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连载132)狄青,与岳飞、杨业齐名的宋朝名将。

第二卷  文治

第十六章 悲怆的名将

蒙面战将

有宋一代,成名的武将屈指可数,狄青属于其中一个。

狄青和杨业、岳飞一样,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直到现在,很多地方仍保留着祭祀狄青的庙宇。他的各类传奇故事也和《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一样,广泛出现在戏曲、评书、影视剧中。当然,流布在民间的故事总免不了虚构附会,要认识真实的狄青,我们必须从汾州西河的狄家社村说起。

关于狄青的家世,有一种最牛的提法,称他是唐朝名相狄仁杰的后人。只可惜,这个说法是狄青当上大官后“考证”出来的,事实上,狄青的真正出身并不显赫,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我本农家儿郎,出自畎亩,一时遭际,安敢自附梁公(狄仁杰被封梁国公)”

狄青,字汉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出生于汾州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市)的一个普通农家。

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单一,主要内容是种田干农活,虽也曾读过一点书,但止于识文断字,离科考做官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十七岁那年,狄青在当地县衙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也只是一名低微的小吏而已,朝九晚五打打杂,别无他用。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没有奇迹发生,他很可能就此平淡地过完一生。

没成想,三年以后,少年狄青居然见到了皇帝赵祯。

天圣五年(1027),朝廷招募军人,狄青报了名。在宋朝,当兵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但狄青却非常向往成为一名军人。他平天生就对行军打仗感兴趣,平时非常喜欢骑马射箭,自学了一身好本领。

狄青被招录入伍后,由于长得高大魁梧,骑射本领过硬,他被选编进了禁军拱圣营。拱圣营是负责宫廷宿卫的部队,离天子最近。

当年五月,赵祯亲自检阅宿卫禁军,狄青得以第一次见到皇上。不过,当时的狄青,还只是众多禁军士兵中的一员,他只能在远处悄悄地看上一眼。而正当狄青目睹圣容的时候,一批同龄人成为了天子新宠。

大家往前翻一下就会发现,天圣五年,也是朝廷的大比之年,那一年,韩琦、包拯刚刚考上进士,韩琦正好和狄青同岁,当年的状元叫王尧臣,他也只比狄青大五岁。据说,王状元跨马游街的时候,狄青和一帮新兵蛋子都参与了围观。

这种学渣围观高考状元的场景,当然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有士卒看着春风得意的状元郎,心里直犯酸意,凑近狄青耳边感叹:“你看看人家,都已经是状元了,而我们还是一个小卒,做人的差距还真大呀(穷达之不同如此)。”

狄青听了却不以为然,回道:“将来指不定谁更有出息呢?”

狄青的回答,立刻引来了众人的一番哄笑。

从当时的社会情况看,状元几年才出一个,一入仕途几乎个个高官,进宰执班子的概率都在30%以上,而武将想要进入宰执班子那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更何况狄青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所以, 在大多数眼里,狄青想要逆袭状元王尧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从天圣六年(1028)到景祐四年(1037),狄青在禁军中一干就是十年。那段时间里,他的人生轨迹没有半点上扬的迹象,几年来,他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头兵。

宝元元年(1038),三十一岁的狄青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元昊称帝。

为了增强抵御西夏,朝廷决定抽调部分禁军到西北作战。这个消息,对大多数禁军士卒来说,属于天大的坏消息。宋朝的禁军虽然号称最精锐的军队,可到了赵祯的时代,早就退化成了最草包的军队。长期以来,禁军士兵过着安逸的生活,平时的操练都成了儿戏,很多将士甚至连马都不会骑,射出去的箭只能达到二三十步远。就这么一群大爷兵,平时当个仪仗队都够呛,别说上阵杀敌了。让他们去西北和凶狠的党项军队作战,那不是要他们的小命吗?

然而,狄青却很兴奋,他早就厌倦了京城里按部就班的生活,渴望能杀敌立功,找到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

事实证明,一个人若想有大的成就,必须专注地干自己擅长的事。狄青刚到西北的第一年,就因为在一次战斗中立下大功,连升四级,从一个军中小校擢升为右班殿直(相当于连级干部)。

狄青打仗极其勇猛,每次作战都要批头散发,戴上恐怖的青铜面具,然后一马当先带头冲锋,杀起人来如砍瓜切菜。久而久之,连凶悍的党项人都知道,宋军也不是个个窝囊,有个敷着面膜冲锋的怪小子就很恐怖。

狄青因为作战勇敢,又富有胆略,被人推荐给了范仲淹。范仲淹对狄青十分欣赏,不但予以重用,还特授他了一本《左氏春秋》,并勉励说:“为将帅者,如果不知道古今之事,那么只是一个匹夫(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耳)!”

狄青没有辜负范仲淹期望,在征战之余潜心研究兵法,逐渐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才。

四年里,狄青经历大小二十五战,先后八次中箭,屡立战功,到了庆历二年(1042),狄青已官至鄜延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从五品),由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一名高级将领。

从总体上看,宋朝和西夏的作战败多胜少,但这并没有影响狄青的发挥。在局部战役中,狄青凭着自己的勇略,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胜果,很多时候,他成了宋朝西北战线的救火队员,哪里出现了险情,他就赶到哪里去堵漏。

短短数年间,狄青名声鹊起,成为宋夏之战中难得的亮点。狄青的名气越来越大,赵祯开始频繁地在奏章中听到他的名字。这个几年前寂寂无名的殿前小卒,赵祯自然没什么直观印象,此时他却对众口称赞的狄青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

赵祯非常想亲眼见见狄青,本打算召他回京一次。无奈西北战事吃紧,离不开狄青。最后,赵祯只能命宫廷画师给狄青画一张像,送到开封去。赵祯拿到狄青的画像,龙心大悦,连声夸赞:“狄青,就是我的关羽张飞(朕之关张)啊!”

宋夏议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狄青继续在西北驻守。到了皇祐三年(1051),狄青获封彰化节度使,官至从二品。第二年,狄青又荣升为正二品的枢密副使。

短短十三年,狄青实现了由一个普通士兵到宰执大臣的华丽转身,在崇尚文治的宋朝,这不啻为一个天大的奇迹。

再次回到京城,狄青终于扬眉吐气,他的传奇事迹很快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按照宋朝传统,凡是当兵的人脸上都会被刺字,狄青也一样。这无疑是一种身份低微的象征,可现在狄青已经是朝廷二品大员,脸上仍然挂着刺字总是说不过去。直到有一天,连赵祯都看不下去了,规劝狄青,弄点药水,把脸上的刺字给去掉。

狄青却拒绝了赵祯的好意:“陛下凭功劳拔擢臣,不问我的出身门第,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为脸上的印记。我想让所有的将士知道,只要拼死报国,朝廷自会用高位,我愿意用脸上的印记,去激励前方的将士,所以我不敢奉诏。”

狄青的回答让赵祯大为感动。

赵祯器重狄青,言官御史们却并不友好,狄青刚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他们就一致提出反对。言官御史们反对狄青,倒不是嫌他出身寒微,而是忌讳狄青的军人出身,担心因此破坏了“以文制武”的立国传统。

不过争议并没有持续太久,赵祯很快就免去了狄青的枢密副使职务。当然,赵祯并没有失去对狄青的信任,只是因为他要赋予狄青一项更重要的任务。

岭南发生叛乱!

刚脱下战袍不久的狄青又要跃马疆场!

小编微信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