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四种劲法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分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即不丢不顶之劲。主进退,为太极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八法,可以用姿势表现出来,可以比做阳劲。粘、连、黏、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比做阴劲。此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逐渐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此种粘黏,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比如蓄电池充电,教师为一发电机,学习者为一无电蓄电池,老师教学生如同蓄电池充电。功练成如发电机已将电充入蓄电池中,以后蓄电池才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故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遍对手,即不丢不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艺愈高,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目睹,仅能感觉,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圆圈之大小也。此劲为太极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

初学者不可不注意也。大捋推手,在方位上,是以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隅角求四正。在手法上採、挒、肘、靠四种劲法为主,要求动作灵活、紧凑,此四种劲法,也各有其劲源。现叙述如下:

 (1)採劲,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西北隅。五行中属金,发此劲要短脆。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此二穴属膀胱经。採劲,要轻灵,好像採摘花朵或果实,使用採劲时要特别注意技巧。如对方进攻时,用左手或有手执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採,其效用与捋略同。欲使对方前倾时,而乘机使其重心向前。此採非用手,手探则功效小,须用劲源与腰腿劲相合,加以意气。採如得势,能使对方头晕目眩,由脚跟全身採起,跟起即可发之。惟採人不可同时採两边,只採一边,可使对方重心偏于一侧,否则反被其借劲而稳定重心。採时手轻而意念要重,方能有效。採时宜己身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眼神下视。太极拳经所云:'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即此谓也。太极拳架中,海底针一势,即为採之用法。海底针后连以扇通背,即探后随发之意。
(2)挒劲,在八卦中是坤六段,方位西南隅,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中丹田穴,此穴属脾经。挒劲在太极拳中,不甚应用,故知者甚少。不如掤、捋、挤、按、採、靠等劲为大家所熟悉。然此劲实甚重要,学者不可不知。譬如自己在前倾后仰势背之际,欲使转顺,即须运用此劲。挒劲用于捋或採之后,用法一手按住对方之臂,另一手用手背放于对方腋下或胸颈部反挒之,使对方后仰倾跌。如自已被对方用野马分鬃,至势背后仰之时,即可用挒劲以转背为顺,反借其势,使之后仰。挒又分横挒採挒等法,也有叫上挒下挒者,但均应用劲源配合腰腿之劲,而不用手劲,用此劲应注意与对方之距离,不可过远,远则无效。故当用身法步法,使之靠近,方能有效。
(3)肘劲,在八卦中是良覆碗,方位东北隅,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肘劲是通过劳宫穴于劲源肩井穴相合而产生。左臂打肘劲时,意想左手劳宫穴先找右肩井穴,立即滑向左肩井,肘劲立即产生。右臂打肘劲时,意想右手劳宫穴先找左肩井,立即滑向右肩井,肘劲也即产生。手之攻击对方,包括指、掌、拳、腕,应有合适距离。太远易犯手末到,而劲已断之病;过近则势闭,而又不能发。故欲弥补此缺点,在距离过近,用手不得势时,惟有用肘劲以助之。手前足前为人之第一道防线,肘前膝前为人之第二道防线,较手为近。近距离发之得势,较手为猛,可直攻击对方心口窝或软肋,是为毒手。发时与膝相合,加以意气。身体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收住,眼神注视对方。大捋中用肘,含于被对方用捋之时,以肘还击之。推手中用肘,含于分开对方手之时,一手执对方之手,一手用肘击其胸口,此劲虽属凶猛,如用不得法,反为对方借势,故用时不可不注意之。
(4)靠劲,在八卦中是翼下断,方位东南隅,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膀胱经。靠劲,乃以肩或背靠对方之胸口,其劲又较肘劲更厉害,用于已身与对方距离更近之处,助肘之被闭而不能发劲时。靠时己身中正,肩与胯合。靠劲分肩靠与背靠两种,它的内劲由两穴相冲而产生。如重心在右脚,左环跳穴找右肩井穴为肩靠,右环跳穴找左肩井穴为背靠。重心在左脚时,右环跳穴找左肩井穴为肩靠,左环跳穴找有肩井穴为背靠。不可以用肩硬撞对方,须在已身与对方皮肤稍相接触之际,以肩胯合劲,加之意气靠之,或上或下,随机而行。
  至于自己之身法步法,尤应注意。顺步前脚须插入对方之裆内,成丁字形,否则不能得势。靠在大捋中,用之最多。惟靠时应虚领顶劲,含胸拨背,尾闾中正,眼神注视对方。此处更须防护自己面部及所靠之臂。不然一有疏忽,则易被人击面,或有撅臂之虞。故靠时另一手须护于靠之手臂肘弯处,以防不测。能发靠劲虽体弱劲小者,亦可攻击力强之人,因靠劲较手劲、肘劲更大。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