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防春困

摘要: 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临,春风拂过,气温回暖,大地万物都春意盎然,人体和大自然一样,处于舒发之际。由于气候的日渐转暖,许多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春困,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困是因为季节转 ...

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临,春风拂过,气温回暖,大地万物都春意盎然,人体和大自然一样,处于舒发之际。由于气候的日渐转暖,许多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春困,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困是因为季节转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寒冷的冬天,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加上春季梅雨天的增多、空气流通性及气压普遍偏低,空气湿度也显著增加,因而心肺的氧传输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大脑的供氧量则显得不足了。就会导致部分人群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那么为什么只有这部分人会出现春困呢?西医只是认为这种情况属于少部分人的生理变化反应,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春困出现的原因与湿邪密切相关,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气机是人体氧和能力代谢的通道、阳气是生命的源动力。因此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头昏乏力、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体内湿邪与脾肺肾最为密切,尤以脾长为主,所以出现春困的人群往往就说明这些人群有脾虚湿困的潜在因素或体质因素。中医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健脾化湿药食物清除体内的湿气从而纠正春困。下面吴氏中医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健脾祛湿的药食两用之品解决春困之扰。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在日本最近又被列为防癌食品,因此身价倍增。它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丘振文说:“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清利湿热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泄泻、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肠痈、淋浊、白带等症。”薏米所含的蛋白质为禾科植物种子中最高,并且其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B1、B2、E等亦均有普通白米的数倍之多。选料:表面应该是光滑的,大部分薏米是白色的,不过如果有残留的黄褐色皮也很正常。选购薏米一定要选粒大的、不太碎的比较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云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药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云苓与土茯苓不同的药材,土茯苓《本草纲目》谓之能“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选料:云苓以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为佳。扁豆健脾祛湿。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锌,维生素B1、B2和烟酸、泛酸、豆甾醇、磷脂、氰甙、血球凝结素等成分。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肿;妇女脾虚带下;暑湿为患,脾胃不和,呕吐腹泻。扁豆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含有毒蛋白、凝集素以及能引发溶血症的皂素。所以加热时一定要注意,扁豆一定要煮熟以后才能食用,否则会可能出现食物中毒现象。选料:色泽稍黄、个大、微炒后更佳。芡实健脾除湿。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其具有“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功效:健脾除湿,固肾益精。吃芡实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芡实与鱼头同食,还有健脑效能,可以治疗神经衰弱。选料:粒大,色泽均匀、无虫蛀为佳。淮山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山药,淮山可以补中益气、消渴生津。富含18种氨基酸和10余种微量元素及其他矿物质,所以不仅可以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益心安神,宁咳定喘,延缓衰老、养颜。选料:以条粗、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在挑选药材时候,吴氏中医提醒尽量不要挑酸味较浓的,闻起来有酸味的药材多数用硫黄熏过,煲起汤来有不适酸味;一般城市的小家庭煲汤需要的药材量不宜太大,以上每种药材30克至50克较为合适。在煲汤前把药材清洗干净,需浸泡30分钟以上,再进行加热煲汤。春季祛湿可以参考如下组合:茯苓薏米,扁豆 淮山,淮山 芡实,茯苓 薏米淮山。肉材的话,吴氏中医建议尽量选用水禽及水中动物为主。因为这些动物生活在水中本身就有很好的祛湿、利水的功效。比如:鸭、鹅、各种淡水鱼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