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方探春/赤铜紫器状天工

赤铜紫器状天工

作者:方探春

1

铜先于铁使用。青铜器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开始使用。饕餮纹,也叫兽面纹,它是古代铜器中最常见花纹之一。青铜器最初用于祭祀,是国之重器。到了战国铜被大量使用,青铜器具逐步成为生活用品。
在唐代,拥有一面光洁的铜镜,天天照一照,那是妇女最为荣耀而体面的事情。元明以后,铜器制作的器物比比皆是。因此,铜匠在旧时手工匠行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铜有青铜、紫铜、黄铜等许多种类,种类不同主要是因其中的配方不同而成。青铜含有80%的铜,4%的锌和16%的锡。紫铜又叫红铜,是比较纯净的一种铜,塑性、导电性都较好,但强度、硬度较差。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呈淡黄色。黄铜中锌含量越高硬度越大,当含锌量小于35%时,塑性好,适于冷热锻造加工。
铜匠并不炼铜,但要会铸铜锭,以铜锭来打制各种铜器,或者以铜板为原料,用锤子锻打成形。铜器主要有铜铲、铜锅、铜瓢、铜壶、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因为铜制品不易生锈,且容易打理,匠人打制的铜器不断向装饰性物件延伸,许多精巧的饰件小巧玲珑,深受人们的欢迎。
铜匠敬奉的祖师爷是红炉仙师“太上老君”。铜匠按营业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作坊店铺的,一般都有自己的炼炉(八卦炉),为客户预订的铜器物件,承揽各种铜器生意,雇主或上门索取,或由匠人送货上门;另一种是挑担游走乡村的。一副挑担,箱柜里装盛着一应工具,天刚放亮,匠人便挑担上路,游街串巷,手持“铜串子”不时地摇晃,发出丁铃脆响招揽生意。
以平江东乡的长寿街为例,原有老铜匠刘厚增,他家三代做铜匠生意,传到孙子刘建勋时,其孙子成为镇办机械厂的专职铜匠(1958年大兵团作战时),1961年机械厂分解成立了五金社等工匠组织,刘成了五金社的成员,铜匠还有罗顺生、罗雨文、华继成、陈求生、余丛生、方德光等,生意还挺红火。再拿北乡的梅仙镇来说,打铜手艺的第一代传人是清代的朱瑞清,他的手艺是从湖北通城的铜匠师傅那里学来的,之后代代相传,传到了第四代。一家班的技艺传授与被传授,绕开了人家拜师当学徒须做一年杂务的入门阶段,个个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

