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两国治政风格缘何不同 | 陈正宏讲《史记》
上一节我们讲了《史记》世家的第一篇《吴太伯世家》。这一节要讲《史记》世家的第二和第三篇,《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
为什么要把《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两篇放在一起讲呢?表面的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这两篇写的,都是今天的山东地区的早期历史,而且“齐鲁”二字,在今天的很多场合,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但从文献的角度看,之所以有必要把《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放在一起讲,更重要的理由有三个,一个是这两篇世家的前半部分,都涉及西周早期的政治史,互相印证,共同成为《周本纪》的重要补充;其次是这两篇世家记叙的齐鲁两个地缘相邻的世系大姓之国,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对方吞并,却有很多场合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最后一个,是这两篇世家前半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内容,多出于同一个古文献来源,就是《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传注》(中华国学文库)
……
在《鲁周公世家》里,记录了齐鲁两个封国的实际主人见周公时的有趣对话。由这些对话,可见周王朝初封齐鲁时,周公旦后人和姜太公不同的治国理政方法。
鲁公伯禽是到了三年以后才去京都向既是他爸、又是上级主管领导的周公旦汇报鲁国的工作的。周公问:“何迟也?”意思是你这工作怎么推进得这么慢啊。伯禽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意思是我改变了当地的习俗,革新了他们的礼仪制度,丧葬制度方面按礼仪要等三年然后才能除丧服,所以才这么慢。
相比之下,太公封于齐,只过了五个月,就亲自到京城向周公汇报工作了。周公问:“何疾也?”意思是你怎么干得这么快。太公的回答是:“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意思是我简化那地方君臣之间的礼仪,顺应当地的民俗办事。
明人拟想的周公像
等到后来看到伯禽那么晚才赴京汇报,周公就叹息说,唉,鲁国将来是要朝北面侍奉齐国了。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意思是国家的政策,如果不简单容易,老百姓是不会亲近的;只有平易近人,老百姓才一定会归顺。而一般认为,齐、鲁两地后来民风不无差异,齐国有自由之风,乃至一度流行神仙道家之说,而鲁国崇尚礼仪,到汉代盛行儒家,重视教育,追溯上去,就是因为姜太公和伯禽两人最初的治国理念不同所导致的。
顺便可以一提的是,《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里的“平易近民”,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成语“平易近人”的原本模样。什么时候“平易近民”变成了“平易近人”?是在唐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当时所有带“民”这个字的用词,都要避讳,改作“人”,“平易近民”因此就变成了“平易近人”。
《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所记齐鲁两国不同的治国理政方法,无疑隐含着两国间的差异和竞争。在之后的历史中,两国还出现过公开化的争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齐桓公时期。
影印宋百衲本《史记》里的《齐太公世家》卷端(原书阳陶氏旧藏)
影印宋百衲本《史记》里的《鲁周公世家》卷端(原书阳陶氏藏)
作为姜太公的后裔,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名字是如雷贯耳。但其实他的本名还蛮萌的,叫小白。
《齐太公世家》所记小白的故事,根据的是《左传》。说小白是在宫廷政变中被杀的齐襄公的小弟弟,在襄公还在世,但已经众叛亲离时,躲到了齐国的邻国莒国避难。而当时他的另一个哥哥公子纠,则跑到鲁国避难。等到杀齐襄公夺权上位的齐君无知也被人杀了以后,这活着的齐襄公的两个亲弟弟,就为了争夺新王的位置,而开启了短跑回家模式,当然是谁最快回到家,谁就是齐国的新一届领导人啦。
哥哥公子纠这边的后援,是他母亲的娘家鲁国。尽管都是大户人家出身,但碰到有可能做老大这样激动人心的事,手段是否合乎道德也就顾不上了。当时作为公子纠高参的春秋名流管仲,就受命使了个阴招,派兵挡在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上,等小白出现时,放了几乎致命的一箭—还好没射中人,只射中了小白的“带钩”。所谓带钩,是古人所穿宽衣大袍上,跟束缚衣服用的带子配合着用的那个大钩子;带钩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男士皮带上的金属头子,而一般都是青铜或者玉制品。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小白真不是个白痴啊,知道对方虽然是亲哥哥,却是要自己性命的,就将计就计,装死。管仲上当了,就回复鲁国方面说,小白死了。这下鲁国欢送公子纠就不急了,过了六天,才慢吞吞地回到齐国。等进了国门才傻眼,弟弟小白已经在国内陆下组织的接应下,成功地登基成为齐桓公了。
小白就这样智取了齐国最高领袖的位置。那边的鲁国自然不干了,两边就不免开打。结果是鲁国战败,并被齐国要求杀死公子纠。而齐桓公也就是小白尤其得意的,是趁机把死对头的高参管仲,用非正常的方式,作为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引进到齐国。而后来齐国能称霸一时,反水的管仲,功不可没。
当然,齐、鲁两国后来走下坡路的情形,也十分相似。在齐国有田氏代齐。因为这之后的齐,已非姜太公之齐,所以《史记》另写了《田敬仲完世家》记其事。在鲁国,则相继出现了在下面一心闹腾鲁公的诸位大臣们,包括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臣子庆父,以及后来权力大于鲁公的季氏和“三桓”。自然,无论是齐国还是鲁国,一切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而出的状况,在公卿之家都出现了,有些实在是太污秽了,尽管《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都写了,我都不好意思在这里讲。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在《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里,最能显出大户人家风范的,在我看来是《齐太公世家》里写的齐太史三兄弟。面对权臣篡位的崔杼,齐太史恪尽史官的职守,坚持写下“崔杼弑庄公”的历史记录,结果被崔杼杀害;接着哥哥继续承担史官之职的齐太史的弟弟,却无惧死亡,照书不误,又被崔杼杀害;而齐太史的小弟弟再继史官之位,前赴后继,仍然倔强地写下“崔杼弑庄公”,崔杼害怕了,只能放过他。中国传统的历史记录,尤其是相对早期的历史记录,能够保持一种既有连续性、又饱含真实性的特质,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世代恪守职业道德的高水准的史官。
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的最后,特意称赞齐国“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虽然从上下文看,主要是基于对姜太公和齐桓公的赞赏,但作为一代历史学家,你能说他的这种称颂中,会没有包含一点对于齐太史三兄弟的由衷赞叹?
(本文摘自《血缘:〈史记〉的世家》,原标题为《〈 齐太公世家〉和〈 鲁周公世家〉:大户人家出山东》)
《血缘:〈史记〉的世家》
陈正宏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143-5
42.00元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以幽默的文风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了《史记》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汉时期重要诸侯大姓的家族史。
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里记录的孔子事迹,哪些是在《论语》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和韩信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冲破阴影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这些古代的贵族为何有着如此奇幻的人生?中华民族又走过了怎样的融合之路?本书将带给你启示。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伯鸿微店购买本书,赠伯鸿独家藏书票一枚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