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重复经验
一本好书,或一部真正好看的电影,不知道你会看几遍?
也许再美的邂逅也大都落得个一面之缘,——但殊不知一见倾心,再见倾城,三见倾国的道理……
* * * * *
就开汤品鉴而言,对于茶款的深入认知,只能来源于反复体验,正确的反复体验。而这种“重复经验”的价值,却一直有待发掘。
初初之下,不敢说上来就能把一款茶品呈现到最佳,前期我需要进行大量的试茶工作,而这就是在建立重复经验。它使得你对茶的滋味物质种类及比例构成、析出过程中的层次递进,乃至于这款茶的“人物性格”,——都会积累充分而真切的感知经验,而这对于最终呈现标准汤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对来说,审评则更可能通过一次性的操作来实现其目的诉求:只要符合规范标准,一次审评过程便能给出完整的评价,——当然,是基于审评的评价标准。你很少听说对专业机构的审评结果不满意,而要求“复审”的(说明一下,业余爱好者的'消遣式审评’不在此列啊)。但应该会经常听到:“这道茶泡坏了!我的茶你没泡好!这个茶每泡对……”等说法。说白了这就是您烹饪的手艺没得到人食材主家的认可,本质上还是您对于该款茶品的茶性不了解。但话说回来,他又没提前提供茶样给您试茶,并付费开汤,所以您就没有把茶泡好的义务和动力。
但我也明确意识到单单凭借一次开汤体验,——尤其还是不到位的开汤体验,——是很难对茶品做出客观、准确之评价的。但很多人却对这类粗放式的“一次性体验”乐此不疲,美其名曰“我喝过了!”
但很多时候,——您喝对了么?
我宁可用十次不到位的体验成本,去换取一次对的体验,因为谁有那么多精力可以浪费啊,而这一次对的体验是需要呈现者前期大量的重复经验来保证品质的。
而对于开汤茶师,说得形而上些,重复经验的过程就是你深入了解茶,理解茶,化身为茶的过程。
之前说过,一位茶师的至高境界是“无我”。之所以开汤,不是为了去呈现你,而是为了去充分呈现茶。而一旦想要把茶之滋味呈现到极致,你就必须在做到“无我”的前提下,再化身为茶,——你只有在成为了那道茶之后,才有可能将其呈现到最佳。而这就是在重复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我们还说,“茶之开汤,便是茶最终赴死的过程……”,——若视其为自身的赴死,虽然残酷,但没有人会不期待将其呈现得最为绚烂、最为精彩……,所以便更要主动去积累重复经验。
而真当视己如茶之时,——以赴死之心开汤,在一次次的赴死中,以自心去经验着那一个个的别样生命,那又将是一种怎样的庄严与勇气!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这同样是需要通过重复经验的量的积累才能得以升华的质变。
在日本文化中,这恰好契合了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绚烂而壮烈的赴死。故而,武士好茶。
喝着茶,我们聊聊电影。
其实观影也讲究重复经验的。就比如《无间道》三部曲。看完第一遍,了解了完整剧情。
我开始看第二遍,——以“刘建明”的视角。我在想在这个桥段,陈永仁有没有怀疑我?韩琛有没有在我身边安插人?要不要干掉黄志诚?最后,可能还在内心中挣扎着,“我,想做个好人……”
然后是第三遍,——以“陈永仁”的视角……
第四遍,——以“韩琛”的视角……
第五遍,——以“黄志诚”的视角……
对,就是这一部电影,我能看五遍,而且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触。
而这,又是重复经验……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