2

铜匠工具有工具担、风箱、浇铸油槽、铁砧、铁锤(大小不一,大的4-5斤重,一头圆形,一头扁方形)、火钳、锉刀、刮刀、凿子和若干个錾子,还有模具。辅助材料有:铜焊条、锡焊条及木炭等。
铜匠加工的工艺比较复杂,一般以加工黄铜为主。首先是浇铸铜锭。先把废碎的熟铜片(叫老黄铜)置于陶泥罐中,再加入一定量的锌(紫铜打制也要加入适量的锌,不然易裂,不好打),放到炭火炉中去烧熔,熔化后用火钳钳起泥罐,将铜液铸入油槽中冷却。油槽是铁铸的,长一尺八寸长,半寸高。一条铜锭有8至9斤重,冷却后即可加工。加工时要根据物件需铜量将铜锭用錾子截断成小块,进行锤击,并用铁锤的扁方形那头用推开的方法将铜块推长、推薄、推圆。锻造铜构件时有句经验性口诀:“不打红,不打黑,单打猪肝牛肉色。”
铜匠不同于铁匠,铁匠打铁的活很累,铜匠是手工活,坐在小凳上,敲敲打打,不需要消耗太大的体力。与铁匠相比,铜匠不用大锤、大錾子,铜匠师傅的工具一般较精巧,敲敲打打为主活,不需要光着膀子甩大锤。因黄铜本身具有柔软性,但常用的器物需一定的硬度,铜匠除了把铜构件钳入炉中见火,再在铁砧上均匀锤击外,还需待器物冷却再继续锤打,以使器物的硬度和亮度增加,此道工序就称“点冷锤”。所以铜匠爱说:“冷不冷,热不热,也打得。”
比如打一把铜壶,其构件就有桶子、宝盖、底板、四角铜爪、顶盖、嘴、鋬等,打制时需从铜锭上用錾子截取7块以上大小不等的铜块,每块分量多少,铜匠心中有数,截多了不好,截少了也不行。锻打既要细心,又要耐心,右手使锤,左手握钳,大小锤交换使用。铜壶难打的是宝盖,要打成拱顶形,还要卷个颈,怎么卷怎么打?这就要左手持卡钳将其带火(烧红)哈到牛角砧上去锤轧。上壶嘴是套进去后要从壶内卷口,打反锤锤好,再焊住。壶盖顶要用钻钻眼,配上一个圆鋬。几个主件打好后要焊接,焊铜器有老焊和嫩焊之分,焊铜内要加点响铜才好焊,老焊可以锤打,嫩焊是生铜焊,不能锤打。宝盖、壶底用嫩焊,壶嘴、壶盖用老焊焊接。有的铜器可用锡焊,但这种铜器不能过火烧,否则锡会融化。铜壶提鋬一般用铁打,可省些铜。
又比如打茴丝刨的刨皮子(有手刨和箱刨),规格不一,每一款刨皮子都有一“公”一“母”两块模具,公模是铜质的,母模是铅质的。将母模放在铁砧上,将锤好的铜皮覆在母模上,公模放在铜皮上,并用左手持钳握住,右手使大锤锤打,打一遍后将铜皮投放炉中退一次火,一块铜皮要接连锤上七、八次,退七、八次火,与模具丝沟相吻合了才算打成,最后还要用圆条锉将丝孔清理一下,并在边缘镂上几个小眼,以便上刨板钉钉子。
再比如打水烟筒。水烟筒是嗜好吸草烟者的吸烟工具,由烟筒颈管、肚兜、点烟斗、烟丝筒等组成,是铜器打制中工艺难度较大的一种物件。从颈管连肚兜一起打出来,不用焊接者为上品,首先裁出一块约八寸长、一头窄一头宽的铜板来,见火锻成一定厚度,然后一边见火一边将其锤卷,先从烟筒嘴处(即铜块窄的一头)卷起,并套一根铁棒,渐次将铜板锤卷成管,这是一项慢功夫,图不得快,直到颈管连肚兜锻锤成一只鹅腿形,转弯处过渡自然,不现皱褶。接着在“鹅腿”正面钻开一个圆眼,将做好的点烟斗下节套上焊好(上节由大小两段构成,可以抽动)。肚兜底下焊上一个圆底,主件即做成。然后再将配件——肚兜后的烟丝筒、两侧的香火小插筒、中间挂绳练的小錾、颈管处装饰的小圆箍,以及烟筒的外铜套全部打制、焊接好,再进入打磨抛光环节。一个精致的水烟筒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制作出来要花上3天工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个手艺人的专心细致,只有把心都放在活计上,这活计做出来才是活的!
还比如打制铜锁。旧时没有专门的锁匠,以前用的锁都是由铜匠制作出来的铜锁。打制铜锁工艺最难也最巧。巧匠能制作出上百种锁具,如:爪头锁、丁字锁、工字锁、孔明锁(内有几个锁等)、碰锁、猴子打筋斗锁、仓门锁等。锁型各不相同,钥匙各不相同,进钥匙的洞门亦各不相同,因而一个钥匙只能开一把锁,而不能互相套开。而仓门锁更奇妙,内有3个孔,配有3片钥匙,可由三人各执其一。开锁时,须三人到场,并按次序逐个开锁,才能打开。
铜器物打制成形后,一般都需要进行打磨抛光,这道工序也是很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先用锉刀锉光,再用刮刀从上往下刮,直至器物铮明彻亮方可。
以上只是代表性地叙述几种铜器的制作技术,还有不少铜制品除了锻打、焊接、抛光,还要錾刻、镌镂各种花纹,这些技术都需要手艺人不断磨砺,熟能生巧。铜制品很多,还有铜钟、铜面盆、铜香炉、铜脚炉、铜烛台、铜勺、铜铲子、铜烟斗、铜门扣、铜角、铜花等等,不计其数。铜匠除了在学徒期间认真跟师学习外,还要自己悉心领会,触类旁通。
铜匠不同于铁匠,铁匠打铁的活很累,铜匠是手工活,敲敲打打,没有太大的体力活。与铁匠相比,铜匠没有大锤、大錾子,铜匠师傅的工具一般较精巧,敲敲打打为主活,不需要抡起膀子耍大锤。这里还需补充一点,因铜本身具有相对柔软性,但常用的器物需一定的硬度,铜匠必须把整个器物均匀锤击,使器物的硬度和亮度增加,此道工序就称“点冷锤”。如果是工艺品,则需要在配制好的酸醋和盐液中浸泡几天,然后用木炭粉擦拭,再漂洗、晒干,让其恢复原铜制品本来的色泽。铜匠师傅焊接、修补、打磨之类的技术活较多,他的箱柜里多的是铜条和锡焊条。
铜匠与铁匠比较,铁匠做的是粗活,炉火里求财,拼的是体力,但他们不太讲究工作场面的整洁,而铜匠则不然,铜匠师傅个个手勤,常常把自己做出的器物擦拭得干干净净,光鉴照人。一件新的铜器皿经过匠人的擦拭,便有了几分灵气,几分可爱。
乡村的小户人家相比追求美观,更讲究结实耐用,贫寒之家使用铜制品的较少,大户人家多使用铜器且擦拭得光可鉴人。农耕时代闺女出嫁时,家中有些积蓄的人家,往往会在嫁妆上配上几个铜包角,或是打制几把铜锁、一副铜帐钩,陪送闺女一个铜洗脸盆,因为这些铜饰件都装饰在显眼处,让人一望而知主人的心情。还有的要陪送一个小铜锤、一个铜钳子、一把铜刮子,方便闺女当媳妇后做女工用。
旧时,铜制品消费大户当然是官宦富绅之家,尤其是一些官场新贵,他们一般讲究阔气和排场,新宅院落成之日,必定在大门上安装铜质、虎头带环的圆形门扣。高耸的门楼配上两扇威武的大门,形成一派威严气势。富豪之家用铜制门扣,一是彰显身份和地位,二是炫耀财富和权势,三是用虎头做门扣可以辟邪保平安。一般来说,铜匠师傅最喜欢接手大户人家做门扣生意,揽下一桩大户人家做门楣的活路,便是拥有向同行炫耀的资本。况且,有老话说“三代做官,不可轻师慢匠”,大户人家的饮食招待一般是不错的,艺匠们“三分赚钱,七分赚吃”,也算是可以的活路。
其实,乡村间的铜匠师傅大多还是修理小件铜器的居多,缝缝补补,敲敲打打,无非挣一份辛苦钱。一些手艺精到的铜匠师傅活路较宽,什么样的器皿,什么样的物件都能做。但是,平江地方铜匠师傅从不接手制作锣钞等“响器”(乐器),响器由外地专业师傅制作,据说这是由祖师爷对后世徒弟的分工,要留碗饭给别人吃。
有些铜匠师傅开炉铸铜,除了打制新铜器外,还要修补一些旧器皿上不易缝补的裂缝或不规则的漏洞。有些铜制物件长期搁置不用,便铜锈斑斑,甚至出现腐蚀洞,铜匠师傅便先行敲打腐蚀斑痕,细心缝补。经过铜匠师傅的一番打理,一件铜器就会修旧如新,再经过匠人的擦拭,光洁的铜面就会呈现出一层亮光。

