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看中国古人的山崇拜信仰
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先民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灵存在。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山一直都有崇拜心理。
《山海经》不仅描写了上古神话中众多的诸神异兽以及古怪奇国,更提到了遍布于华夏大地之上的名山大川,一共记载了26条山系,447座大山,其中《南山经》40座,《西山经》77座,《北山经》87座,《东山经》46座,《中山经》197座。作为一部中国古代人文神话地理著作,《山海经》显示了古人的山崇拜信仰。
山海经
1
山:神灵的居所
古人对山的崇拜,同时也将山人格化,造就了山神的崇拜。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比如风雨雷电等产生了敬畏心理,人们认为山也如人一样是有灵魂的,他们在守护着山中的宝物,由此产生了人格化的山神形象。比如,五斗米道在给人治病时,要把写有病人名字及其所犯罪过的“三官手书”中的一份,锐于山中,以此献给天神。
因此,山在古人眼中是神秘而崇高的,通常只有神灵可以居住。
《山海经》中,有几座山是“帝下之都”,有神灵居住和守护,如昆仑山、青要山、槐江山。其中,在中国古代的山崇拜里,“昆仑山”被塑造成了仙界殿堂,成为了山崇拜的代表之山。比如,《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此后的各种典籍亦称昆仑山为一座神山,人登之即可不死。
同时,神居住的地方,尽是仙山琼阁,所以山可以庇佑子孙后代,帝王的后裔也是不同于凡人的。从而古人认为他们也居住在山上,如成山“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摇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山海经·大荒西经》)
由于山是神灵的居所,所以,古人认为,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的,是不可伤害的。秦始皇深信山中有神仙,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东巡郡县,对泰山封禅之时,就有人说:“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上之土石草木。”
此外,《山海经》记录了许多帝王墓,如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务隅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山海经·海外北经》)。古人认为,山是祖先的家园,是灵魂回归之地,所以古人称人死为归山。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风水家称之为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是历来帝王墓地选择的最佳地点。《阳二宅全书·龙说》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
将帝王葬于山中,是为了保佑后代子孙,这种墓葬地的选择也影响了此后的墓葬习俗。
龙脉
2
封禅文化:山崇拜的政治化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山还可以作为登天的工具。也就是是说,通过登名山,可以通达天上的神灵。《山海经》中具有登天作用的山有很多,有昆仑山、登葆山和肇山等。《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了登葆山:“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此外,华山青水之东,有一座山,叫做肇山,有一位叫做柏高的仙人,从此山上下,往来于天界人间。
古代的“封禅”文化,也因此而来,是大山崇拜心理的产物。通过封禅,人们可以祈求天帝和先祖之灵佑助地上的国家社稷。《史记·封禅书》记载了各种美妙仙境的传说,都在海中的神山之中:“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 金银为宫阀。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焉。 ”
从秦代开始。历代帝王对封禅都十分重视。
秦始皇在三年封禅之后,就求仙问道,拜访名山。直到逝世之前,秦始皇还曾经“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古人认为,神山有可以使人不死的法力,而且山上有神药,得之就可长生不死。
封禅文化成为古代帝王巩固皇权的一种政治手段,延绵数千年而不衰。
封禅大典
3
求仙问道:山崇拜的世俗化
《山海经》中的各种山神形象,有兽兽合体之神,如《南山经之首》、《中次十二次经》中的鸟身龙首山神,《南次二经》中的龙身鸟首山神和《中次九经》中的马身龙首山神,但是,大部分山神都带有人的形象因素,都是人兽同形神,这些山神的形象大都由马、羊、龙、蛇、鸟、猪的形体因素加上人的形体构成的。
先民们采用常见的动物形象与人的形象因素复合而成山神,它既有威严感,又与人有亲近感,说明山与世俗的人是分不开的。
因为山的神圣性,所以,山不仅可以为帝王交通天神服务,还可以为修道求仙的民众创造条件。上古神话中的“神”和后来传说中的“仙”被人 们想象为遨游天地 、来去自如,具有无限神通 ,“神”和“仙”有自己的歇脚地和聚会之所。商周时期,中国先民即有“天在山中”、“因高山侍奉天神”的观念。
仙山
从“仙”字的构成,也可以看出“人”与“山”的关系之密切。
《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旁作山也。”
《说文解字 》说“仙”字:“长生仙去。”
过程又总是与“山”相联系。在汉代以后,“长生仙去”的主体,就是来自社会的人。人们开始把生命意义的追求作为首要的、终极的目标追求 。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就以“求长生”、“修炼成仙”的这一宗教目的实现。根据道教的观念,“仙”也就是一个人离俗之后的变化形态,人在离俗入山后,通过修行,也可以成仙。也就是说,神仙是主体修行的结果。修道者既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又要有高度的专注力 ;既要求有超群的才识 ,更要求有山岳般的意志。
道教虚构了一个神仙世界,告诉人们可以通过道德的修养、身心的修炼长生成仙,在那超现实的世界里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苦难。这种信仰并非完全虚幻缥缈,具有明显的“世间性”特点,反映了人们的山崇拜信仰。
参考资料:
1.《山海经》
2.《论道教崇山的原因与实质》,姜生
3.《中国古文化中大山崇拜心理之探讨》,韩坤
4.《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赵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