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的荣耀与骄傲——巨炮芒斯·梅格(1)
前言
14世纪晚期,欧洲人所生产的大型射石炮以能够发射具有毁灭性破坏力的的巨型石弹而成为攻打城池要塞的首要武器装备。尽管这些大炮巨大,笨重即不便于操作和运输,又存在着射击频率低的缺点,但它们在攻城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其他任何一种武器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自十四世纪晚期起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制造和使用了大量射石炮,其中不乏一些口径和体积极为骇人的怪物。
传说
保存于爱丁堡城堡的大炮芒斯·梅格(Mons Meg)即是其中之一。这尊大炮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射石巨炮之一。著名的兵器往往与传奇性的故事相伴(比如亚瑟王的石中剑,岳飞元帅的沥泉枪等),作为承载着爱丁堡历史与荣耀的传奇火炮,芒斯·梅格也未能免俗。根据苏格兰盖洛威(Galloway)的传说,铁匠布朗尼·金在他的7个儿子的协助下,在卡灵沃克(Carlingwark)打造了这门传奇性的巨炮。丹尼尔·威尔森作了这样的记录:忠于王事的盖洛威地方豪强同时也身兼该地区治安官一职的帕特里克·迈勒兰爵士被道格拉斯伯爵吊死在斯里夫城堡(Threave Castle)。以此为契机,试图将盖洛威地区从道格拉斯家族长达80年的残酷统治中解救出来的国王詹姆斯二世亲帅大军包围了斯特里夫城堡。在围城战打响之前,迈勒兰家族将一门巨炮献给了国王,制造大炮所需的铁块是由苦于道格拉斯家族所压迫的当地居民们提供的。当铁匠金一家打造巨炮之时,石匠们在奔宁山的山巅上制造了花岗岩石弹,并顺着山势将石弹滚动至军前。由巨炮所发射的“像盖洛威母牛一样重”的石弹在复仇之火的驱动下准确的击中了城堡。当时,有“盖洛威的美女”之称的玛格丽特·德·道格拉斯正在陪伯爵饮酒。正当她举杯欲饮之时,飞来的石弹不仅击穿了斯里夫城堡的墙壁,还打飞了她端着酒杯的手。战后,国王将城堡附近名为莫兰斯(Mollance)的土地赐予了制造巨炮的铁匠布朗尼·金。而铁匠妻子的名字梅格则被用来命名在战斗中立下首功的巨炮,因此在盖洛威的传说中,大炮的全名是莫兰斯·梅格(Mollance Meg)。
虽然一本记录盖洛威当地历史的书籍坚称巨炮是由当地人制造的,并极力否定巨炮来自于芒斯(书中甚至记载了打飞道格拉斯夫人之手的那枚石弹仍然保存在当地一位绅士家里)。但对于严谨的史学家们来说,这显然只是一则充满了戏剧性的传说。包括大炮以铁匠妻子的名字所命名的故事实际上也经不起推敲。从技术层面来讲,虽然早期不少条箍结构的锻铁炮的确是由小作坊里的铁匠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制造的,但这仅限于小号的火炮。想要制造芒斯·梅格这种规格的巨炮,以一个村坊里的铁匠铺所能掌握的资源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如此巨大的工程项目需要数名经验丰富的工匠通力合作,而这一时期的苏格兰民间制炮业仍然沿袭小规模的作坊模式,即由一名熟练的铁匠带领几名学徒或帮工进行作业(一如传说中的铁匠金和他的儿子们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其生产能力有限,无法生产如斯的巨炮。另一方面,苏格兰王国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到铜炮的生产制造中,大型煅铁炮并非苏格兰军队的首选。因此,彼时苏格兰本土所出产之锻铁炮体量都较小,主要由民间匠人制造,并无与芒斯·梅格类似的大块头。事实上,即便翻阅古籍,所谓的以铁匠之妻梅格之名为大炮命名这件事也并不见于记载。长久以来,这尊大炮只是被简单的命名为芒斯(Mons),而历史上首次赋予它梅格之名的人实际上是苏格兰诗人豪森登的威廉·德拉蒙德(William Drummond of Hawthornden)。
今日保存于爱丁堡城堡的巨炮芒斯·梅格和巨大的石质炮弹
起源和结构
抛开虚构的传说,根据勃艮地的史料记载,应勃艮第公爵好人飞利浦的要求,炮匠坎比耶(J.Cambier)在当时的欧洲主要制炮中心之一 ——芒斯设计制造了两门大射石炮,其中之一即为后来的芒斯·梅格。大炮于1449年6月制造完成,并成功通过了试射检测。制做完成的大炮重达15366磅,公爵为此支付了1536英镑2先令的费用。坎比耶还提供了61枚直径18英寸的石质炮弹,每枚炮弹售价1英镑12先令。作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与公爵侄女盖尔雷德的玛丽(Mary of Gueldres)的结婚礼物,同时也为了加强苏格兰军队的力量以抵御双方共同的敌人——英格兰,两门大炮于1457年被打包运抵苏格兰。
