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酨浆与仲景栝楼汤 (转)

汤一笑

学界有一种主张是认为仲景方之“白酒”为“醋”或酿酒之偏酸白浊酒底,细究之下,此说本质上不是“白酒”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原本是用什么溶剂的问题。

一、关于栝楼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元邓珍本:“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起。关脉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溶剂用白酒。

《外台秘要》卷第十二<胸痹咳唾短气方四首>:“仲景《伤寒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起。关脉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方。栝蒌实(一枚)薤白(切半升),右二味。以白酨酒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深师》、《范汪》同,出第十五卷中)”此方比较奇怪,方名白酒,而所用“白酨酒”。用此者唐书中我只查到此例,怀疑只是某人对“白酨浆”解释性的改写。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心脏方胸痹第七>:栝蒌汤,治胸痹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方。栝蒌实(一枚)半夏(半斤)薤白(半斤)枳实(二两)生姜(四两)上五味咀,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后》不用生姜,枳实,半夏)。从其注来看,说明仲景栝蒌薤白白酒汤用的是白酨浆。

另查我看到的《肘后》、《证类本草》,栝楼薤白白酒汤溶剂用的是“白酒”。《证类》应是宋医书局校正统一的。由史料可见此汤剂确实有用白酨浆、白酨酒的情况。

二、关于栝楼薤白半夏汤

《金匮要略》元邓珍本:“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溶剂用白酒。

《外台秘要》卷第十二<胸痹心痛方四首>:“仲景《伤寒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白酨浆汤主之方。大栝蒌(一枚)、薤白(切三两)、半夏(半升洗),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羊肉、饧。(《古今录验》同《范汪》同出第十五卷中)”本方连方名都标示“白酨浆”。王焘抄书必注明出处,是古医书作者中最严谨的,所以他抄的方剂是可信的。

我还在明代官修《普济方》卷187中看到此方用的“白酒浆七升”,云出自《肘后方》,今《肘后》此方用的是“白酒”。

三、其他治疗胸痹栝楼剂的情况

古方治疗胸痹、乳痈的栝楼剂从单味到七味都有,如:

《证类本草栝蒌》:“杜壬治胸膈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及治痰嗽。大栝蒌去穣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十五丸。”

“《子母秘录》:治乳肿痛。栝蒌黄色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若无大者,小者二枚黄熟为上。”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一<胸痹门.胸痹>:“治胸痹。栝蒌汤方。栝蒌实(一枚并瓤用)。枳实(去瓤麸炒五枚)。半夏(汤洗去滑、四两),右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白酨浆二盏。薤白一握切。生姜一分拍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各一。”

《小品方》卷第一<治胸痹诸方>:“栝蒌子汤,治胸痹方。栝蒌子(一枚)枳实(三两)半夏(四两,洗)薤白(三斤)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医心方》卷第六〈治胸痛方第一〉:“《录验方》治胸痛达背不得卧方∶大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斤,切)半夏(半升,洗)生姜(六两,)切凡四物,切,以清白浆一斗,煮取四升,一服一升。”

《外台秘要》卷第十二〈胸痹短气方三首〉:“仲景《伤寒论》同。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其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汤主之方。栝蒌(一枚)薤白(一斤)半夏(半升洗)生姜(四两)枳实(二两炙)上五味,切。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肘后。仲景《伤寒论》。无生姜枳实,半夏等三味同。《短剧》云:用水一斗。忌羊肉、饧。”即王焘说仲景栝楼薤白半夏汤同此方,但少了生姜枳实,且也是用白酨浆,但宋本是用“白酒”一斗。另外,明代《普济方》引用《千金方》栝蒌汤,与此方类似,有甘草无生姜,溶剂用的是“白米浆”。

从以上治疗胸痹栝楼剂的史料看,其所用溶剂除“白酒”外,确实还有用“白酨浆”、“白酨酒”、“清白浆”、“白米浆”、“水”、“白酒浆”等的。而且使用较多的居然是“白酨浆”,也就是说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原本用的是白酨浆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明代官修《普济方》虽然变成了“白米浆”、“白酒浆”,依然保留了“浆”字,古代抄书越到后世,变异越大,是基本规律。宋本《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都用白酒,可能是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统一的。至于为什么统一为“白酒”后世则不得而知,推测有以下各种可能:
     其一是沿旧,就是林忆等看到前代官修的方书中此两方都是用“白酒”。沿用之。
     其二,认为更优,林忆等应该也知道此两方也多有用“白酨浆”的,但他们可能认为白酒药效更优。但校书者对这个问题不作必要说明显然不如王焘严谨。
     其三,白酒易得。“白酨浆”这种东西,在茶饮料大流行之后,宋代大概已经没有了或者很罕见了。而最类似此物的就是“白酒”(白醪酒)。官修方书的目的就是良方普及,用易得之“白酒”也在情理之中。
     其四,他们认为“白酨浆”、“白酨酒”即是白酒。