3

如今,乡村的街巷已经难得见到铜匠师傅的身影了,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铜片晃动的清脆声响已经销声匿迹了。不过,在平江也有祖传铜艺焕发生机的现象。就是前头说到的梅仙镇第一代铜匠传人朱瑞清之后的曾孙,即朱家第四代铜艺传人朱对根、朱兴根、朱正根三兄弟仍在做着铜匠生意,且他们的技艺卓尔不凡,前景可观。原因是手工打制出来的铜器锻造工夫扎实,质量可靠,比工厂机械加工出来的要经久耐用得多,且手工制品的观赏性及收藏价值都是不错的。特别是铜制器皿具有不错的保健功能,人体需要的铜元素和锌元素都可以从手工铜制品得到补充。
如今,朱氏三兄弟已将他们的祖传铜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者简介

方探春(网名春风浅草,笔名方春),1950年春出生,平江人,退休干部。爱好文学,现为平江县文联会员,平江县诗联协会常务理事,湖南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诗词、散文发表,还应县政协之邀采编文史,主撰《平江记忆 . 艺匠篇》,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何贵专辑            夏四文专辑         逸仙散文专评

高三九专辑         赵光专辑              卢从正专辑

长寿采风专辑      彭盼兮专辑         熊业民专辑

李细田专辑           “党在我心中”特刊专辑

童锦华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0)

相关推荐

  • 手里有活儿的匠人

    很多人把老师称为"教书匠",于是有人以为这是对教师的贬低.我不这样看. 你看看哈,学手艺的,满三年了,出师了,可以独立操业了,手上的活儿干得不错了,小有名气了,甚至可以带徒弟了,这 ...

