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沈嘉伟:从代购水客到潮店国王
第97期
作者:Cynthia Ho
前一阵子,人民币汇率大跌,害得一众奢侈品牌有苦难言。这时候,一个香港公司出来承认,他们损失了6000万港币,因为公司很多生意在内陆,还做了不少人民币投资。
这个公司叫I.T,是两岸三地有名的潮流买手店,老板叫沈嘉伟。不少潮人是因为他的太太,上世纪90年代大红大紫的香港女明星邱淑贞,才知道他的。香港商界和娱乐圈常年搅和在一起,所以娱乐狗仔要弄清女明星老公身家,需要懂一点财经。
沈嘉伟最近有点烦,汇率波动亏掉一大笔之后,公司高管又辞职了,现在他亲自兼着财务总监的工作。
这个人不简单,他出生于香港公屋,念了中学就出来闯荡。白手起家搭建起自己的商业王国。是的,他还娶了全香港男人的梦中情人,给父母姐弟买了豪宅,需要一个停车场才能放下自己的豪车……
那是在1988年,银行小职员的沈嘉伟在香港铜锣湾开了一间小小的服装店,起名Green Peace。
那时候的香港,对时尚业来说是个不太成熟市场,有些商品和欧美之间存在不小的价差。
当时在欧洲,一个德国人创立的Dr. Martens工作鞋正当红,深受欧洲朋克、光头党们的喜爱。香港年轻人也疯狂追捧Dr. Martens,一双Dr. Martens在英国的价格相当于港币一百多元,可在香港,却要卖四五百元。Leivs’501牛仔裤也是价差巨大、非常走俏的商品。
嗅觉灵敏的沈嘉伟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他跑去结识了不少空姐,托她们从国外带货来香港由他贩卖。一转手,就是数倍于成本的利润,就这样大赚了一笔。
如果沈嘉伟就此止步,那和当时香港不计其数的水客也就没有多少分别了。他马不停蹄地利用自己和姐姐在银行工作,熟悉借贷运作的优势,不断投资于他的Green Peace,还不断开分店,同时争取欧美时尚品牌的代理权,生意越做越大。
1997年,沈嘉伟遇到一点麻烦。他的Green Peace被绿色和平组织“打假”。不得不更名为I.T,意思为Income Team——赚钱团队。很快金融风暴又来袭了。
市况萧条惶恐,沈嘉伟却反其道行之。当时的I.T一边紧锣密鼓地引进日本时装品牌,一边在香港沙田、屯门这些冷门地区开店。2000年,他在铜锣湾一口气开了10家店,霸占百德新街。
扎堆的I.T店铺,统一的形象风格,在闹市组成了吸引眼球的实体广告。
三十出头,沈嘉伟展现出精明的商业天分。他绝非小富即安,敢于投资和扩张,懂得向价值链上游攀登。做水客小贩赚到钱之后,他去争取品牌官方代理的授权;一家店铺火了之后,敢于冒风险扩张到更多店铺;又没过多久,他开始琢磨起自有品牌。
1999年,沈嘉伟迎娶了正当红的邱淑贞。据说邱淑贞时尚品味独到,眼光好,经她挑选的牛仔裤在I.T都是热门款。老板娘亲自做买手在欧洲挑的货,都能大赚。
而沈嘉伟作为“邱淑贞老公”,个人的知名度扩张到街头巷尾,I.T跟着获得了不少免费曝光。另一方面,他更打开了娱乐圈的人脉,让我们来看看,明星们是怎样帮助I.T实现跨越的。
1998年,沈嘉伟找到香港男演员李灿森,让他代言和设计一个新的潮牌——5cm。李灿森形象气质独特,不落俗套,5cm作为I.T的自有品牌推出,深受追求个性的年轻潮人喜爱。
2002年,因为邱淑贞的人脉,沈嘉伟又邀来从无服装设计经验的张曼玉担任设计师,推出自有品牌izzue,一时热门。
沈嘉伟说,早在做空姐代购的年月,他自己就喜欢满城搜罗潮物,但常常找不到自己期望的好东西。于是不如自己做啰,从一个系列,到一个品牌……
一个沈嘉伟没有明说的真相是,一个有野心的商人,怎会满足于简单贩卖的角色?品牌握在人家手里,就算是代理,合同总有期限。做好了,人家想拿回来自己做,做得不好,又要怪你经营不善。就算你店铺多渠道好,你也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左右一个品牌。
上世纪后期,不少香港商人都想方设法拥有自己的品牌,香港富商潘迪生1987年收购了法国品牌都彭(S.T.Dupont),邓永锵1994年创立了上海滩(Shanghai Tang)——有了一定实力,就不想再受制于人。
I.T一步步扩张的同时,国际时尚品牌也一窝蜂地涌入了香港,I.T是怎样站稳的?沈嘉伟曾这样自我剖析:I.T提供的是一种“多元化”的选择。
老派的香港富人可能喜欢经久耐用的欧洲奢侈品牌,但也有人不需要一件衣服穿十几年,而更喜欢不停翻花样,那么服饰就不需要那么结实耐用。既要奢侈品,也要快时尚,相互搭配,不断更换口味——I.T的店里,既能买到大品牌,也能买到平价小众的潮物。
今天,I.T集团旗下潮店分为大I.T和小i.t。大I.T里的品牌更贵、更大牌,适合的年龄层略长,比如Balenciaga,Celine,Alexander McQueen,Kenzo等等;小i.t更平价,更潮,适合少男少女,5cm和izzue都在小i.t里面。
“在香港非常受青少年的追捧,已占据本土时装界重要位置,以cheap&chic广受好评。”香港媒体是这样写小i.t 的.
