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论治“抑郁症”——有什么依据吗?
抑郁症属中医“郁病”范畴。
中医对郁病认识较早,虽没有专论,但对其描述多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不寐、癫证等疾病中。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诸多论述。我们认为抑郁症病位在肝,涉及脑、胆、心、脾、肺、肾等多个脏腑,以气机郁滞为始,脏腑虚损为本。病证初起多实,久则由实致虚,由气及血,致虚实夹杂,或为虚损之候。总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脏腑气血失调而发病。其病机可归纳为“气郁神伤,虚实夹杂”。
一、气机郁滞,责之于肝
本证多因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导致肝气不能疏通畅达,气机阻滞。因此,气郁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贯穿于抑郁症发病的全过程。肝主疏泄,可以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可以调畅情志。肝失疏泄,则气机运行失常,临床可见情绪低落的精神状态,并伴有胸闷不舒,常常叹息,胸部胀痛不适等症。
治疗时,疏肝解郁法是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常用基础方为柴胡、枳实、白芍、八月札、香附、炒枣仁、菖蒲、远志、生龙骨。
二、痰浊内蕴,胆腑被扰
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若肝气不能疏通畅达,严重影响胆的功能,造成胆气不利;若肝气不舒,导致脾胃阳虚,造成气血津液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二者入侵胆腑,则胆气不能正常运行。胆失决断,临床上可以见到患者胆小易惊、失眠、多梦等症状。
因此,临床治疗时选用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的温胆汤加减治疗,意在化痰浊,利胆气,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气机调顺,神志自安。
三、痰火内扰,心神错乱
由于情志不顺,气机阻滞,积郁化火,正所谓“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伤津液,炼液为痰,火热痰浊引起神志错乱的病变;临床表现有焦虑、悲观失望、烦躁易怒、胸闷胀痛、多梦、失眠、耳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等症。
在上述表现中,患者烦躁易怒发作程度较重,甚则暴怒不能自控。
临床治疗时,选用礞石滚痰丸加减变化。
四、心肺阴虚,心神被扰
对于平时身体阴虚的患者,每逢情志不畅,气郁化热,郁热伤及心肺之阴,加重原有阴虚之症,阴虚内热,亦可发病。临床症状表现有情绪低落,对生活缺乏兴趣,“意欲食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诸药不能治……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等诸多神经症状表现。
因此,临床治疗时选用百合知母汤(或百合地黄汤)加味化裁治疗。
日常查房注意事项:
1、抑郁症除了情绪变化的表现外,常伴有睡眠障碍,也要予以积极干预治疗,这对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大有好处;
2、抑郁症属于心理、情感障碍,临床上除了药物调治神志外,还要注意接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对促进患者疾病恢复有很大帮助。这也可以看作是治疗抑郁症、调节气机的非药物干预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