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无为也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源头治理
有网友不断提出关于老庄哲学的质疑,说你们天天就知道谈道悟道,能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吗?能解决现实问题吗?那些追求悟道的人,不是“顺其自然”坐视歪风邪气不闻不问,就是逃避现实,归隐山林,能带来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吗?若是某种疫情爆发了,都像你们那样“顺其自然”,走“自然疗法”的路子,病疫就会自然消失吗?
刚才,一位叫“hg007”的网友说,老庄属于人类童年时期的文明,固然有其当时的先进性,然而当今科技昌明,若是再提顺任自然,什么也不做,那不是开玩笑吗?
我对这样的问题,第一印象是他们没读过老子,或者对老子一知半解,如同几年前的我,只是人云亦云,并不识老子庄子真面目。
为什么把先人的智慧跟现实问题对立起来?
把老子跟“玄学”捆在一起,把“自然”理解成放任不管,把“无为”理解成什么也不做,理解为逃避遁世,是老子被误解的根本原因。
无需借用老子原文,我们白话探讨。
“道”即是脚下的路,也是精神意识的路
道家所说的“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来处和归处,它是万物生发、变化的原动力和机理、机制,就是说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都是由“道”而来,最终回归于“道”。
道就如同电脑的程序,浏览网页,查找资料,沟通信息,都是程序的运作完成的。我们平时说电脑坏了,实际上是说某一道程序出问题了,那是由于你违规操作造成的。违规操作,用道家思想来说,就是“违道”,就是“有为”。
这个“道”是人们在探寻交通运行规律的“发明”,它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做出改进和完善。这在道家思想里叫做“人道”,即“非恒道”,就是说不是“恒道”,恒道是宇宙万物共同遵循的那个亘古不变之道。
程序员和医生的技艺属于“术”的层面,解决的是技术问题,那么思想、精神方面的问题呢?就需要比“术”层次更高的“道”来解决。
科技史学专家李约瑟说:没有道的思想,就如同一颗烂掉根的大树。并说:道家思想是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思想》。
万物之所以丰富多彩,就是因为万物各有特性,各循其道。就如同马路上的车马行人,车有车道,人有人道,各走各道,不能乱套。但是不论是车道,还是人道,都有一个红绿灯统一约束,这个红绿灯就是这个路口的大程序,这个大程序又服从于整个城市的交通管制,整个交通管制的系统,构成了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的“道”。
这个“道”是人们在探寻交通运行规律的“发明”,它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做出改进和完善。这在道家思想里叫做“人道”,即“非恒道”,就是说不是“恒道”,恒道是宇宙万物共同遵循的那个亘古不变之道。
什么是“自然”?
“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中国古代没有这个词汇,大自然这个词,是西学东渐以后才出现的。自,自己;然,这个样子。就是说事物本身天生固有的样子,是事物的本质特性,他决定了事物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
道法自然,就是道依循它本身具有的特性化生万物,万物也一样。老子把万物的关系确定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宇宙万物各有其特性,这个特性就是自然而然,没有造作和粉饰。
“世界”一词源于佛学。但“宇宙”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名词概念,文子(计然,老子的弟子范蠡的老师)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一词的合称最早出现在庄子的《庄子·齐物论》。
自然是相对于外力干预的一种纯粹质朴状态。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有不自然的表现,不自然就是以人的主观意愿为主导,不遵循物的自然属性,对事物施加干涉,意图让事物按照“自以为是”的意愿发展,比如鲧治水。
水的自然属性是趋下的,鲧治水没有找到水之性的特点,采取围堵方法,耗费人力物力加高河堤,以防止洪水决堤造成水灾。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事与愿违。
“无为”是什么?为何说“无为”是有效的作为?
还以鲧治水为例,为了治水,他可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劳民伤财,还不如不治。而他的儿子大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变“堵”为“疏”,顺遂水性下流的特性,沿着水流经过的地方疏排泄洪,事半功倍,治水成功。
不遵循物性,违反自然规律而自以为是的作为,就叫作“有为”。大禹顺遂水性实施疏排,就是“无为”。那么老子的“无为”是这个意思吗?正是!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就是说“无”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事物初始未生那种状态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无”指的是事物还未发生。因此无为就是:在事物的初始萌芽时期的作为。
(老子时代,无和無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汉字,无通元,初始,起端;無,没有。《老子》里既有“无”,也有“無”,但“无为”不能写成“無为”)
那么事物尚未发生,作什么“为”呢?源头治理,防范。就像预防胜于治病一样,当病情刚有征兆时就采取措施,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医有“大医治未病”之说,说的就是“无为”。韩非子在《解老》篇中,以“扁鹊见蔡桓公”来诠释“无为”思想,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无为”思想。
无为用在治病上,就是在刚有征兆时就医,不等病入膏肓时再去就医。
事实上,人都讳疾忌医,高明的医生指出他的病兆后,他会认为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显得他的能耐。于是放任病情发展,最后不得不手术,至于治疗效果,还真不好说。
因此,治未病,就是无为,事态扩大后的施为就是有为。因为本该“无”的,非要等到“有”,“有”之为便是有为。
所以老子说“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明的治理者,应该有预案,在事物“安”、“未兆”“脆”“微弱”,即尚未发生时提前防范,防微杜渐。因此“无为”是科学的作为,是超前的作为,是理性的作为。
所以老子思想在国际思想界,尤其是科学界极受推崇,略举两例。
“黑洞”的命名者,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就像汤川秀树说的那样所言,老子预见到了人类文明的缺陷,诺贝尔奖得主获得者卡普拉则说“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所谓“得一”,就是回到事物的本原,在事物的初发期,即“其安易持”阶段,及早采取措施,“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就是遵循事物客观律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处理将发事件,还是处理已发事件,积极探寻发生机理,“未有先防,既有防变,治后防复”都是道家“无为”哲学的核心理念,这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现实应用,中医应用最为普遍。
所以,如果老子的思想不能给当代提供精神价值,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他也不会和柏拉图一起,被称为“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德国全德大学教师进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纽什)”,并给解决我们时代的发展、裁军和环保三大问题提供价值(德国学者克诺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