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诞辰:烧香拜佛时,牢牢记住2句话,福报自然来!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圣诞日。
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
无论净土、禅、密各宗,任何拔苦济乐的法门,都离不开观世音菩萨。
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华严经》有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值此殊胜吉日,民间善男信女会进行诵经、吃素,供灯、献花,行各种善举,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护佑一切众生永离苦痛,长得安乐。
然而,拜佛不在言语,只有牢记这2句话,福报才会不请自来!
第一句话:拜佛不如学佛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观世音菩萨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现三十二化身,施十四种无畏,化身千手千眼。
时时刻刻在为救度众生而舍身忘我地工作着,而且从不求回报,只希望度尽众生,将众生从苦难中救助出来。
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为慈悲为怀,心系众生。
我们烧香拜佛求保佑,不如先学会佛的善良。
一念慈,则万物善;一心慈,则万事灵。
怀善念,行善举,积善远恶,心诚心善,必能改命、修福、避祸。
传说,王阳明刚到贵州龙场的时候,当地人把他误认为成入侵者,百般加害。
然而王阳明并没有怨恨,反而帮助那里的人犁田耕种,识字读书。
未知世事的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和善的官员,于是越来越拥戴王阳明。
后来,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开启传道的新征途,当地居民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最忠实的信徒,将他的学识仁德传遍天下。
王阳明后来的功德成就,离不开那些曾经被他善意接纳的人,不管是官员学子,还是贩夫走卒,在他们的心里王阳明就是圣人。
正所谓“种甚因,结甚果。”
每个人的福报,皆来自于素日里积攒的善行善举。
佛曰:“心善则美,心真则诚,心诚则灵。”
万物从心起,心诚,方有万事灵;心善,方有万事皆可能。
第二句话:拜佛不如做佛
宋朝文学家苏轼,有个好友佛印禅师。
有一日苏轼与佛印禅师到郊外散步,偶遇路边有一尊手拿念珠的观音石像。
苏轼不解:“观世音菩萨本是我们礼拜的对象,那么他拿着念珠并且合掌礼拜,他又是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悠悠说道:“这要问你自己了。”
苏东坡不解达观,心中亦是疑惑。
佛印禅师最后解疑:求人不如求己。
三毛说: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历过几番世事之后,方懂得此话的深意。
在充满挑战和未知的世间,生命旅途只可向前,无法回头,我们都本能地渴望遇上生命的摆渡人,风雨时给自己撑伞,困顿时渡自己一程。
殊不知,真正的摆渡人是我们自己。
《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人人都是自己的佛菩萨。
六祖慧能在回答五祖来意时,曾说:“唯求作佛。
拜佛无数,不如先做自己的佛。
所有的苦难福报,不是靠上天保佑,而是靠自己自渡。
求神拜佛,为的不是天降好运,而是学会修一颗佛心,自求福德。
一个人问佛:人生为何会有那么多不如意之事?
佛说:不如意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心。
冯小刚说过,活着,是一种修行。
只不过这种修行,不在名山古刹、禅宗寺庙。
没有暮鼓晨钟,亦没有经书古卷,所有的渡劫苦修与超脱顿悟,都在触不可及的内心而已。
在柴米油盐、市井烟火中摸爬滚打、沐风栉雨、百炼成钢。
终于明白,滚滚红尘才是最大的修行道场;百味杂陈才是人生至美滋味。
让心灵跳脱于凡尘之上,保持自在轻盈、从容纯粹的美好,才是修行的至高境界。
佛家有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人生祸福,从心田而起。
有句话说的好:“念观音学观音,不如做自己的观世音。”
求神拜佛,不要只是为了求好处,而是要向佛菩萨学习,以佛为榜样,修行自己,福报才会不求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