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呕吐】
呕吐
一、概念
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呕吐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呕吐一般分反射性、中枢性、前庭障碍性、神经官能性四大类。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饮食、痰涎、水液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临床特征。也有干呕无物者。常伴有脘腹不适,恶心纳呆,泛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
2.起病或缓或急,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多由饮食、情志、寒温不适、闻及不良气味等因素而诱发,也有由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所致者。
3.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呕吐物的实验室检查等,有助于脏腑病变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反胃反胃与呕吐同系胃部病变,同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证,同有呕吐,故反胃亦可归属于呕吐的范畴,但反胃又有其特殊的诊断依据和病机。反胃为胃之下口障碍,多系脾胃虚寒所致,其症状特点是食停胃中,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食后或吐前胃脘胀满,吐后转舒,呕吐与进食时间相距较长,吐出量一般较多;呕吐的症状特点是呕吐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吐出物多为当日之食,呕吐量有大有小,食后或吐前胃脘并非一定胀满。
2.噎膈噎膈虽有呕吐的症状,但其病位在食管、贲门,病机为食管、贲门狭窄,贲门不纳,症状特点是饮食在咽下的过程中梗塞不顺,初起并无呕吐,后期格拒时出现呕吐,系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呕吐与进食时间关系密切,吐出量较小,多伴胸膈疼痛。噎月局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呕吐病位在胃,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症状特点是进食顺利,食已入胃,呕吐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呕吐量有大有小,可伴胃脘疼痛。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根据呕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而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而呕止之功;虛实并见者,则予攻补兼施。
(二)分证论治
1.外邪犯胃证
证候: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芳香化湿。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基本处方:藿香9g,紫苏9g,白芷6g,大腹皮9g,厚朴6g,半夏9g,陈皮6g,白术12g,茯苓15g,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3g。
2.饮食停滞证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秽臭,或溏薄或秘结,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
基本处方:山楂9g,神曲9g,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连翘9g,莱菔子12g。
3.痰饮内阻证
证候: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基本处方:半夏12g,生姜3片,茯苓15g,桂枝6g,白术15g,甘草6g。
4肝气犯胃证
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代表方:四逆散合左金丸。
基本处方:柴胡9g,枳壳6g,白芍12g,黄连6g,吴茱萸10g,半夏6g,苏梗6g,郁金12g,茯苓12g,甘草3g,生姜3片。
5.脾胃虚寒证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丸。
基本处方:党参12g,白术12g,干姜3g,甘草6g,茯苓15g,砂仁3g(后下),陈皮9g,半夏9g。
6.胃阴不足证
证候: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
基本处方:党参12g,麦冬15g,半夏6g,竹茹6g,粳米20g,天花粉12g,知母9g,甘草3g,大枣5枚。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一)针刺疗法
1.外邪犯胃证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
操作:常规进针后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停滞证
取穴: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
操作:常规进针,内关、公孙用泻法施针,其余各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3.肝气犯胃证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
操作:常规进针,太冲、内关、阳陵泉用泻法,其余穴位用补法施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4.脾胃虚寒证
取穴:脾俞、胃俞、中胺、内关、足二里。
操作:常规进针,行提插法,待得气后,加温针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5.胃阴不足证
取穴: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
操作:常规进针,用提插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二)推拿疗法
1.小儿可以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可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0〜300次(约3分钟),可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可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100〜500次(约5分钟),可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可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2.点揉中庭、鸠尾,直推膻中至鸠尾,点缺盆、太阳穴,有健脾和胃降逆之功。
(三)刮痧疗法
取背部脊柱两旁的膀胱经,自上而下顺刮,可祛邪和胃止呕。
(四)握药法
取半夏、陈皮各9g,研为细末,加葱白6g、生姜10g,共捣泥为丸,握于手中,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同时服用生姜汤,效果更佳。
五、药膳食疗
(一)砂仁三七藕粉羹
可健脾和胃止呕,适用于各种呕吐。
原料:砂仁末10g,三七末2g,藕粉30g,白糖适量。
制法:以上四样和匀,食时冲入沸水,拌匀即可。
(二)山楂乌梅汁适用于饮食停滞证。
原料:山楂100g,乌梅50g,白糖25g。
制法:将山楂、乌梅洗净去核、切碎,浓煎成汁,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即可。
(三)合欢花粥
适用于肝气犯胃证。
原料:干合欢花20g,或鲜合欢花40g,粳米50g,红糖适量。
制法:共煮成粥,分2次服食。
(四)桂皮山楂红糖汁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原料:桂皮5g,山楂20g,红糖20g。
制法:先将山楂洗净去核,然后与桂皮、红糖一起慢火煎煮,去渣取汁。每次服15m1,以热饮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