芒斯·梅格总长4.06米,炮身由药室和炮管两部分组成,药室长1.13米,尾端略粗于前端(直径分别为0.59米和0.53米)。药室可能是由包裹着圆柱形轴心的铁坯锤打而成的,内径为0.23米。药室的头尾两端各有一圈环绕外侧壁的方形小孔,学者们曾一度被这一特征所迷惑,并以此推测药室和炮管是通过这些小孔由螺丝连接固定的。20世纪80年代的X光检测推翻了这一假设,炮身前后两端实际上是通过榫槽连接起来的。外侧壁上的小孔应该是为操纵火炮转向而设的插孔——炮手们通过插入铁钎的方式来完成火炮的转向。
芒斯·梅格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炮管长2.81米,外围最粗壮处直径为0.75米,最窄处则为0.63米。大炮口径0.51米,内膛由炮口向内逐渐收窄,至炮管尽头与药室连接处直径缩小至0.46米。这种倒锥形的内膛是早期火炮的一种特点,由于前端开口较大,导致火药爆炸时大量的气体从空隙中排出,因此对于火药的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内膛并不是笔直的,因而炮弹在炮膛内运行时,距离炮口越近,其左右撞击的距离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击精度。炮管由25条宽50-55毫米,厚56毫米的锻铁条及37道89毫米厚的铁箍铺设箍合而成,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厚了炮管壁,同时冷却后的铁箍会将整个炮管向内收的更紧。炮管可依据外观分为三部分,并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与药室相接的炮管尾部处管壁最厚,也最粗壮。炮口由三道强箍加固,因而略呈碗状,而连接首尾两端的中间部位则略显薄弱。
芒斯·梅格能够发射直径约49厘米的石弹。15~16世纪的射石炮所发射的炮弹大多是以当地常见的石材打磨雕刻而成的。因此,芒斯·梅格所配备的石弹多为砂岩或花岗岩所制,弹重约在130~140公斤或160~170公斤左右。驱动石弹所用的燃料为黑火药,巨炮所用黑火药的配置和重量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经现代学者们推算,芒斯·梅格的装药量约在29.5~34公斤范围内。
为巨炮所配置的“如同母牛一样重的炮弹”
战场上的梅格
芒斯·梅格在战场上的首秀最早可追溯至1460年围困洛克斯堡城堡的战役中,但由于缺乏充足的史料支持,这份记录有关芒斯·梅格的部分一般被当作传说来看待。1489年,奉国王之命,一队炮手携带着芒斯·梅格从爱丁堡抵达前线,参与了詹姆斯四世发动的邓巴顿围城战。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苏格兰军队将芒斯·梅格投入到战场上的文字记录。1497年,詹姆斯四世再次下令从爱丁堡征调大炮来轰击诺汉姆城堡。这次行军可谓费尽周折,不光负责运送巨炮的民夫达到了百人之多,单是用来拖拽炮车的两条缆绳,每条就重达104公斤。炮车因难以承受大炮的重量而摇摇欲坠,在刚刚抵达爱丁堡城外的圣·莱昂纳德(St Leonards)时,人们就不得不为她制造新的载具。然而即便在更换了新的载具后,一天的行军路程也仅能勉强达到3英里。
此后的3,4年间,芒斯·梅格一直呆在爱丁堡城中(很有可能被直接扔在地上)。直到1501年人们才将她清理一新,重新打造了安放巨炮的炮架和遮风挡雨的窝棚,并用油和红铅包裹炮身(苏格兰版红夷炮?)。1513年,詹姆斯四世率领麾下的苏格兰战士们卷土重来,再次包围了诺汉姆城堡。在长达十天的炮击中,坚不可摧的诺汉姆城堡陷落了,芒斯·梅格在此次围城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她发射的巨型石弹摧毁了诺汉姆城堡的内外双层城墙。1540年,詹姆斯五世统治期间曾派出一支舰队绕苏格兰海岸线航行,以震慑桀骜不驯的岛民们。据称,舰队所搭载的那门体积骇人的巨型射石炮(Grete Bumbert)正是芒斯·梅格。巨炮最后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1571-73年,莱诺克斯伯爵围困爱丁堡的长期围城战(Lang Siege)中。玛丽女王的支持者们将包括芒斯·梅格在内的40门大炮推上城头,凭坚城用大炮与围困城堡的军队死磕,这场长达两年之久的围城战最终以守军们的投降而告终。
一幅完成于1681年的画作中的芒斯·梅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