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景三帧》等两组文图(1981-82年)
105、峨眉山景三帧(1981-82年)
当年峨眉山游历归来,也曾将几幅自感相对适宜的速写整理成了油画。可惜不知为什么,那批自制的油画纸板质量有问题,没过多少年,居然就使色层发暗甚至于连画幅本身都碎裂了。我有点怀疑这是因为那次自己的生活遭逢变故(说到1983年秋天的时候自然会提及),其遭暴雨所湿而致。当然这也说不准。不过,反正它们基本上是毁坏了。这样,连最后我将其输录进电脑的时候,都有点淡心无肠的,心想只是留下个档案资料而已。——譬如这之一《峨眉廊桥》,本来自己对那原作还比较喜欢,但后来就出现了上边所说的情形;自己也曾反复想予以修复,象涂上光油什么的,但事情也都没甚好转,乃至于翻拍照片资料时,都照得个不大象话。自己现在也觉抽不出工夫,还去翻箱倒柜的找出它来重新怎样,干脆就保留这“原滋原味”,以便让读者诸君了解了解一个画者的实际生活状况吧。另外两幅,之二之三,《峨眉山道》与《峨眉道中》,情况稍好。可也是要么颜色发暗,要么色块脱落。看来画油画这件事确实比较麻烦。且莫说画之前的准备工作与作画过程的复杂费力了,就是画好之后,这该如何保管,也得看个人生存条件的。或者这些也都是自己后来渐渐将绘画兴趣的重心偏向于中国画这面的一个潜在因素吧。好,借着这事说了些“题外之话”。至于这几幅画本身,它们的“来与去”之事都已说到了,画幅的大体面貌也尚可辨识,但请各位随便看看,我就不再多说什么。
106、南岳观音岩(1981年)
这年暑假中,我回重庆结婚安家了。同样是因为母亲想让她这画画的儿子借以得能游历一下“名山大川”,加之近年国内社会情况稍有改善,父亲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虽然只是表面的与部分的),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再象前些年那么捉襟见肘,所以老俩口拿出几百元钱来,让我与新婚的妻子外出旅行了一趟,并且还精心地为我们规划了一条合算的出行路线。我们是沿长江三峡——岳阳楼——洞庭君山——湘江——长沙——南岳衡山——桂林——阳朔——贵阳这么一线,成三角形状态,从重庆出发,再回转来的。一路上或陆或水,或车或舟,或江或湖,或平川或山地,虽是奔波劳顿(自然也因不忍滥用家长给的钱而十分节俭),但总之却是感觉得大开了眼界。当时所见之景,俱是没有经过如同眼下这般“开发”过的,相对原滋原味,这不消说了。现在回想起来,唯一遗憾的,是当时自己整体的识见毕竟有限,所以首先是在一些分明已去到了的地方,却并没能够将其内容作上充分的探究;另外,就说绘画取材本身,因尚缺乏对山川景物那种全局性的把握能力,有时也便会有着不知当如何撷景入画的慨叹(虽则也觉其境宜人)。西画之取材自然不在此列,因为那本来就是基于焦点透视的。这儿所出示的《南岳观音岩》一画,便是得之于实在之景。画中场面已然明摆在此,不用多作解说。略微提示一下:将其处理成落日下的景象,似乎既与当年自己那苍凉的心境相关,同时也应是画面自身的需要。现场所得视觉记忆,其实是在淡淡白白的天光之下,一目了然的一大堆石头,自觉有何趣味……另外,记得当时好象是有人攀爬在那大石上,而后来自己却取其一女,着红衣,坐观云中残阳,当然也算是为画境增添上了一点模模糊糊的意思。不过总体说来,这画中的色调过于接近了些,加之明度对比也不大,所以显得沉闷了点。
…………………………
本人《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亦属相对私人性的资料,此前主要只发布于自己各博客或“空间”之内。现恭请各位订阅者予以点评,发表高见。倘是内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世事或人生经历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作者我,将更会感觉欣慰。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