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六卷 唤起历史的足音 1
在读者眼中,朱友剑到底是一座雕塑,思想的雕塑,不论站着躺着。从他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独特个性是多面而矛盾的,他的意志几乎是情感与真理的混凝。他有不羁的诗魂,个性独特,人格内涵丰富,他的学术思想总是棱角分明,很前卫,很有男子气概,诗歌绝少有“小花闲草”的情调,总像是浓重厚实的西方油画,具有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广度、思维情感的力度和性格张力。连前辈著名学者都说他是有傲骨的文人,是闪着个性光彩的一位“真人”。
今天,他由小李陪着,站在凤影湖边上,小李帮他拿着刚脱掉的夹克衫,只穿着一件白底淡蓝方格的衬衫。他唇线倔犟,额头宽大,一双深沉的眼睛镶嵌在岁月中。他说话依然很偏激,但反思缜密而宁静。他的头发日渐稀少而且迅速变白,如深秋的芦荡一样,芦花银色摇曳。他看到了凤影湖,自然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教书、种田、写作,割麦、卖藕,拾棉花,磨面、磨豆腐,想到了逆风飞翔结果是折翅沉沦。但这一切都是财富,倔强的他硬是让苦难进入了他的文字,化为哲思化为诗行。“‘前山非后山’,更何况是水是风,是人是物呢。”他心底不免为岁月沧桑深深慨叹。岁月不饶人,他的身体还是有些虚弱,站了一会儿,他的鼻尖上就冒出了些微的虚汗。
他心潮澎湃地看着凤影湖水面,碧波粼粼,水天一色,毕竟这方湖水灌溉了这一方天地,养育了他的家人和父老乡亲。养育之恩不能忘,仿佛凤影人手中拿着鞭子鞭策他前行。政协周主席召集了两次相关的老人,回忆参加挖掘凤影湖的情景,有的老人说:“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了,前天刚死了一个。”朱友剑暗暗发誓:黄天厚土作证,自己不写出当年的凤影人,愧对脚下这片土地!
离开凤影湖,小李开车陪同他采访马国新,马国新住在湖边的一个村子里,朱友剑和小李来到他家里,他在树荫下坐着抽烟卷,朱友剑拿出中性笔在稿纸上飞笔记录着,马国新说:“昨天又死了一个,在凤影工地的人好多都过世了,活着的人60开外了,自己70多岁了,具体事情几乎都记不清了。水库边上,还有一位老人90岁了,他叫常运明,他当年办过《战凤影》小报,你们可以找他,也许能了解的多些。”
生命如风不待人,这让朱友剑的采访采写更紧迫了。小李又开小车返回水库边上的水库管理院落,他们推门进来,宽敞的院落里好些老刺槐,老人正在屋里坐在老式枣木圈椅子上,俯视着小桌边的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下棋。他一边观棋,一边喝茶,90岁的常运明虽然年事已高,并不糊涂。他问清来意,非常高兴,谈兴十足,不出几分钟,他就走到自己的书房里,搬出一大摞发黄的报纸,朱友剑给老人家打了借条,借调了当年人工油印的报纸,当时常运明在政工科,是他编写、墨印了《战凤影》小报。虽然缺了几份报,已经弥足珍贵了,报纸一到手,朱友剑觉得写书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