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治疗常见病之五 | 妇科常见病四例
导读:本期精读文章摘自俞老著作《切脉针灸—黄帝内经针法》
以下医案是近几年笔者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切脉针灸治病带教弟子的临床记录。
病案1(产后抑郁并痛经)
初诊日期:6月30日。
周某,女,35岁。产后5年抑郁,经期紊乱,痛经时有经前感冒。善太息,双下肢怕冷,精神疲倦,纳眠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人迎脉实,太溪脉弱。检查:精神疲倦,腹软,下腹部轻压痛。余无特殊。诊断:郁证(肝郁气滞血瘀)治法:舒肝解郁,活血通络。
切脉针灸取穴: (金针)天枢、肓俞、气海、气旁外陵照海、三阴交曲泉、阳陵泉、足三里。 (银针)中脘梁门人迎、扶突、迎香、太阳、肩井三阳络。
中药处方:当归20g,川芎10g,桃仁10g,干姜5g,甘草5g,益母草15g,陈皮10g,柴胡10g,乳香5g,山楂10g,蒲黄10g,五灵脂10g,小茴香10g,地鳖虫10g
二诊:7月11日,患者精神好转,胃纳好转,眠欠,诉来月经但无经痛,也无感冒情况出现。双下肢仍怕冷。治疗上加强调理气血。
切脉针灸取穴: (金针)人迎、扶突、肩井、迎香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气旁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外陵、水道。
中药处方:去活血之蒲黄、五灵脂,加肉桂、阿胶补肾养血。当归20g,川芎10g,桃仁10g,干姜5g,甘草5g,益母草15g,丹皮10g,柴胡10g,乳香5g,山楂10g,肉桂5g,阿胶10g(烊服),小茴香10g,地鳖虫10g,郁金10g
三诊:7月14日。
切脉针灸取穴: (金针)天突、攒竹、巨阙中脘、天枢、气海、气旁、关元、气穴、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人迎、内关、梁门、神门、左耳穴(心)
四诊:7月15日,患者左侧头痛,精神抑郁有所反复,治疗上加强理气解郁。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肓俞、天枢、气海、气旁、外陵、关元、水道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 (银针)人迎、扶突、肩井、迎香、印堂、合谷、外关。
五诊:7月18日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人迎、扶突天枢、梁门、外陵、内关、曲池、合谷(左侧:章门、京门、带脉、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照海、三阴交)
六诊:7月22日,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人迎、扶突、肩井中脘、气海、天枢、关元内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照海复溜、阴陵泉、气旁。患者精神好转,胃纳好转,眠欠佳,无经痛,双下肢怕冷情况较前好转,敢穿裙子来就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人迎脉缓和。太溪脉较前有力。治疗上继续调理气血。
按:本病患者精神抑郁,月经经期紊乱,痛经,时有经前感冒,其实质是内分泌系统问题。调整女性内分泌疾病,主要是调整月经,只要月经正常,各种疾病都会随之好转;调整月经,多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冲任脉等。常用冲任带脉的调理八穴为:中脘、阴都、肓俞、气海、气旁;补肾四穴为:照海、 太溪、复溜、三阴交。一般来讲,月经提前,多属有火;月经延期,多属血虚;结 合是否有痛经和血块,血的颜色,经期的长短来辨寒热虚实,再用上面所述经络进行补泻。如有疼痛,要考虑:经前痛一气滞;经期中间痛瘀血;经后痛——气血虚;如月经量多,可灸隐白;量少,可针血海。
病案2(面部黄褐斑)
初诊日期:9月25日。
王某,女,37岁。以“脸部长黄褐斑2个月”为主诉就诊。缘患者暑假外出海边旅游,虽涂了防晒霜却无效,回来后脸部黄褐斑严重,自觉苍老了许多, 用了各种护肤品及美容治疗无效,由朋友介绍来就诊。追问病史,余无明显不适,既往子宫切除史。舌淡黯、苔白,脉沉细。趺阳脉、太溪脉相对较弱。查体:额部、双侧面颊多发片状黄褐斑。中医诊断:蝴蝶斑(气虚血瘀)西医诊断:黄褐斑。则:补肾健脾,活血祛斑。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百会、攒竹、眉冲、太阳、迎香、颊车、承浆、肓俞、中脘、阴都、关元、气海、照海、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内关、人迎、扶突、肩井。
中药处方:熟地10g,生地30g,山萸肉10g,怀山药10g,桃仁10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赤芍15g,红花10g,白术60g,枳壳10g,7剂。
