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吊嗓与开声的程序方法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京剧练习唱腔传统意义上的吊嗓子,不是和琴师对唱腔,合新腔,创新腔。而是以演员为主的长期或者相对稳定的京剧训练唱腔的程序,并且是适合演员自己嗓音特点的、适合自身流派相对固定的京剧几段唱段。改善巩固已有声音位置与感觉,完善改进嗓音不足与气息,增加提高韵味音律与合辙。一是经常吊自己拿手好戏好段子 ,二是吊自己感觉不满足、需要经常练习的段子。下面,不妨学习借鉴前辈京剧艺术名家是怎样吊嗓子的:
余叔岩吊嗓:先吊老生的西皮原板、快三眼等等;然后改二黄吊花脸的;第三段吊青衣的小嗓汾河湾:‘儿的父去投军无音讯’;刚唱完小嗓,再改花脸,唱段西皮,最后是吊老生的。他先唱老生,是因为刚起来不久,气还没匀,用头一段练气口;吊完之后歇一会儿,吊花脸的二黄,这是为了使嗓音宽厚,唱时“打远”,防止嗓子吊得挺高挺细;吊完再休息休息,然后改小嗓。《汾河湾》这段“一七”音多,经常练习,对老生脑后音、拔高、嘎调等有益处。
张君秋吊嗓:张君秋吊嗓子是持之以恒的。每次吊嗓,必吊《祭塔》的全部[反二黄]唱腔、《贺后骂殿》的[快三眼]、《探母回令》的对口[快板]以及《三堂会审》的[流水],而且不止唱一遍,要反复唱几遍。这样吊嗓,相当于唱三出戏。
张先生吊的这几出戏,不只是量大,等于唱了三出戏。《祭塔》的 [反二黄],音域大,大约有13度的幅度。按照何先生所说,张先生每次吊嗓必吊《祭塔》,如果从1936年初登舞台算起,直到1966年'文革'被迫脱离舞台,共有30年时间,一年365天,姑且减去10年,就算20年,一天吊一次,这出《祭塔》,张先生已经唱到了7300次了。这就无怪乎为什么张先生的《祭塔》成了他的代表作, 也无怪乎他后来创了如《西厢记》的 [反西皮散板][二六],《诗文会》的[四平调][南梆子]等那样音域宽的唱腔,而张先生唱起来却游刃有余了!
张先生吊《骂殿》,因为《骂殿》的 [快三眼] '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的唱段,唱的是'发花'辙,开口音。一般旦角习惯唱闭口音,张先生不然,他开口音、闭口音都唱得好, 吊《探母》的[快板]、《三堂会审》的[流水],是解决青衣快板吐字咬字问题。
杨宝森吊嗓:杨先生每次演出前都坚持吊嗓子,而且每次都要吊上十几段唱腔。每次吊嗓都是把《马鞍山》里的【二黄原板】(即:“老眼昏花路难行,…”)作为第一段。而最后总要以《乌盆记》里“好一个赵大哥真慷慨”作为结束。因为“老眼昏花”一段里的唱词辙口全,通过这段唱,可以了解到当时自己嗓音的情况,然后选中其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多吊上儿段。而“好一个赵大哥真慷慨”一段是“怀来”辙,最后吊这段就可以检验当天吊嗓的效果,在演出前对自己的嗓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吊嗓,杨宝森先生对待艺术严肃认真的精神,对我们也是不无启发的。
京剧吊嗓子,是前辈艺术家留给我们学习京剧声音训练、京剧唱腔的好方法好程序。坚持吊嗓练声,才能唱出京剧韵味与京剧唱腔的精气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