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俗而不移于俗——王铎行书五律诗书艺浅论

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现藏济南市博物馆。绢本, 纵 170、横 50 厘米,计 49 字。自署书于戊子年,诗曰: “入深势不同,色色夺虚空。汲路鸦能到,擘岩蟪亦工。 寒温诸药气,薄厚一钟风。如赐栖身地,贴心住石丛。”

王铎 行书五律诗轴 济南市博物馆

王铎的书法从法帖和师古入手,得力于《谆化阁帖》,朝夕摩挲,爱不释手。学古也是他的入门途径, 他曾自谓:“拟古者正为世多不肯学古,转相诟语耳, 不以规矩,何能方圆。”又如:“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他 在《临淳化阁帖并画山水卷》自题云:“予书独宗羲、 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评米芾,题《吴江 舟中诗》中曰:“米芾本书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卧其下。” 从而可见王铎对二王的推崇程度。而他正书直宗钟繇, 写得懿古沉穆,别具异趣。他不仅精于楷书,且旁通篆隶,取其古质之意,强调“学书必须参以篆籀隶法, 正其伪画,乃可议也”。

王铎沉酣书艺 40 余载,在行草书方面用力最深,成就也最高。他曾说:“凡作草书, 须有登吾嵩山绝顶之意。”为臻此境,他博采诸家之长, 熔羲、献、颜、柳、米芾、黄庭坚乃至张弼、祝允明的笔法汇于一炉,且有篆隶笔法融入,秉承“二王” 潇洒逸丽神采,又融入米南宫“风樯阵马”的沉着痛快, 再现魏晋高雅的韵致,与唐宋的森严法度和谐统一。

王铎书法以宽绰的结体,纵横的取势,拙涩的用笔, 上下左右随意移位摆动,在起伏跌宕中随势调和节奏, 稳定的气势,形成似欹反正的奇趣和特点,崭露了他“移俗而不移于俗”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他胸罗万斗而能独标风骨,从而实现了人格的自我超越。

王铎纵览历代法帖名碑,广泛地汲取艺术营养。 在他的传世墨迹中,有不少是临帖作品,他采取“一 日临帖,一日应索”的方法,以汲取营养,尤以临晋人草书为多,他不止一次地重复他那“独宗羲献”的 艺术宗旨。他的临古和学习方法也与前人不同,在临写过程中,善于遗貌取神,舍弃二王之妍美流便而取 其雄强,又能时出己意,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自己 的艺术追求。

王铎书《行书五律诗轴》,无论是书艺还是诗章,都具有很高的造诣。此作落款为“戊子三月” 应是顺治五年 (1648),这一年王铎 57 岁,为王铎晚年作品,从作品的章法、结构、线质等方面看,并非王 铎的精品之作。此作品从章法气势上略有拘收之感, 而从整体上看仍能透露出旷达豪爽的风格,笔力厚拙稳健,体势纡徐跌宕而险中寓平,结体与粗细稍变的点线也透着米书的痕迹,并不像其草书那般狂放恣肆、 气势夺人,相反则显得气格沉郁,似有万语难述之状。

这应当与他此时复杂的心境相合:“入深势不同”行 笔平稳,字形起落小,尤其前二字略显迟缓,似乎预示着内心的不安。“色色夺虚空,汲路鸦能”等 9 字, 如江河奔流势不可挡。第二行前六字看似风平浪静, 而静中有动。“寒温诸药气”几乎字字相连,委婉盘绕, 顿挫飞扬,时而由粗而细,时而由浓而淡,内敛而流 畅的连绵线条,给人以无可名状的压抑与无奈。“如赐栖身地,贴心住石丛。”从中可窥见王铎消极无奈的内心。此二句行笔开始放慢,线条迟涩凝重,几乎没有连笔,状如算子。每个字的结体变化不一,或静或动,行笔节奏能激越能控制,时见灵巧字姿和纵逸 自如的神采。王铎在行书中,笔画相连者基本不超过三字。如:“夺虚空”“诸药气”处理为三字一组,“鸦 能”“蟪亦”“薄厚”等两字一组,“夺虚空”前二字同一方向成左倾之势,“空”字反其势向右倾斜角度,达到势的均衡。“寒温诸药气”为二字一组、三字一组,前四字字势向左下摆动,“气”字反向欹侧倾斜, 使其节奏稳定。“薄厚”二字之势虽倾向左下方,由于“薄”字沉厚丰润,将“厚”字牵引其下,连成一组, 欹侧中见平衡。

从整幅作品看,气脉贯通,行距的疏密相间也舒展开合,微感不足的是篇头两字重心左倾偏离中轴线过甚。通篇字里行间仿佛注进了作者复杂而又不满的情绪,又如音乐之节奏,时而激荡,时而平缓,而恣肆凝重的线条及提按顿挫的行笔,又体现了王铎不甘沉沦的人生信念及容纳天地的气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