二诊:10月9日,患者无明显不适,双侧面颊黄褐斑较前明显减轻。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攒竹、太阳、迎香、颊车、承浆、人迎、扶突、肩井、内关、合谷、肓俞、中脘、关元、气海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复溜、交信、照海、然谷。中药守方不更。
三诊:10月16日,患者无明显不适,额部双侧面颊黄褐斑较前明显减轻。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攒竹、太阳、迎香、颊车、承浆、人迎、扶突、肩井、肓俞、中脘、气海、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复溜、交信、照海、然谷太冲
四诊:10月23日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攒竹、太阳、迎香、颊车、承浆、人迎、扶突、肩井、内关、合谷、肓俞、天枢、关元、气海、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复溜、交信、照海、然谷。
(银针)阳陵泉、足三里、丰隆
中药处方:熟地10g,生地30g,山萸肉10g,怀山药10g,桃仁10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赤芍15g,红花10g,白术60g,枳壳10g,川芎10g,王不留行10g,菊花10g,荷叶30g,7剂。
五诊:10月30日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攒竹、太阳、迎香、颊车、承浆、人迎、扶突、肩井、肓俞、天枢、关元、中脘、气海、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复溜、交信、照海、然谷、太冲。
患者无明显不适,额部、双侧面颊黄褐斑基本痊愈。
按:该患者罹患黄褐斑,其病机为邪犯肌肤,血行不畅,致颜面气血失和; 且子宫切除术后,脾肾气虚,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致颜面发生黄褐斑。治疗上宜从脾肾入手,多选用面部穴位改善局部气 血运行。二诊之后取交信为经外奇穴,可交通阴阳气血;脐四针、肾四针可补肾,气海、血海补益气血、活血,配合中药治疗,病情会逐步好转,至五诊患者黄褐斑基本痊愈。
病案3(盆腔炎)
初诊日期:6月4日。
胡某,女,35岁。小腹下坠隐痛半年。现觉小腹下坠隐痛,腰直立位时疼痛,伴腰腹部束带样感觉,腰部酸痛,曾诊断为盆腔炎,外院抗感染治疗及中药治疗疼痛减轻,行走腰部不能直立。月经期准,经期3~5天,夹血块,白带微黄,溲黄,肛门灼热,大便调。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滑偏数。趺阳脉太溪脉偏弱。 检查:全腹软,无反跳痛。局部压痛点:右侧肾俞(+)双侧子宫穴(脐下4寸, 旁开3寸)(++)。诊断盆腔炎(肝肾阴虚,滞湿阻化热)。治法:补益肝肾,清热利湿,行气止痛。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百会、支沟、脐小四针(脐周上下左右各0.5寸)中脘3(两边旁开0.5 寸各1针加强疗效,下同)气海、气旁、血海、阴陵泉、章门期门带脉、肾四针 (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银针)足三里、丰隆、曲池、水道、关元。
中药处方:川芎10g,丹皮10g,泽泻15g,茯苓皮15g,怀山药15g,知母10g,黄柏10g,牛膝15g,薏苡仁15g,川草10g,酒白芍15g,川木瓜15g,香附 5g,台乌10g,当归10g,柴胡10g。
二诊:6月7日,患者疼痛减轻。肛门灼热消失。趺阳脉、太溪脉较前增强。余症同前。压痛点:右侧肾俞(++),双侧子宫穴(脐下4寸,旁开3寸)(++)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脐小四针(脐周上下左右各0.5寸)中脘3(两边旁开0.5寸各1针加强疗效)气海、气旁、血海、阴陵泉、章门、期门、带脉、肾四针(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银针)丰隆、水道、关元。
中药处方:山萸肉15g,熟地10g,怀山药15g,知母5g,黄柏10g,川薢15g,酒白芍20g,川木瓜15g,香附5g,台15g,当归15g,柴胡15g,地10g,益母草15g,4剂。
三诊:6月11日,剩余症状:腰部直立位腰轻微酸软,无腰腹部束带样感觉,无小腹下坠感觉。趺阳脉、太溪脉基本正常。子宫穴压痛(-),右侧肾俞压痛(+)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脐小四针(脐周上下左右各0.5寸)中脘3(两边旁开0.5寸各1针加强疗效)气海、气旁、血海、阴陵泉、章门、期门带脉、肾四针(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 同时嘱其加用六味地黄丸自服。
按:金针补,银针泻。首诊用百会通百脉,支沟脐小四针直通命门,肾四 针补益肝肾。章门期门、带脉3针配合主治任、带脉及妇科疾病。中脘、气海、血海、阴陵泉调理气血。泻足三里、丰隆、曲池清热化湿,泻水道、关元通调水 道,令邪有去路。中药侧重行气化湿。二诊患者热象减轻,宜减清热之力,加 强补肾之功故作出调整。最后仅用金针补益肝肾,调理气血,巩固疗效,并予六味地黄丸善后。另带脉循行路线:带脉者,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 阳经,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灵枢经别》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病案4(前期收缩)
