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穿越指南:回到古代“清明时节”吃什么?
小昭专属cv:多情剑客无情剑
第一站:汉代
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实际上是寒食、上巳和清明三合一而来。汉朝人大多自认为活在仙侠(小说)世界里,满大街的人都神神秘秘自带灵气,所以“逛吃”的主题很玄幻。认真来说,汉代的清明美食就是香椿和鸡蛋。汉朝人吃香椿就一个目的:长寿。源于庄子《逍遥游》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人间的八千年,对人家椿树来说才一年,纵观天下,只有《西游记》里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人参果”能跟它一战。
我今早在菜市场买的一把香椿,两块钱
椿拌豆腐:香椿盐水烫过,豆腐蒸透
炸椿鱼:并没有鱼。香椿烫过,裹上调好味的鸡蛋面粉糊油炸“清明”在汉朝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日只有“上巳”和“寒食”。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主题是郊外祭祀高禖、水边沐浴和会男女等活动,祈求生育、除灾避邪。——这就是清明节踏青郊游的起源。上巳节主题是祈子和洗澡。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里说的,简狄跟伙伴们外出洗澡时,捡到一枚鸟蛋吞下去就怀孕了,生下了商人的始祖“契”,过节这天当然得吃蛋了。秦汉时春夏掏鸟蛋吃犯法,只好吃鸡蛋鸭蛋,吃蛋仪式叫“曲水浮素卵”:人们把煮熟的蛋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下游的人从水中取食——告别不孕不育,就这么简单!
寒食节源于介子推只是民间传说,非正史!非正史!非正史!最早记载介子推“割肉啖君”被烧死的是《韩诗外传》(西汉·韩婴),从书中一本正经讲述黄帝穿戴整齐就见到“凤凰于飞”、楚人熊渠心诚就能“金石为开”就知道这事可信度极低。否则《左传》和《史记》怎么都没有记载呢?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周礼》记载:每到三月,草长莺飞风干物燥,提醒群众防火迫在眉睫。爱民的周天子想出一个好办法——禁火。具体措施是让官吏们全国巡回“摇木铎”。铎类似赛太岁被孙猴子偷走的那个“雄”铃铛。汉代“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时间长达105天,在改革除弊后最短也要一个月。漫长的寒食节引出了两种食俗:吃素和辟谷。寒食不能动烟火,吃素本是不得已。战国时被儒家延衍到祭典和丧葬成为礼仪和制度后,竟变成一种美德。东汉“关西孔子”杨震,因为全家都吃素,被史官赞为官清廉人格高尚;有个叫周泽的人,极力奉行素食,结果营养不良生了病。老婆劝他吃点肉,被他以“干犯斋禁”罪名送进监狱。汉代养生党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气都清了,青春就常驻了,活了七百岁的彭祖不就是因为“常食桂芝”么?“长生不老”门槛如此低,养生党有了更高的追求:风餐饮露或者不吃,也就是“辟谷”。据说有个叫赤将子轝的,专采百花来吃,怕噎着就喝点露水,终于把自己吃成了花仙子。(《列仙传》西汉·刘向)
第二站:魏晋
魏晋时“上巳节”的主题变成了春游踏青,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名士们最爱的节日,没有之一。沐浴后坐在环曲的水边,让酒杯顺流而下,杯停在谁面前,就该谁喝,盛酒的觞是以双耳为羽翼,又叫耳杯。这种玩法称为“曲水流觞”。聚会的高潮是搞创作,诗词大会、相声有新人、奇葩说、戏精请就位……都是当时玩剩的。
