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杜甫《登高》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焦晃   雷声

演唱:龚琳娜

撰文/制作:雷声

夔州(今重庆奉节县),长江三峡的最西端。白帝城雄踞瞿塘峡口,背倚山峦,面临长江,是历代兵家要冲。

夔州,山林多猿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时值重阳,本应团聚登高,佩茱萸,赏菊饮酒,吃糕祈福,而一位老人却孤身一人,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远眺长江峡口——
渐紧的秋风,高耸的天空,哀啸的猿猴,渚中的沙洲,低飞的鸥鸟,无不在诉说着秋天的凄清寂寥;广阔无边的落木,亘古不变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凄凉的秋色,让疾病缠身的老人悲情顿生。长年漂泊他乡之苦,多年困顿落魄之慨,逢遇萧瑟的清秋,老人感到自己就是天地一沙鸥的漂泊者。在这个凄清的秋日,自己孤独无依,只能独自举起手中的劣酒,一饮而尽,品尝这生命的孤独!
这位老人就是诗圣杜甫。
那一年,杜甫56岁。
这时的杜甫“右臂偏枯耳半聋”,还患肺病、疟疾、风痹。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面对凛冽的秋风,杜甫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感到自己似乎已走到了生命的晚秋。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中国诗歌悲秋题材中的旷世之作《登高》,而这首七言律诗,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草堂生活的杜甫为什么要离开成都来到夔州呢?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绝望地领着一家人,挤进流亡大军,走秦州(今甘肃天水),转同谷(今甘肃成县),携家入蜀,到了成都。次年春天,在好友高适和严武的接济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广德三年(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他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在当地都督的照顾下,杜甫在夔州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杜甫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但这三年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共写诗430多首,约占现存作品的30%。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56岁。这一年,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四年。九九重阳日,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悲秋诗《登高》。

悲秋,是中国人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面对天高气爽的金秋,却变得悲悲切切。

中国人的悲秋意识,来自于传统的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结构。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先人们对时序变化特别敏感。春天万物萌发,夏季万物即将走向成熟,秋季万物走向成熟,但也是走向衰老的过程,而冬天则是万物萧杀。所以,秋天到了,代表着生命开始向衰亡迈进了。因此,古人看到秋天,自然而然地想起生命的即将衰亡,心中自然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的身心与大自然的发展合二为一,达到庄子所说的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的境界。所以,人们认为,人的身心与大自然是和谐的,是同频共振的。大自然怎么样,我们的生命就怎么样。悲秋意识,其实也是人类对自我生命的无可奈何的焦虑。
悲秋是一种文学传统。当一种意识被写成文学作品,而这种文学作品又因为写出了人类普遍的意识而广为流传,这种文学作品的意蕴,就会演化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悲秋的意识就是这样来的。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上来考察,伤春悲秋的意识首先来自于《诗经》,来自于《楚辞》。
按理说,春天里万物勃发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生命散发着荷尔蒙的味道;秋天天高云淡意味深长,我们应当欢喜才对,起码也是淡淡的小欢喜,为何我们会伤春悲秋呢?
我们先来看看《诗经》中的春天。《采薇》中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大概是最早表达伤春情绪诗篇了。在诗中,杨柳依依的春天竟然成为诗人悲伤的起点,中国人的伤春情绪似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屈原在《招魂》中写道:“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绝望,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屈原在《离骚》中说得更加明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原来,屈原从春天花木繁茂的背后,看到了生命由盛而衰的悲剧。人们最不能承受的东西,就是美好的东西被摧毁。人类最大的悲剧其实不是必然走向死亡,而是英雄末路与美人迟暮,是留不住四季变化的时间。所以,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屈原的伤春,到了弟子宋玉那里,就变成了悲秋的情绪。宋玉在《九辩》中诗意地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悲秋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杜甫也不例外。《登高》就是一部伟大的悲秋作品。
九九金秋,登高望远,杜甫为什么会悲秋?
原因很简单。
因为,杜甫的一生,逢乱世,遇贫困,苦恋人生。如果,杜甫不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在他两次应举失败后,尽可以做一名耕读为本的隐士而终生,不必到长安去拜谒求人。如果,安史之乱后,杜甫放弃他佐君安邦的志向,也有机会偷安一隅,在天伦之乐中安度残年。杜甫放弃温饱而举家投入未可知的茫茫前程,到底在追求什么?他是在顽强而执着地追求着实现他人生理想的机缘。可惜,这样的机缘与他不相干。屈原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投江,司马迁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屈辱以存,杜甫为了他的人生理想而四处奔波。生逢乱世,社会动荡,是杜甫漂泊一生的客观原因;苦恋人生,寻找机缘,实现政治理想,是他漂泊一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他的终极目标;生活艰辛,摆脱贫困,是他漂泊一生的经济因素。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破灭,是对杜甫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晚年,他在精神上是极度痛苦的。所以,杜甫秋日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看着满天的萧瑟秋景,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登高》是一首伟大的悲秋作品,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围绕悲秋主题,杜甫在诗中集中地安排了大量关于秋天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本身又是萧瑟的、灰色的,是属于悲凉的情绪体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是写近景,是写秋天特有的景象,渐紧的秋风,高耸的天空,哀啸的猿猴,渚中的沙洲,低飞的鸥鸟,无不在诉说着秋天的凄清寂寥。在寂寥之秋,人是很容易生发悲怆之情的。在这里,诗人先做一个情景的创设,引导读者情感的导入。“风急”,叫人感到寒冷;“天高”,让人感到自己渺小;“猿哀”,使人感到凄凉;“渚清、沙白”,叫人感到是冷色调;“鸟回”,让人联想到岂不是诗人的化身。这里有视觉感受——冷,有听觉感受——悲,有触觉感受——寒,更有心理感受——凄。情凄遇景冷,景冷因情苦。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耳听哀猿的叫声,诗人感到悲哀、凄楚、忧伤、绝望。在写作手法上,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首联两句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是千古名句,是写远景,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提秋天,必提落叶,这是古典诗文的通例。只是在杜甫的诗中,广阔无边的落木,亘古不变的长江,浪涛滚滚而来。这一切除了延续上联的寂寥凄清之外,似乎也营造出了一种悲寂寥廓的壮美,虽然这份壮美之中是深含悲情的。在这里,诗人感到志不得伸,而生命已经走到晚秋。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知道日月经天、春夏秋冬、朝代兴衰、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杜甫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他对生命的态度是豁达坦荡的,只是为自己年过半百、志不得伸而感到无可奈何。颔联是千古名句。在写作手法上,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用“无边”修饰落木,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而“萧萧下”三字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使人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写出了长江汹涌澎湃的气势。这两句有疏宕之气,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诗意逐渐深入,景象的营造之后,个人情感的倾诉渐渐明朗,长年漂泊他乡之苦,多年困顿落魄之慨,加上逢遇秋天,一个人所有的悲情在这一刻彻底融化。这两句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诗人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诗人从空间上的“万里”、时间上的“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宋代学者罗大经评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悲,他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与首联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尾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杜甫是喜欢喝酒的。“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壮游》)。喜,亦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亦喝酒:“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生活平静安定喝酒,“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经济拮据为官借债喝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真是“莫思身处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而如今呢,生活贫困,无酒饮;年老多病,不能饮,怎么办?诗人只有把这种忧愁郁结在心头,灌注在诗中。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样“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以,萧涤非说杜甫是:“销愁借酒,今又因病不能举杯,岂不更可恨。”国家之思,黎元之忧,身世之感,使诗人极度痛恨两鬓斑白;年老多病,穷困潦倒,命运多舛,使诗人停下了喝酒的杯子。李白是“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轮到杜甫是愤激诗千首,老病停酒杯,让人感到杜甫最可怜的是文人惯用的浇愁的酒都不能饮了。
杜甫《登高》雄视古今,意境悲壮;触发身世,内容沉郁;悲苦萦怀,情感悲愤。它不只是回顾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悲悯自己老病孤独的凄凉晚景,而且抒发了中国古代文人登高的共同情怀——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时,杜甫在泰岳峰顶曾经发出这样激昂的声音。然而,家国艰难,流离颠沛,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成了满面风尘的“老杜”,他的诗歌褪去了早年的青涩,掺入了越来越多的沉重和苦痛。这些沉重和苦痛不是他个人的,而是那段历史中所有人的。作为承载的“诗史”,杜甫的诗歌如同陈年的美酒,以生命为基,以岁月为引,又经过千年而有相同际遇、相同心境的文人们的珍藏,滋味越来越隽永醇厚。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的人,才懂得品鉴这一旷世珍酿,才能与老杜一同登高远眺,共醉于天地风云之间。

