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魁:这6首方打破冠心病西医独步天下局面!
导读
郭士魁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先驱探索者,毕生致力于中医中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在疑难重症的诊治及传统中药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和经验,发展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学术影响。郭老行医数十载,精通经典,医术精湛,临证精准,用药灵活,每获良效。他所创立的“冠通汤”、“冠心I号方”、“冠心Ⅱ号方”、“心痛丸”、“宽胸丸”等打破了西医治疗冠心病独步天下的局面。
郭士魁对于冠心诸方的探索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冠心诸方的创立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开始的。
1959年病房曾收治了一个特殊的冠心病患者,疼痛剧烈,用多种中西医治疗办法无效,患者面色发青,舌紫暗,脉涩,郭士魁辨为气滞血瘀证,给了通窍活血汤治疗,约两周就控制了疼痛的发作,三个月后心电图也逐渐好转。此后,郭士魁便以活血化瘀立论治疗心绞痛,他去掉了通窍活血汤中价格昂贵的麝香,并以具体症候进行加减,组成了冠通汤、冠心I号方、冠心Ⅱ号方,但是心血管疾病多以西医为临床治疗标准,虽然患者症状减轻、反馈良好,仍有人提出非议,认为仅凭患者主诉,而没有客观指标是不可靠的,且只有临床观察组而没有对照组,疗效也是不足取信的。
于是,郭士魁在1963年与阜外协作设立了五张中医病床与西药组进行对照,说来平常,可这在60年代初期是对中医的一次严峻考验,因为心血管那时算是西医独步天下的科室,中医只是会诊、陪衬而已,搞单独病房,如果失败,很容易被西医看笑话。郭士魁应用冠心I号方、冠心Ⅱ号方治疗了30多例患者,与西医治疗相对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确立了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治疗中的地位。
但是,即便疗效确切,仍有贬斥之声,有人认为中医药效慢、服法繁、价钱贵,既无法治疗急性心绞痛,又无法大范围推广应用。然而这的确是中医与硝酸甘油无法相类比之处,郭士魁又决心改变中医“慢”“贵”“繁”的弊端,他认识到《金匮要略》中的九痛丸与乌头赤石脂丸以及《千金方》中的细辛散,五辛散共同止痛原理都是芳香温通,所以他从大量温通剂中选用了苏合香丸,对心绞痛三到五分钟即可起效,且稳定、持久、副作用少。
然而仍有人挑剔其比硝酸甘油慢且贵,于是,郭士魁又开始了“变贵为贱”的实践,他去掉了贵重的犀牛角和久服有毒的朱砂,加大了荜茇的用量,制成了“心痛丸”,又将其改制成乳剂,起效时间和止痛作用基本上和硝酸甘油相媲美,可是价格仍然高于硝酸甘油,于是又参考了牙痛验方哭来笑去散(细辛、高良姜、荜茇、地骨皮、川椒、防风等,煎汤漱口),意思是牙痛难忍,流着眼泪进来,服药后笑着出去,将其化裁成了“宽胸丸”,药效迅捷,且一丸才九厘钱,后来又开发成了“宽胸气雾剂”,效果与硝酸甘油并无二致。 郭士魁先后创立了“冠通汤”、“冠心I号方”、“冠心Ⅱ号方”、“心痛丸”、“宽胸丸”,确立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半壁天下。
上述诸方大体上以三点立法:活血化瘀,温通止痛,益气行血,从方药组成分析来看:冠通汤、冠心I号方、冠心Ⅱ号方侧重于活血化瘀,用于瘀血致痛,益气活血汤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益气行血,心痛丸、宽胸丸侧重于温通心阳、芳香宣通以止痛。单从药物组成来看,心痛丸、宽胸丸更适用于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的胸痹心痛,急性期疼痛较甚者,而益气活血汤对于日久心气不足所致的气虚寒凝瘀血疼痛效果为佳;冠心Ⅱ号方专于通瘀,患者多有舌紫黯或瘀斑、心脉不整、痛有定处等气滞血瘀的表现,冠心I号方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增加了元胡、降香、急性子、薤白等药物,说明患者疼痛较为频繁,且多有胸憋、心悸症候较为明显。
临证中血瘀、寒凝、气滞、心气虚常常并存,但气滞、寒凝、心气虚等又可进一步导致血行不畅,从而加重瘀血内生,阻于经脉,这是导致胸痹发病的根本原因,故而冠通汤和益气活血汤对于此类复杂病证更为适合,而疼痛较著的冠心病患者,我们则可以辨证给予心痛丸、宽胸丸、宽胸气雾剂。
写在卷尾的话:
希望每一位中医都能像郭士魁老先生一样,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取得突破和成果!
▼往期回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