“白酨浆”具体是什么东西?简略而言,就是汉代流行的饮料“浆”或“浆水”。 “白酨浆”重点在最后一个“浆”字。东汉末年郑玄注《礼记·内则》云:“浆,今之酨浆也。”魏.张揖《广雅》云:“酨,浆也。”《说文水部浆》曰:“酢浆也。”又云“酨,酢浆”。总之,大概当时“浆”、“酨”、“酢”类似,都是酸水类。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许慎《说文》中的浆不是“酢浆”,“當是“酢酨”也。後人改之耳”。我推测或是酢浓酨淡,《齐民要术》造醋即言“作酢法”。汉代的“浆”不是酒,酒甜浆酸,成语“乞浆得酒”也可知其异;“浆”也不是醋,醋太酸不宜作为解渴的清凉饮料,“浆”和醋是两个酸度级别的东西,《齐民要术》就有用酸浆而不用水造醋的方法。但是汉唐方书中常见的“白酨浆”、“酢浆”、“白酢浆”、“清酢浆水”、“浆水”之类可能多指淡酸的浆水,而“苦酒”、“大酢”、“大醋”等才是指浓酸的醋。

关于汉代的“浆水”,很多历史学者考证过了,所说虽不尽相同,但大略是一种米饭或熟淀粉简单发酵的饮料,混浊色白微酸而有香气。正所谓“白酨浆”是也。“白酨浆”不是酒,若是酒直接写“酒”或“白酒”即可,何须写此繁字? “白酨浆”也不是酢、醋,一斗或七升醋入药岂不酸死人!仲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是要兑几倍水的。况且醋古称“苦酒”,为通俗普及的专名,不必另用罕异名。同样道理,“白酨浆”也不可能是酿醋很酸的白色淀糟。从《齐民要术》卷第八<作酢法>看,23种酿醋法中,酿制时间多在21天以上,还要“久停弥好”,酸度很高的,“得数年停”。

至于“浆”的制作方法。汉代史料没有详细制法,可能是各种米饭或淀粉发酵制造的,北魏《齐民要术》中有“作寒食浆法”,以饭于瓮中发酵数日变酸,取旧添新,二升酸浆,可以兑一升水,冷饮。今贵州苗族白酸汤也是类似的制法,以清米汤或米、面粉汤发酵,但酿一两天即可,酸度更低(久则更酸),大概更接近于汉代的“浆水”。一缸酿制的浆也是上清液下浊液,白浆、清浆大概是相对而言。今陕甘地区、宁夏兰州地区做浆水面的浆水,发酵时是加入蔬菜的,或许是古代浆水的一种进化版。这种关中浆水明确是可以做饮料的,加点糖调和有酸梅汤的口感。汉代的“浆”可能还有另一种来源,即是酒坊利用酒糟制造的副产品,《前汉·食货志》鲁匡言酒酤法,一斛之平,除米曲本价,计其利而什分之,以其七入官,其三及糟酨灰炭给工器薪樵之费。“糟酨”获利可能就是加工成酨浆或醋出售。《齐民要术》中就有用酒糟做醋的方法,民间也有杜康造酒,以酒糟为醋的传说。酿酒的含糟酒底是比较容易酸败(醋化)的,所以古人酒熟,压滤后还要“澄清”,取清液另储,方能保质更久。北宋朱肱《北山酒经》卷下“收酒”有云:“大抵酒澄得清,更满装,虽不煮,夏月亦可存留。”汉代“澄清”工序后留下的浊液可能就加工成白酨浆之类饮料了。有人主张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用酿酒之偏酸白浊酒底为溶剂,大概也离真相不远,问题是若非酒乡一般人哪里去找这种东西呢?

白酨浆之类酸浆水的考究其实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毕竟现在不可能让患者寻找或制作这类东西入药,只能使用近似物替代,以低度酿制米醋或低度酿制米酒应该都是可行的,据很多医家说,单用水效果不及。真正粮食酿制食醋的醋酸度一般在3—8度之间,5度以上就是优质陈醋了,可无须添加防腐剂。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食醋是勾兑食醋(国家允许,有标准),所用冰醋酸比例多少难说,感觉还不如用黄酒可靠。近些年醋酸饮料兴起,宣传为果醋或食醋勾兑,实际原料也难说,醋酸度在1%左右。近年据说有人想复兴古代的酸浆水为饮料,或许也有钱途,但目前市场未见。

附:通过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所用溶剂的唐宋变化。我们大略可以知道,汉代古方是如何打上后世的烙印的。大略也可以了解,宋代医书校正局的校正者们或许并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严谨”,他们也有很大的己意。此为一个例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