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一个引发热议的微博热搜,叫“如何看待蓝领月薪高过大学生”,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
一家专注于招聘蓝领的人力资源公司透露,前几天他们帮江苏一家电子厂招聘的月薪8000元的普工,工人刚到现场,就被隔壁的电子厂以月薪一万的待遇直接挖走。
据传,随着三季度消费回暖和“双11”的刺激,不少制造工厂订单明显回暖,以蓝领为主的制造业用工迅速走俏 ,不少蓝领工人月薪过万,大幅超过了本科生等群体的平均月薪。
对比起活跃回春的蓝领市场,白领求职显得不容乐观。由于前半年的疫情影响,白领市场的用工需求相比往年冷淡了不少。
据招聘公司的平均数据统计 ,本科生月薪在4000左右,而高职、专科则去到了6000起步。
但“如何看待蓝领月薪高过大学生”的热议, 其实就是一个混淆概念的伪命题。
01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
消费回暖、双11狂欢节等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业出现“缺工模式”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了满足业务的需求,人员必须要跟上,在人员需求缺口大的情况下,薪酬就会上升。
在1688上,杭州卢浮服装厂的总经理张达尔表示,今年双11的订单已比去去年增长300%。
除扩增生产线外,都在抢工人,工人三班倒,但还是根本不够用。近期新招了30多名工人 ,不少工人一个月都能拿到一万块钱 。
从这则新闻可以看出,这个服装厂今年的双十一订单增幅过大,需要扩增生产线、增加班时,需要招聘更多工人去解决订单压力。不仅这个服装厂,相信别的很多制造业工厂都有这个问题,大家都缺工人。这时候的市场供需关系倾斜了,用工需求变得非常大,大家要靠出更高的薪资吸引工人到自己的工厂工作。蓝领是社会工种中的一个大类,而大学生,只是代表受教育程度到了某个学历阶段的群体。先了解一下蓝领,蓝领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三类:普蓝、深蓝、锐蓝。普蓝一般是指纯靠体力付出换取报酬的工人,这类工人体力很强,但由于掌握的技能不够,所以竞争力非常小,很容易被自动化、机械等取代,通常需要以高时长的劳力付出换取相对不高的薪资。深蓝则是蓝领里的中坚力量,他们通常掌握某项技能,且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工,他们竞争力更强,可选择的工作机会也更多。锐蓝是蓝领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他们掌握的技能更高端,并且本身就有转化白领甚至金领的潜能。因此,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是蓝领。教育之于社会而言 ,本就是一个漫长的且必要的存在。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到的理论思维和思考逻辑,终究是要在毕业后拿到市场上进行实践验证和反馈的,无论选择的是蓝领还是白领,都不矛盾。文章开头提到的“8000薪资聘请的普工转眼被隔壁厂以10000工资挖走”的案例,也暴露出在“缺工模式”下HR面临的挑战。如何根据公司不同阶段,设计合适的,有竞争力的薪资,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问题。普工类的应聘者,相对更加关心实际到手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因此10000元肯定是比8000元更具吸引力的。在设计这类岗位的薪酬时,可以更侧重于实际到手的工资待遇。注重成长型的岗位时,则可以侧重设计激励方式和培训方案,这时候10000工资就未必能赢8000了。另外,HR在设计薪酬的时候,除了根据该工作的特性以及对应应聘人群的特点去做考虑,更要根据市场需求随机应变的对设计做出及时的优化方案。在市场情况求大于供的时候,薪资结构的调整不仅要依据企业内部的情况,更需要对比市场竞品去对标分析。如果只是基于公司的成本考虑,而不去做市场薪酬报告,很容易失去市场竞争力,留不住人才。其实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区别,不过是体力付出和脑力付出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薪资的高低,其实取决于你的个人能力,而不是由同类群体所定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在于自我价值,以及创造出的价值。而我们身在职场,就是需要不断的去证明自我价值。当你真正从内而外的认清自我,明白怎么提升自我价值,怎么利用自我优势,无论从事什么类型的职业,你都会有成就感,都不会被表象的标准和人云亦云的价值观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