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最后对手
虚弱的元朝在经过农民起义军的多次起义后,实力大减,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能力,中原呈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原来的老大走了,新的老大就会出现,这是历史的规律。
让我们介绍这三位角逐者:
1.朱元璋
对于这个名字是个中国人都知道(我见过有人不知道的),明朝的开创者,也是这场皇帝争夺战的最终胜利者。
放牛娃出生,妥妥的贫农出生,在新中国成立时期,这绝对是最光荣的存在。家里很穷很穷,穷到爹妈死没钱买棺材,穷到家里的米缸就剩十八颗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也没错,从小就受经磨难的朱元璋学会了坚韧,勇敢,果断,等等一切美好品质(具体学了啥不好的,咋也不敢说,咋也不敢问),到了成年的时候,终于混到了一口饱饭—在寺庙当和尚。
和尚也是分上下九等的,朱元璋是最下等,扫地,扫厕所,撞钟…反正最苦最累的都是他干。
本来这活干得好好的,总算不用挨饿了,可突然有一天,发小汤和也不知是想炫耀,还是想拉兄弟一把,就给朱元璋写了封“劝跳槽信”,朱元璋也不傻,我好好的饭碗不端,跑去和你过刀尖上舔血的叛军生活,我吃饱了没事干啊!
就在朱元璋烧掉信件准备装傻充愣继续当和尚时,一位师兄悄悄地告诉朱元璋,“朱兄,你的保密工作没做好,有人要告发你和叛党私信!”
事到临头不得不反,横竖都是死,不如死的轰轰烈烈,颇有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心态,老朱兄弟就这样被强迫带上了反抗元朝的队伍中。
2.陈友谅
“人们只会记住第一名是谁!”这句话形容这位大佬是再合适不过了。
陈友谅来自渔民家庭,家庭情况比朱元璋强一点,但都是社会底层人。为了摆脱渔民的身份,他就拼命的读书,玩命的读书,好在老天爷看在眼里没有让他的努力白费,成年后的陈友谅在县里做了一个小小的主簿(县长秘书),这样的官在古代实在是比九品芝麻官还要小,相信那时的陈友谅比我们更早知道天赋的重要性。
看上面的图就知道这是个阴狠毒辣的角色,历史上的陈友谅确实如此。
3.张士诚
张士诚身份是贩盐,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个卖盐的吗?
NO,NO,NO,绝不可以这么想。张同志的工作就相当于我们当今社会的贩毒这一高危高利润行业。
在古代贩卖盐可是杀头的大罪,这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你敢和国家抢饭吃,那不要你的命要谁的?
三位大佬按家庭富裕程度依次排为: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
按魄力大小可依次排为: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
队伍组成结构:
1.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瘠的地方,周围朋友大部分都是苦哈哈,加上常年在外讨饭,有不少的人脉关系,在做大做强后,军队的核心力量大部分是:发小,江湖术士,和尚。
2.陈友谅
陈友谅因为有文化,一直在徐寿辉的门下混饭,因为聪明(矮个子里挑将军),得到老板徐寿辉的提拔,成为了心腹大将。
可陈友谅野心很大,不久就用计谋除掉了老板徐寿辉,自己做了老板,继承了老板手下的老员工,加上有些暴脾气,搞得和下属之间离心离德,且具有极强的权利欲望。部队核心力量:陈友谅自己。
3.张士诚
富贵之人,当然朋友就多,到底是不是酒肉朋友咱们就不得而知了。
张士诚的队伍核心力量主要是原先和自己一起起义的私盐贩子,自己的哥哥弟弟。
占据地盘位置:
朱元璋:安徽、河南地区
陈友谅:长江中游地区
张士诚:长江三角洲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人势均力敌,陈友谅人最多,军队人数60万左右,朱元璋20万,张士诚30万。
三个人的脾性也是各有特色,张士诚因为占据最富有的沿海地区,常年生活富裕,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没有太大的野心,朱元璋在评价此人只用了两个字:器小。
朱元璋是个圆滑的人,一边对张士诚示弱,一边背地里讨好陈友谅和元朝。
陈友谅是个狠人,从始至终就没有过什么讨好的行为,他只有一个目标:打倒朱元璋。
抉择:
被夹在中间的肉夹馍的朱元璋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问题——先打谁。
部下都建议朱元璋打较弱的张士诚,这实在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思维了,柿子见软的捏。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要想成大事,就得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清楚张士诚的人格特点:胸无大志,只想窝在家里享福。而陈友谅就不一样了,如果自己去打张士诚,他一定会夹击自己,到时候腹背受敌,失败是必然的。
事实证明,朱元璋是正确的,在攻打陈友谅的过程中,张士诚就骚扰了一下边境城市,再无其它行动,陈友谅在大败后,也曾写过信,呈明厉害,张士诚依旧不为所动。
最后的决战——鄱阳湖之战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 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 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 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 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友德操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复与诸将遨击邀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陈友谅败死 。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吞并陈友谅后的朱元璋已经变成了老虎,不久张士诚被俘。朱元璋的成功可以说是,多亏了有一个像张士诚这样的对手。不怕神一样的队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想必,陈友谅到了阴间一定会暴K一顿张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