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州创作的《卜算子》深沉而细腻,最后一句堪称千古名句

提起苏轼,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亦会吟诵起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苏轼一直都是那个豁达而乐观的人,面对磨难和打击从不畏惧,从不妥协。

然而,从苏轼在黄州创作的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看出,他并不是天生的豪放和豁达,面对磨难,他也和平凡的我们一样,也曾痛苦不已,面对死亡,他也有强烈的畏惧甚至轻生的念头。

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苏轼由于遭受到“乌台诗案”而被锒铛入狱。当时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

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差,苏轼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惊慌与恐惧,他一度不敢走出屋门,他知道这次真的离死亡不远了。在押送的途中,他甚至想到了跳水自杀,但是又担心把灾祸转移给弟弟苏辙,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狱中的100多天中,苏轼度日如年,随时感受到死亡的气息。他在狱中写过两首诗表达此时的惧怕而悔恨的心情: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苏轼在狱中,心如忐忑的撞鹿,命运如即将死亡的鸡一般悲惨。他深刻地感觉到愧对妻儿和弟弟,他在内心中也在不停地自责,文字既带给他带来荣耀与赞赏,同样带来了灾祸与磨难。

幸亏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规定,宋神宗亦是认为苏轼是不可多得人才,这才逃过一死,于是一纸诏书将苏轼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有批准不准离开此地,无权签署公文。

于是,苏轼携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黄州,虽然捡了一条命回来,但是恐惧却并未从他的内心中消失,尤其是到了夜晚,这种感觉会愈发强烈。

初到黄州,苏轼一家寄居在黄州的定慧院寓居,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落脚之地,却总算离开了朝廷这个是非之地。

第二年,苏轼心中的恐惧仍未消散,在一个残月之夜,他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仅仅是残月与疏桐,便将我们带入到宁谧而幽深的夜晚,并充满了浓烈的忧伤。此时,滴漏已经断了,原来已经是深夜了,万籁俱寂,安静得令人窒息。

苏轼感觉自己真的是一位幽人,内心寒冷孤独至极,身边没有朋友与之倾诉,不知道如何才能消磨内心的恐惧。

苏轼亦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只缥缈的孤鸿,没有落脚地,只能战战兢兢地飞翔,不时地回过头来看看四周有没有敌情。

可以说,苏轼的心中充满了恨与自责,他恨自己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和手头的笔?他恨朝廷的小人为什么总是无限恶意地诽谤他?他恨的还有很多,但是只能埋在心中,无人知晓。

毕竟,苏轼是一位具有文人情怀和内心正直高洁之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苏轼这只孤独之鸟,挑遍了寒枝却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中忍受寂寞与凄寒,沙洲也是他心灵的最后一块净土。

苏轼的一生虽然磨难重重,但是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始终保持了一个文人完整的人格。

一次次打击与磨难,亦使苏轼的诗词艺术达到顶峰,成为后世最受人爱戴的文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