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罗大佑的温情告别
罗大佑在1984年出版他的第三张专辑《家》。在出过两张黑色风暴的专辑《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后,一头卷发一身漆黑的罗大佑被定义为抗议歌手。然而在这张专辑,他转变风格,做了一张温情内敛的唱片,令当时的听众很不习惯。在这张专辑后,罗大佑退出乐坛,离开台湾,远走美国,从此黑色罗大佑成为历史,直到1988年在香港重出江湖。
罗大佑是我听过的所有音乐人里作品精品率最高的,他四十年的创作生涯只写了不到200首歌。他自己说,他不是天才,贝多芬是天才,莫扎特是天才。他说,凡人有一点天分的,要很努力很努力。
这张专辑的九首歌也都是经典作品:
第一首《吾乡印象》是由吴晟创作的现代诗谱曲,由日本作曲家三枝成章编曲,使用了很多不常见的乐器,和罗大佑的吟唱营造出了奇妙的氛围。
第二首《家I》抒发了对家人的情感,后来1993年著名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片尾曲《你是我的家》的开头还引用了《家I》的开场。
第四首《青蚵嫂》台湾民谣,编曲太美,罗大佑的歌唱中独有的哭腔使这首经典民歌更加动情。
第五首《家II》是对爱情和创造一个新的家庭的渴望,后来被周华健翻唱,使这首歌广为人知。
第六首《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写了罗大佑对社会一些现象的诘问。
第七首《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经典情歌,奇怪的组词造句也是罗大佑歌词的特色,开创了华语音乐大长句的先河。以前的华语歌曲,词都很短。当然这也给演唱提出了挑战,气息短的话不容易唱下来。
第八首《Mysterious Eyes》罗大佑唯一的一首英文原创歌曲,除了歌词是英文,其他还是原滋原味的罗大佑。
最后一首《耶稣有另一个名字》。简单说,这首歌并不是一首基督教的圣歌,而是一首对人性的反思。
关于罗大佑的信仰,他自己说:“我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人不要把自己设定在只属于某一个神上面。”“那是我父亲过世的前后一段时间,我对宗教保持一种的全新态度,也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所以,他和明确的表达自己基督徒身份,并把基督的思想放入创作的伍佰、张震岳、李宗盛、陶喆等不太一样。在2009年发表的纵贯线乐队的EP《北上列车》里有一首歌《天使的眼泪》,是罗大佑在纵贯线之前创作,并送给张信哲演唱。在纵贯线期间,罗大佑自己演唱,他们还在这首歌中加入一段真正的圣歌,由张震岳演唱:
“祂仁慈善良的爱
领我冲破狂风巨浪
主如一颗明亮的晨星
带给我无限的希望”
真正的圣歌是以歌颂上帝/耶稣/圣灵为主题的歌曲,而这首歌的重点在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善和恶集于一身的平凡个体。按圣经的说法,每个人都是上帝依祂的形象创造的,这个形象不是指一个鼻子两个眼睛的物质上的形象,而是神的灵,包括爱、善、希望、信仰等。而人类的先祖被魔鬼引诱,使得罪恶进入我们的本性,所以作为平凡的我们都在作恶后忏悔,反反复复。
星期天的教堂为谁开?为平凡的人们所开。用来忏悔一周的错失,然后离开教堂后,新的罪恶又重新开始。这样犯错、忏悔、再犯错、再忏悔。然而,上帝在遥远的天堂,魔鬼却时刻伴随等待我们犯错,每次都以以后的忏悔为理由去作恶,这就是人性。
这就像天主教堂的忏悔一样,向神父做完忏悔后转身回到平时的生活,忏悔变成了犯错的通行证,但却没有根本解决人性的问题。所以罗大佑的这首歌是对我们平凡的人性的拷问:人性就是这样的,还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1985年出版的《青春舞曲》是罗大佑在1983年和1984年期间的演唱会实录,也是华语乐坛出版的第一张演唱会专辑。
在此之后,罗大佑暂别乐坛,直到1988年在香港,他以音乐工厂的形式,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复出。从此至1994年,他出版了《爱人同志》《皇后大道东》《原乡》《首都》《恋曲二〇〇〇》等录音室专辑,还有《儿童乐园》等合辑,以及几部电影配乐。随后他组OK男女合唱团用闽南语演唱他的作品。随后时隔十年,在2004年,出版了新的一张录音室专辑《美丽岛》,这张专辑十分超前,以至于到了2016年的今天依然难以消化。2008年至2010年,罗大佑加入纵贯线乐团。2014年,罗大佑以《只得一生》等作品回归电影主题曲和配乐。在《美丽岛》过后12年的今天,依然没有发表新专辑的意象。
由于音乐工厂时期的作品涉及过多的中国政治,其中有一些作品至今仍然是禁歌,所以我不会继续像之前的专辑一样逐首赏析。罗大佑系列到此告一段落,不排除以后会只写某些歌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