你在I.T店里看到的各类品牌,来源或许并不相同。有的是I.T的买手在世界各地搜罗,买下来,再放在店里转卖给你的。有的品牌,I.T有参股,还有的品牌,和I.T成立了合资公司,I.T也是品牌的半个主人。
沈嘉伟就这样忙忙碌碌,各种合作,把店铺开遍了小小的香港。北上内陆,就更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了。2002年9月,I.T在上海开出的旗舰店,是香港之外的第一家。台湾、澳门、日本,都逐渐有了I.T的足迹。
2005年3月4日,I.T在香港上市了,那个做空姐代购起家的小贩,正式成为一间上市公司主席,沈嘉伟个人账面财富当时就达到了10亿港元。
到2015年,I.T王国在香港和内陆分别拥有了近300家店铺。公司盘点,销售的国际设计师品牌达到300个,还有10个自创和特许经营品牌。
凭借对机会的精准把握,从不停歇的进取精神,I.T在香港大获成功,但内陆市场的复杂局面可能超出了沈嘉伟的想象。
要继续保持生意兴隆,不重视内陆是不可能了。香港市场为I.T贡献了一半以上的销量,去年增幅只有个位数,内陆贡献了三成多,但增幅达到了两位数。今天,香港本地的零售坏消息不断,也许除了李嘉诚,不论哪个港商都只会后悔进军内陆行动不够早、步伐不够大吧。
早在2007年,I.T和就和买手百货的祖师爷,法国老佛爷有了来往,双方都对内陆市场充满激情。2013年,双方50:50合资,在北京金融业开出了老佛爷旗舰店。
吊诡的是,不论老佛爷、内曼马戈还是连卡佛,这些在欧美、香港人气爆棚的买手百货,在内陆都惨遭滑铁卢,他们进入、退出、回归、亏损……始终没能引爆市场。
对老佛爷来说,更惨的是因为和I.T这个香港上市公司合资,不得不公布一些财务数据。于是外界得以定期窥见老佛爷尴尬的处境,在中国一直亏损,最好的消息不过“亏损收窄”而已。
相形之下,I.T在内陆的表现,足以让这些前辈们学习。有评论指出,I.T店铺面积相对较小,可以开在人气旺盛的购物中心内部,商品价位更低,因而更适应内陆市场。
I.T已经不会再等老佛爷们了,公司明确说了,要执行“大陆化”政策,特别重视二线城市。2014年,I.T还在江苏买下一块地,专门用来做物流和仓储,可见他们是打算在内陆长久地经营下去的。
在内陆这个陌生又复杂的市场,要继续保持成功,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实体店的扩张与电子商务,孰轻孰重?二线城市和一线有什么样的不同?全球的竞争对手都到中国来了,究竟谁会胜出?
拥有巨大的财富,到了将近50的年纪,沈嘉伟仍然需要像年轻人那样奔跑。贫寒出身的他,和家人感情甚笃,姐弟都在公司担任重要职位。熟识他的茶餐厅老板说,年轻时沈嘉伟常常和弟弟在茶餐厅合吃一份猪扒饭,颇有“一碗阳春面”般的坚毅隐忍。发家后一次故地重游,兄弟俩各点了一整份。
这或许就是一个“香港梦”的缩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