西汉“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湖南省博物馆藏
魏晋十六国时期 金扣蚌壳羽觞 青海省博物馆藏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场“曲水流觞”,是王羲之和他的基友们在晋永和九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语文老师威武,我到现在都还能背诵全文)问题来了,水上飘的是酒杯,“曲水浮素卵”咋办?放心,名士的卵都有用的。他们在蛋壳上作画(后来才演变为染色)雕刻,或相互赠送,或摆在盘子里装(炫)饰(耀),一边饮酒一边“斗卵”(《荆楚岁时记》“寒食禁火三日……镂鸡子、斗鸡子”)。斗卵就是“斗鸡蛋”,破壳者输,把蛋吃掉,最后剩下的斗不破那个人,就叫“金包卵”。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斗鸡卵戏”。形容地方风俗的无聊,绝对的贬义。(南朝·梁宗懔《玉烛宝典》“寒食此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Tips:金包卵是淘金术语,指里面有石子的颗粒金,后用于指代宝物。四川话跟宝批龙差不多意思,纯讥讽。
#端午节#“国学课堂”组织活动中斗鸡蛋,宣称“回归传统文化”。(图源见水印)传统习俗当然是随着时代不断演变发展、甚至可以被重新定义的,但不能建立在混淆、扭曲传统的基础上。(重点,要考)魏晋“逛吃”重点介绍的是“五辛盘”。据模范浪子周处在《风土记》里说,春天的五辛是“春盘”,吃它就是“吃春”,能激发五脏的潜能,让身心小宇宙爆发。
《本草纲目》里的五辛是菜部的荤辛类为何有如此玄幻的效果呢?我猜是因为太…重……重口味。吃五辛盘就是一口气吃五种外柔内刚的蔬菜:大蒜、小蒜(藠jiào头)、韭菜、云台(油菜花)、胡荽(香菜)。单一种很多臣妾就做不到,五味集齐,辛上加辛、辣中有辣,闻一闻黯然销魂,尝一口痛不欲生……不过,作为现代人,别太嫌弃五辛盘,它的嫡孙叫“春卷”。
第三站:南北朝
唐朝时向长辈献五辛盘祝长寿,称为春盘。白居易应该也是觉得春盘太难吃,才会在诗中说“春盘先劝胶牙饧”,跟拿糖哄小孩吃药一样。饧就是麦芽糖,从“胶牙”二字就能看出古人认为好吃的糖是能把牙齿粘住,让人沉浸在甜蜜的哀伤中开不了口的。从魏晋到清代,饧是被提起最多的清明美食。欧阳修的“为翁寒食少留饧”,苏轼的“融为寒食饧”,杨万里的“打成寒食杏花饧”,孔尚任的“扫墓家家柳,吹饧处处箫 ”,乾隆也写道:“况值清明近,村村听卖饧”……
麦芽糖在四川叫“搅搅糖”,我小时候最喜欢买一搅吃着回家北方的农业爱好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录了制作白饧、黑饧、琥珀饧的工艺流程,原料是用麦芽和米,配方并不是固定的,若是粱米或稷米的话,最后做出的饧还能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其实饧一开始并不是一种单独的食物,这要从南北朝时寒食节吃的“醴酪”说起。按照贾思勰的解释,醴酪是古人专门为寒食节准备的一种甜粥。简易版是往大麦粥里加麦芽糖《荆楚岁时记》;精致版是生米煮成饭加蘖拌匀,加盖等体积收缩后,一边搅合一边用沸水浇在米上面,直到溶糖薄汁流出,再上锅小火煮,边煮边加水直至糖液变稠,无糖汁溢出。然后用糖汁上下浇淋米粥,浇透煮熟后待其冷却,即可盛出。
我脑补的醴酪凉透后就是米花糖《齐民要术》里还有一种杏酪粥,"煮法"有三个环节:1、选颗粒大小均匀饱满的麦粒煮粥;2、取杏仁热水烫浸后脱皮,研磨极细后用绢反复过滤取汁,越浓越好。然后反复煮沸直至表面结出一层有皱纹的皮;3、煮好的杏仁汁里加入大麦米粥,小火边煮边慢慢搅动。煮到水乳交融,稠薄恰当时就OK。盛到大盆里,粥色洁白如脂,米粒翠绿如玉,即便是从三月三放置到四月也不会变质变味。说到煮杏仁粥,佘诗曼姐姐在《凤凰四重奏》里为慈禧做时讲解最详细,老佛爷大赞:吃了有一种完美无瑕的感觉!
