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 台北08752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尾题)
敦煌写经
台北08752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尾题)
尺寸:30×1083厘米
说明:首残尾全。六朝写本。
大般涅槃经(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
佛教经典。
亦称 《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 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此经提及佛将灭时, 有一佛弟子名须跋陀( 与佛入灭即涅槃之前,成为佛陀最后一个弟 子者同名)因晚年出家, 在佛灭时向众宣说 佛陀生前制很多戒, 感到烦扰,佛灭后就可 解脱了。正其时,迦叶路过听见,深感佛理 有可能被人误解, 故认为有必要招开结集法 与律的全体大会, 共同审议佛所教的法与律 。而律藏中的大品亦提及第一次集会, 阿难 被问何者是小小戒,正好对应此经的第六诵 第三节。
本经的最原始部分是在第一次结集时已诵出 , 但分析巴利语结构,部分是半摩揭陀语, 故少部分的句子是后世才加入的。这跟巴利 经是以口诵记忆,至佛灭四百年才在锡兰的 阿鲁维哈罗Aluvihāra石窟被书写记录下来相 关。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 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 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 卷,均早佚。异译本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 罗译《大般泥洹经》(为《大般涅槃经》初 分异译)6卷,相当于昙无谶译本的前10卷。 南朝宋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等以昙无谶译本 为主,并依法显等译《大般泥洹经》增加品 目,从原本寿命品分出经叙、纯陀、哀叹、 长寿等4品,由如来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 正、四谛、四倒、如来性、文字、鸟喻、月 喻、菩萨等10品,改为25品36卷,亦名《大 般涅槃经》。世称此为“南本涅槃”,而以 原昙无谶所译为“北本涅槃”。藏译《大般 涅槃经》全译本是根据汉译大本的重译。此 外,还有根据梵文译出的《大般涅槃经》。 此经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残篇在日本、中亚等 地都有发现,并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经 》还全被译成英文。关于此经出现的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法显译出之前,即3~4世纪之 间(另说2~3世纪之间),正当印度笈多王 朝兴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时期。产生的地点 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此经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传,传入中国后 ,影响却甚大。自法显译出6卷《泥洹经》后 ,道生剖析经旨,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说,引起旧学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对。昙无谶 译大般涅槃经传至建康,经中也讲到“一阐 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被称为 “孤明先发”。后道生在庐山大讲《涅槃经 》,主张顿悟,听者甚众,成为中国最初的 涅槃师。其同学慧观则依《涅槃经》而主张 渐悟。从此道生、慧观并为涅槃学派中两大 系。此后南北方均陆续出现不少涅槃师,盛 行讲习,竞作注疏。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 着《涅槃讲疏》、《涅槃义疏》等,分赠扶 南、百济,并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于 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为中国僧尼 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经提到半字、满字,以 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 教相判释之说出。首先慧观立二教(顿教、 渐教)五时(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 、同归教、常住教),以《涅槃经》为最完 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所说法不出四种法 轮(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 法轮),也把《涅槃经》看成是佛说的最高 阶段。后僧亮、僧众等也都配合《涅槃经》 五味,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 经义,立五时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 、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和天台四教(藏、 通、别、圆),以《涅槃经》为“第五时教 ”和“圆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经》的地位,讲习此经之风盛极一时。
编辑|谦斋
主编|谦斋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