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金镜录:3.窃国大盗登上历史舞台

前面多次讲到安禄山,作为结束盛唐的叛乱者,安禄山在唐史乃至整个中国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研究唐史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安禄山本来是营州胡人,唐时营州在现今辽宁朝阳一带,管辖地区包括辽西地区,营州是唐王朝控制整个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也是唐王朝控制高句丽、突厥、契丹、室韦、靺鞨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关键区域。安禄山原名叫阿荦山,其母本是当地部落里的巫婆,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后来领着他嫁给了突厥安延偃。所以他的这个安姓不是他的本来姓氏,而是后来自己成了拖油瓶之后随继父的姓氏。也是祸不单行,这短暂的幸福生活随着这个部落的破散而告终。在逃亡生活中,随着他的堂兄(安延偃兄长的儿子)安思顺一起四处漂流。整个童年乃至青少年时代,安禄山饱尝了人间疾苦,这对他的人生成长,在价值观和心理成长方面,不可否认地投下了阴影,或许这也是他最终得以起兵造反的原因之一。

安禄山

另外有个叫史崒干的胡人,和安禄山本是同乡,据说两人生日还是一前一后,估计是安禄山比他大一点。这个胡人也不得了,懂六番语,这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才。两人军旅中渐渐有了袍泽之情,后来一起在张守珪手下当差。

史书上记载安禄山这人勇猛而狡猾,善于揣摩他人内心想法(这和李林甫有很多地方非常相似,自古大奸大恶这人,何尝不是如此?),在张守珪手下做捉生将(从敌占区抓获俘虏)时,每次带领几名军士出去时,总是能捉到数十名契丹人回来(或许多数是当时普通的契丹人,而非契丹军人),因此种种表现让张守珪非常满意,对安禄山这人也是高看一眼,后来索性认了安禄山当了干儿子。

史萃干这人也很有意思,曾经因为背负了很多官债,逃到奚族部落,(我们前面多次说到奚族,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有是否用三奚、三十奚祭祀父乙和大乙的卜辞。唐代,奚族比较强盛,他们的活动范围,北面与霫族相接,南以白狼河为限,东北与契丹相邻,西面与突厥相连接。唐朝末年,契丹强盛,奚举部役属,后因不堪苛虐,由酋长去诸带领部分民众,归附于唐王朝。)结果被奚族人发现了,要杀他的时候,史萃干是艺高人胆大,就忽悠道:“我是大唐王朝的和亲使,你们要是敢杀我,是自取祸端。(想想那个时候的大唐人,是多么的自豪,简单一句话,就能震慑住敌人。千载之下,让我们不胜感慨。)奚族人听他这么一说真的被忽悠了,又不好马上放了,干脆直接送到奚族王的牙帐。史萃干见到奚王时长揖不拜,奚王虽然很生气,但是这个时候弄不清楚史萃干的真实身份,加上畏惧大唐,不敢轻易杀他。于是对他好生招待,同时打算派领数百人和他一起去朝廷和亲。史萃干这个时候依旧是不改口,信誓旦旦地说:“大王你派遣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人没有多少才干,根本就不配见天子。听说大王你手下有个叫琐高的人,有点能耐,干脆让他和我一起去吧”。不知是不是史萃干忽悠的能力太强,奚王这个时候居然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快到平卢的时候,史萃干先派人告诉平卢军史裴休子,说奚族人使者琐高与麾下精锐部队人将过平卢,表面上说是去朝圣,其实是欲袭击平卢城,你要先做好准备。

裴休子听了史萃干的这个情报,果然做了准备,等到琐高一干人等到了平卢城后,裴休子好好地招待他们,安排他们住在了馆驿,然后出其不意地将所有随从人员一一杀掉,然后将琐高装进囚车押往幽州。张守珪因为这件事,表奏史萃干为果毅(果毅都尉为军府的副长官,与折冲都尉共掌本府府兵。上府果毅都尉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从六品下。)后来史萃干累次因军功升为将军。有一次进朝奏事的时候,和唐玄宗见了一面。玄宗亲自赐座,并与他进行了深入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大为称赞。玄宗问他多大年龄,史萃干回答说:“已经40岁了。”玄宗拍着他的背说:“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后一定会显贵的。”唐玄宗也是心情很好,就说,“你这名字不是很好记啊,干脆我给你起个名字吧”。史萃干抓紧跪倒磕头,要谢皇帝赐名字。李隆基略一琢磨,就说“你就叫史思明吧。”

史思明

没错,就是安史之乱的另一主角,史思明,此时正是登上历史舞台。

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颇有心计的人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这从下面这件事实中可窥一斑。在天宝十年(西元751)的时候,安禄山已是三镇节度使,率领六万人征讨契丹,以二千奚族人做向导,经过平卢城的时候,遇到了大雨,安禄山这个时候昼夜兼行三百里,快到契丹牙帐的时候,契丹人受到了惊吓。因为雨水下得太久,弓弩上的筋胶变得很松弛了,安禄山手下有个叫何思德的大将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很多,但是一路远行,士卒已经很疲劳了,这个时候士兵战斗力很脆弱。不如原地休息,临阵待敌,不出几日,胡虏必降。”按说何思德这建议很正确,劳师以远本就是兵家大忌,但这个时候,安禄山踌躇满志,听不进去任何建议。不仅听不进去,还要斩了何思德。没办法,何思德愿意前驱效死、戴罪立功。这个何思德据说在外貌上和安禄山很相似,在与契丹人战斗时,契丹兵一见到他以为是安禄山亲自上阵了,于是争先恐后地追杀,结果何思德就这样死掉。这一死,让契丹人士气更加振奋。这个时候奚族,我们前面说过,本来在契丹和大唐之间就经常首鼠两端,举棋不定,一看这个貌似安禄山的人死了,以为唐兵群龙无首,就临阵倒戈,反攻唐兵。两下夹击,唐兵死伤无数,安禄山本人在乱军中,坐下马鞍中了箭,头上的冠簪也折了。脚上的鞋子也丢了,损兵折将,最后率领手下二十多人连夜逃往师州城。回到城后,马上归罪于奚族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

那么史思明在那里呢?