配菊花枸杞切丝做的水晶糕吃,清甜爽口贾思勰对醴酪的制作如此上心,看来不动烟火吃什么的确是个问题。他还介绍了一种叫做“寒具”的细环饼: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本草纲目》中说:“馓子,即寒具,冬春可留数月,及寒食禁烟用之,故名寒具。——麻花、油条的前身都是撒子。
在清明时节开花,且有一种特殊香气的鼠麴草,在三月三这天被做成糕点:取鼠麴草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吃这个来“厌时气”(厌为压的古字,时气指時疫,就是预防春季流行传染病)。
鼠麴草在我们老家叫“软雀”,是我娘最爱摘的野菜之一,软雀做的粑粑,学名叫“清明果”。——这就是青团的祖师爷。唐宋以前的“清明节”品牌意识淡薄,相应的节日习俗和美食都处于草创期。所以,还是直接去清明节的历史巅峰时代吧。
下一站:大宋
宋代时流行三合一,“儒释道”三教合一,“上巳”“寒食”合为“清明节”。走在街上“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踘鲤狂”时,你就知道,该过清明节了。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除了能在街市上买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吃,家里会做“枣锢飞燕”。米磨成粉,另外再将黄豆泡去了皮,磨出豆浆煮开,然后才和面。面和得略稀,发酵半日后,摊在蒸布上,分小团捏成燕子模样,嵌入蜜枣,大火蒸半刻钟。黄澄澄、甜丝丝,且还有一种特殊的米香。冷却后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据说这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对,前面说过,这个故事是生造的,但是宋朝已经非常流行了)的祭品,又叫“子推燕”。满了15岁的女孩子,玩完小燕子,就要行笄礼了,哎,长大就是一夜间的事。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载了寒食特色“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就是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南烛叶制作的乌米饭上过《舌尖上的中国2》清明日拜扫新坟,实际上还是郊游踏青,许仙就是打着上坟旗号去借伞给小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在清明节开放,除了游玩,主要项目是让群众钓鱼。市民们拎着钓竿、扛着菜板、揣着快刀来去池苑所买个“准钓”牌子,就能随便钓鱼了。钓起来后,如杜甫诗中写的:“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这叫“临水斫鲙”,是东京汴梁的一大胜景。据后世学者考证,当时人们吃鱼的主要的调料有:葱、桂皮、芥末和橘子。
节日期间,御苑不仅对外开放,还允许百姓摆摊做买卖,所有殿堂均可入内参观(当然都是要买票的)。游客们能在皇苑里御池上吃到:水饭、凉水菉豆、螺蛳肉、饶梅花酒,查(山楂)片,杏片、梅子、香药脆梅、旋切鱼脍、青鱼、盐鸭卵、杂和辣菜……
水饭:高粱米饭放入凉水里,谓之“水饭”。郑光祖《伊尹耕莘》:“新捞的水饭镇心凉,半截稍瓜蘸酱。”宋代常加入黄豆、红豆、绿豆煮水饭。
凉水绿豆:即冰镇绿豆汤。按照宋人喝茶都要加各种佐料的脾性,应该接近现在加了红绿丝、冬瓜糖的苏式绿豆汤。
嫩姜紫苏酸笋炒螺蛳 来自@安铣盐鸭卵,就是腌的咸鸭蛋。《调鼎集》里说腌咸蛋必须在清明前,最好是寒食前后——阴天的鸭蛋最能入味,但也有风险,如果一月里有三天都是阴天,那你腌的鸭蛋会咸到齁死人;最离奇的是,天上太阳的行踪,会被蛋黄记录下来。腌咸蛋时,若日中时分,则蛋黄会在正中;若是上半日腌的话,蛋黄就会偏上,反之则偏下。哈哈哈哈,腌鸭蛋我会,放着我来!
1. 选新鲜鸭蛋,方法是摇一摇,听声音没有晃动声响为标准。还可以看一看,对着光亮处观察蛋壳有没有裂缝。将蛋蛋们洗净晾干备用。
2.准备适当量的黄色或红色粘土(黑泥不宜采用),按泥重量的45%量准备食盐(即1公斤泥加450克盐).将盐溶解在适量温水中制成浓盐水(加水使所备粘土和成稠泥浆为准),在此盐水中加入1-2匙白酒即倒入粘土中搅拌制成泥浆,将鸭蛋放入泥中滚蘸。
3.将裹上一层咸泥的鸭蛋码放入坛或瓮中,封口后移阴凉处存放。
4.甜蜜地等待15—20天(腌制时间太短就没有流油的黄油心,时间太长会咸得齁死人)
5.拿出来洗净外壳,加水煮熟。
6.漂亮的咸鸭蛋是要切成一瓣一瓣的,摆在盘子里。可是臣妾做不到啊,我总是要切烂。所以,剥壳,掰开,哈哈哈哈!开吃。
无论是《水浒》故事发生的宋代,还是小说成书流传的明代,清明节都是一个全民参与的重要节日。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京郊清明节踏青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小说中对上元、正旦、端午、重阳、七夕、中秋等节日的习俗、饮食,甚至“山东人年例,腊日上坟”、冬至赏雪等都有描述,唯独没有提到清明节。这是为什么呢?额……下次再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