(2020年12月10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登 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朗诵者简介:

焦晃,1936年7月8日生于北京,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5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工作,出演了《秦王李世民》、《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美国来的妻子》等话剧作品 。凭借电视剧《工程师们》获得1988年第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

1997年退休后,出演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凭借该剧获得1999年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男配角和第1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 。2000年凭借主演的话剧《正红旗下》获第06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1年主演胡玫导演的电视剧《忠诚》。2002年主演历史剧《乾隆王朝》 。2004年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饰演汉景帝 。2006年主演的话剧《...SORRY》在首都剧场演出 ,同年凭借电视剧《荣归》提名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 。2009年他和上戏表演系1959届毕业同学共同出演50年前未公演的话剧《钦差大臣》 。2013年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 。

演唱者简介:

龚琳娜,1975年8月1日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99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歌手、中国新艺术音乐创始人。

1980年,5岁的龚琳娜初次登台演唱。2000年,获得第九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银奖。2001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 《孔雀飞来》。2002年,结识德国籍作曲家老锣并开始合作,共同探索发展中国新艺术音乐;同年,发行第二张个人专辑《走生命的路》。2007年,发行第三张个人专辑《静夜思》 。2008年,发行第四张个人专辑《走西口》。2009年,发行第五张个人专辑《弦歌清韵》。2010年,发行第六张个人专辑《夜雪》;2月,龚琳娜演唱的歌曲《忐忑》在中国内陆受到关注。2011年8月,发行首张数字专辑《自由鸟》;11月,在华语金曲奖颁奖盛典上获得“年度艺人”奖。2013年10月~12月,加盟江苏卫视《全能星战》节目;12月,获新周刊201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艺人奖。2014年8月,第一本随笔集《自由女人》出版;12月,第一本自传《走自己的路》出版。2016年1月,担任选秀节目《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的音乐导师。2017年4月,参加的《天籁之音》播出。2018年9月20日,发行单曲《月下飞天镜》。2019年1月,以访谈嘉宾身份参加综艺节目《苗阜笑谭》。3月,以补位歌手身份参加《歌手2019》。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