  • 研究 || 潍县砸铜技艺探究

    潍坊古属齐鲁之邦,自古民风淳朴,文事昌盛,儒宗名臣.书画名家.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是一座古老的手工艺城市.不仅有风筝.木版年画.还有一颗宝贵"遗珠"-潍县"砸铜" ...

  • 荐读 | 江少宾:故园匠心

    唢呐声咽.渐行渐远. 故园匠心 文·江少宾 最后一个铜匠 金银铜铁锡,铜在正中间,这个约定俗成的顺序奠定了铜的使用价值和经济地位.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牌楼还没人穿金戴银,但已经有了铜制的饰物与器皿 ...

  • 【老行当】铜匠

    铜匠是给人打制和修补铜器为生的匠人,这个行当在我国民间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铸造和使用铜器了. 旧汉口人家曾用过铜器,如挂蚊帐的铜钩,还有铜锅.铜盆.铜壶.铜铲.铜瓢.铜 ...

  • 甯普林著:《毛百斤打铁》第二十三回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邵东人尤其是邵东五金人有必要了解的一段历史 诚邀有情怀的单位或个人冠名正式出版 联系电话:13517392853  13975960608 根据天天向上等网友的意见,章节标题改为章回体.内容也做了适当 ...

  • 【留住乡愁】方探春/白雪繁花银器美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白雪繁花银器美 作者:方探春 01 银匠是属于冶铸业之类的,与铁匠.铜匠一样,尊太上老君为祖师.吕洞宾也是金银匠的祖师.银匠,不只是打制银饰品,同时也打 ...

  • 【留住乡愁】方探春/锤声叮当铁匠功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锤声叮当铁匠功 作者:方探春 1 "口做风箱手做钳,膝头盖上打三件",这说的是太上老君打铁的事.是打哪三件呢?是打给公输子(鲁班)的 ...

  • 【留住乡愁】方探春/青龙背上取九龙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青龙背上取九龙 作者:方探春   1 "捉青龙.耍青龙.青龙背上取九龙".这句话道的是篾匠生意.篾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妹妹荷叶仙姑的夫君 ...

  • 【留住乡愁】方探春/游刃有余话屠夫

    游刃有余话屠夫 作者:方探春 一 屠夫又叫杀猪匠,很早以前就有,而屠夫的祖师爷是谁?说法不一,师从不一.一说是桓侯帝,就是三国时期的张飞.张飞原是做屠宰生意的,其故事家喻户晓.张飞死后,因战功卓著被追 ...

  • 【留住乡愁】方探春/锡匠打锡锡流膝

    锡匠打锡锡流膝 作者:方探春 (1) 这篇关于锡匠工艺的文章写完后,却想不出安个什么标题才好.人们对锡匠打锡有两句绕口令,其实也是一副联语的上联:"锡匠打锡锡流膝,锡流锡匠一膝锡" ...

  • 【留住乡愁】方探春/油漆溢彩焕霞光

    油漆溢彩焕霞光 作者:方探春   01 据考古发现,我国油漆工艺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油漆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到汉代漆器已步入黄金时代.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漆器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精美,保存完好,令 ...

  • 留住历史 留住文化 留住乡愁 拍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思考

    住久了胡同四合院是麻木的,忽然有一天我们住的胡同也写满了"拆"字,于是,我本能地拿起相机给这些曾经是我的"邻居们"作最后的留影,未曾想这一脚竟踏进了历史文化的宝 ...

  • 【光明图刊】留住乡愁 让古建筑“延年益寿”

    来源:光明图片2021-04-28 11:16 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多地不断加大对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力度,使这些古建筑.古民居重现光彩,留 ...

  • 《留住乡愁的门等村》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之二十九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