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港元的官窑,你从哪里来?
1亿港元的官窑,你从哪里来?
4月8日,香港苏富比2015年春拍“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专场中,备受关注的“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48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亿港元落槌,由刘益谦收入囊中。
南宋官窑青瓷八方弦纹盘口瓶
这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曾于1975年现身伦敦苏富比,这是其40年后首次面市。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拍品与2012年以2.786亿元刷新宋瓷拍卖纪录的“北宋汝窑葵花洗”来自同一日本私人收藏家。
在预展时,瓶子就成了刘益谦嘴里的肉了。
首先,明确一下“官窑”的概念,所谓的“官窑”,开始并不是一个瓷种专属名词,而只是表明由宫廷管理垄断的瓷窑,这种制度在宋代确立。
早在唐代,也有专为宫廷烧造的瓷器,如现在普遍认为专为唐朝大内烧造的“盈”字款邢窑贡品,还有作为贡品的秘色瓷,但这时这些窑口并末被宫廷垄断,所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窑”。
直到宋朝定鼎后,才出现由宫廷监督并垄断下的瓷窑产品,形成了“官窑”制度。在这种广义的官窑下,后代由宫廷或官府烧造的御贡瓷器,都可以称之为“官窑”。
后来,在宋明文人的笔记中,提到宋代宫廷烧造的瓷器时,皆以“官窑”作为名之,慢慢地在就将两宋时由宫廷监督并垄断的并有一些共同特种的瓷窑品种,定名为“官窑”了,这一名词词也成为了这类宫廷瓷窑烧造瓷器的专有名词。
提起宋代官窑瓷器,常常分做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其中,北宋官窑又叫做“汴京官窑”,南宋官窑又常被分为“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而实际上,宋代还有第四处官窑——浙江余姚越窑,以下分述之。
宋代官窑之一:浙江余姚越窑
越窑青瓷自唐、五代以来就是贡品,由于吴越钱氏政治的需要,钱氏立国后就把它垄断起来,臣僚及百姓都不能使用。据《册府元龟》、《宋会要》、《宋史》等所载,宋立国之初,从开宝到太平兴国十年之间越窑贡奉青瓷达十七万件之多,可知吴越钱氏入朝称臣后,越窑窑务已经由宋朝接收,但设官监烧的时间并不长,从宋朝开国初开始,停烧约在太平兴国七到至端拱元年之间。宋代越窑作为官窑的历史,也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这应该是宋代第一所官窑。
宋代官窑之二:汴京官窑
汴京官窑作为北宋的官窑,首先应该肯定它是存在的,只是是一个无法从窑址取证的一个瓷窑,因为其窑址迄今尚未被发现,而关于它也仅有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简单记载,仅云:“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由于宋代汴京城遗址深埋在今天开封市地下六公尺深处,所以从窑址上想证实汴京官窑的有无,几乎不可能。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宋官窑贯耳壶
南宋/元官窑灰青牡丹式洗
宋代官窑之三:杭州修内司官窑
宋室南渡后,朝廷在杭州另立新官窑,首先置窑修内司,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又称其为“内窑”,并明确指出修内司窑是仿汴京官窑形制烧造的。特点是胎细釉润、色青带粉红,釉有深浅之分,有蟹爪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特征,“蟹爪纹”和“紫口铁足”这两个特征,也一直为后代所引用。1996年,在杭州凤凰山,考古学者发现了老虎洞窑址,经过多年的论证,目前主流观点将老虎洞窑认为是南宋修内司窑址。
宋官窑粉青中圆洗
宋代官窑之四:郊坛下官窑
郊坛下官窑是继修内司窑后,南宋建立的第二个官窑,它的窑址一度被认为在今天杭州乌龟山,早在上世纪初即被人发现,中国硅酸盐协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也采用这种说法,只不过近年,也有学者质疑乌龟山窑址并非郊坛下官窑遗址。
南宋官窑青瓷弦纹贯耳瓶
官窑由于是宫廷监督烧造的,所以极为名贵,南宋时已经受到文人推崇,元朝后期,又兴起了一股仿烧宋代名窑的,入明以后代代都有仿制,加上明后期以来的文献又误导是把仿品当真品,所以给辨别官窑真伪增加了不少困难,这只有依赖考研发掘,才能澄清陶瓷史上的这类悬案。
【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