史思明在战乱中也被冲垮了,惊惧中逃入了一个山谷,在里面整整待了二三十天,这期间先后收集散兵游勇,得到了700多人,直到平卢守将史定方率领精兵前往营救安禄山,契丹人这才引兵而去。安禄山苟延残喘得以保命,回到平卢城时,麾下将兵都已不在,死的死,亡得亡。安禄山这个时候很纠结,不知该怎么办了。这个时候,史思明听说了这前后的事情,就率领700多人前来。安禄山见了后很是高兴,亲自握住史思明的手说:“有你在,我还怕什么呢?”这句话充分说明史思明在安禄山心中的地位,也是史思明狡诈机权,会隐藏实力的一种体现。等到史思明退出,史思明对身边先前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在山谷中躲避这么久的人说:“如果我先前早就出来见安禄山,我就会和哥解、鱼承仙一样被杀了吧。”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汲取很多东西,即使是整天把你当兄弟朋友看待的人,但在危难关头是不是真把你当兄弟,是存在商榷的。

于是大唐历史上一个和安禄山齐名的叛贼这个时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历史给予他的不仅是搅乱天下的机会,还有透过他和安禄山,将我们一次次带入无尽的想象和假设中去,假使没有这两个人的存在,中国黄金时代的唐朝今后的走向会是怎样?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因为这场叛乱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使没有这场叛乱,今天的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会是怎样一副图景!


(0)

相关推荐

  • 他说安禄山长有反骨,该剁了,唐玄宗不听,否则杨贵妃不必死

    <唐语林>中记载一事,读之感叹,杨玉环,本来不必死啊!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车驾幸蜀,次马嵬驿,六军不发,赐贵妃死,然后驾发.行至骆谷,上登高平,马上谓力 ...

  • 盛唐金镜录:1.发生在开元廿二年的两件大事

    具体到每一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节点,如同浪花中的一个水滴,本不足为奇,当时或许未曾注意,过后反观总有那么几件事是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以开元二十二年为例,这一年大唐王朝内政外交中发生了很 ...

  • 盛唐金镜录:2错赦安禄山

    张守珪在边塞上不断立功,捷报频频这让唐玄宗李隆基龙颜大悦,于是就有了想提拔他做宰相的想法.在唐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由边塞立功而入相的不在少数,我们常常京剧舞台上看到出将入相这四个字,这在大唐帝国是很常 ...

  •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古来明相齐名并称的很多,如史家多将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房杜,世有房谋杜断的美誉,玄宗皇帝在位期间,名相也有很多,如"姚宋"这是史家对姚崇.宋璟二人的美誉.玄宗在位期间的这 ...

  • 盛唐金镜录:5一场废太子风波,昭示了危机即将到来

    李林甫为巩固在朝中地位,树立自己的绝对影响力.就充分发挥自己长袖善舞的本事,对内奉承玄宗皇帝宠信的武惠妃,对外则多拉拢宵小阿附之徒,打击朝中敢说真话.能办实事的大臣,为能牢牢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无所不 ...

  • 盛唐金镜录:烽火碎叶城

    唐代时,在我国西部有一部落叫突骑施,原本是西突厥别部.作为大唐的属国,突骑施作为唐朝的边陲屏障,发挥了一定护卫作用.作为西域重镇,突骑施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受到大唐的熏陶和影响,这一点从考古出土的实物上可 ...

  • 盛唐金镜录:他的逝去,让玄宗皇帝哀婉不已

    古来明相齐名并称的很多,如史家多将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房杜,世有房谋杜断的美誉,玄宗皇帝在位期间,名相也有很多,如"姚宋"这是史家对姚崇.宋璟二人的美誉.玄宗在位期间的这 ...

  • 盛唐金镜录:唐玄宗时期发生的这件事,让司马光指出了缺陷

    这是发生在开元十四年(西元726年)的事情. 这一年黑水靺鞨派了使者前来朝见,唐玄宗很高心,于是就因地命名,给他们的小部落命名为黑水州,并且有了官职待遇.渤海靺鞨听闻这件事后,首领叫武艺(没错,书上写 ...

  • 盛唐金镜录:他的做派让君主意识到“将权力关进笼子”的重要性

    开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侍中裴光庭去世后,玄宗皇帝问另外一个叫萧嵩的宰相,哪位大臣可以顶上裴光庭的空缺,萧嵩原本和时任右散骑常侍王丘关系比较密切,就想举荐王丘出任这个职位.不料王丘听了萧嵩的心意后 ...

  • 盛唐金镜录:一段盛唐故事,揭示出什么样的副手不会被上司讨厌

    唐玄宗时期有个大臣叫卢怀慎,平素为官清廉自守,从不做蝇营狗苟的勾当,也不刻意经营资产,因两袖清风和政绩卓著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升黄门监(即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卢怀慎也一直保持着廉洁自守的高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