初诊日期:10月12日。
彭某,男,61岁。心慌2年余,患者2年前无任何诱因下出现心慌,近2 个月较甚,每天约发作5~8次,发作时心悸不宁兼有腹胀,烦躁失眠,纳稍差, 二便调,既往有胃痛病史10余年,舌淡黯,苔黄膩,脉(太渊)滑、代,体格检查:心脏听诊心律不齐,期前收缩8~9次分,心率89次1分,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2010年1月外院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诊断:悸(气虚痰浊阻滞);西医诊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治法:理气化痰清热。
中药:以温胆汤加减:法半夏20g,茯苓15g,炒竹茹15g,枳实10g,黑枣9g,炙甘草5g,生姜3片,丹参30g,橘红10g,龙骨3g(先煎),牡蛎30g(先煎), 肉桂5g(后下),炒黄连10g,党参15g。共16剂,每天分2次水煎服。
服药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
二诊:11月2日至切脉针灸专家门诊:
就诊时仍觉心慌,针灸治疗前察脉:三部脉皆弱,太渊脉和人迎脉强弱大致相同,但脉节律不规则,且稍显无力;太溪脉弱。切脉针灸取穴:①内关(浅刺);②印堂;③心(耳针);此时患者自觉心慌改善不明显,但脉象已较前有力,因患者自觉症状通常要比脉象改善迟);④腹四针(中脘、气海、双天枢);⑤三阴交;⑥公孙;⑦人迎;⑧百会;(以上均用规格为0.30mm×25mm金针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
结果:10分钟后询问患者,自觉心慌减轻。
11月3日三诊,患者自觉心慌发作次数减少,每天约发作3~4次,发作时程度减轻,纳眠差,舌淡黯、苔黄腻。针前察脉:三部脉仍弱,太渊脉和人迎脉脉律不规则,仍稍显无力,但已较前柔和;太溪脉弱。
切脉针灸取穴:
①内关;②鸠尾;③心四针(膻中、乳根、天池、膺窗);④腹四针(中脘、气海、双天枢);⑤印堂;⑥心(耳针);⑦右(依次):阴陵泉、交信照海、公孙;⑧左(依次):三阴交、太溪、照海、公孙;⑨神门(双);(上均用规格为0.30mm×25mm金针常规针刺)
针后切脉:太渊脉和人迎脉的节律不规则,较前柔和有力;太溪脉柔和有力。
按:心居于上焦,为阳脏,脾胃属于中焦,气血生化之源,肾居于下焦,主先天,今三部脉皆弱,三焦有病,先取其中,调整中上焦脉气为要。具体穴位应用: ①腹四针(中脘、气海、双天枢):通过腹四针以达调理脾胃,调补后天之本的功效。②内关:以内关浅刺主治心系疾病,深刺则主治胃系疾患。该穴为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联络阴经,起调节气血的作用,阴维有病苦心痛。③印堂:经外奇穴,位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刺激印堂可调整诸阳经之气,以达到宽胸开膈和胃降逆的作用。在此可起到升提患者阳气的作用。④心(耳):耳针是全息理论的运用。⑤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以三阴交交通三阴经,改善睡眠。⑥公孙:足太阴脾经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冲脉为血海”,与生殖和内分泌关系密切。在此主要是交通冲脉,调理气血。⑦人迎:足阳明、少阳交会穴;交通足少阳经,补气。⑧百会: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癌症的重要配穴,百会升提阳气;以上诸穴起到沟通足三阴经足少阳经、冲脉任脉及督脉的效果,全身经络气血得以温通。二诊后太溪脉弱,在原来调整中上焦脉气的基础上,加强补肾,调整下焦脉气鼓舞下焦阳气。具体增加穴位:①鸠尾:任脉络穴。在此针刺鸠尾主要取通任脉之义。②心四针:膻中:心包募穴,气会;乳根: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天池: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膺窗: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心四针为笔者临床总结治疗心脏方面疾病的特效穴。③神门:针刺神门在此主要是宁神志,以解除患者心慌及失眠等症状。④调整下焦脉气诸穴: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的合穴,筋会;交信:足少阴肾经的腧穴。阴郄穴;照海: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八脉交会穴,通阴;太溪: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原穴,输穴。通过调整下焦之脉气,交通心肾。结果按照三诊选穴补泻,续针灸5次,患者心慌基本不发作,睡眠正常。1个月后随访,患者心慌偶发,约1周发作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