经过修炼后,应该能做到或部分做到这点。
◎ 享受绘画的过程很重要。“结果”往往只能让人享受一时,而“过程”可以让人享受一世。
◎ “画品如人品”中的人品之“品”,不只是指品德、品性,还包括品格、品位。而品位里还包含了人的艺术素养、学识阅历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品德不高、品性不好,但画的品位却很高的原因所在。
◎ 学习他人是为了:取长补短;总结自己是为了:扬长避短。
◎ 艺术创作中,真情远比实景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