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把西北、东北、西南纳入中国版图,中华民族真正大交流大融合
元代以后中国人口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中国人口的迁移结构也从元代之前的南北迁移,转化为了东西迁移。这一个时期由于西南疆域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开始走出人满为患的江西等地,奔向广阔的西南地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移民,莫过于“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了。
湖广填四川的示意图
一、“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
宋代之后,南方全面超越北方的人口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一时期虽然还会有北方人陆续迁往南方,但是相对于之前的三次人口南迁,元代之后的北民南迁更像是小打小闹。而这一时期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了。
元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大量激增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南方原有的土地基本上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导致越来越的人不得不得另辟蹊径,去其他地方开垦新的土地,于是在南方地区出现了由东向西的移民潮,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就说“湖广填四川”吧,历史上其实经历了两次“湖广填四川”,四川从先秦开始就是典型的四塞之地,其北有大巴山-秦岭、东至华蓥山、西有横断山。后来由于李冰父子在这里兴修都江堰,才使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四川盆地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平原
四川一直都是西南军事防守重镇。蒙古大军南下攻宋,在蒙元与南宋大战的大背景下,四川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甚至一度延缓了蒙古大军进攻的步伐。可是四川的坚固阻挡不了南宋灭亡的命运,最终南宋灭亡,四川也随之沦陷,蒙古大军对四川进行了毁灭性的屠城,致使四川人口急速下降。而后在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四川人口再次降低,湖广填四川就是在四川人口锐减的背景下开始的。
从两宋开始,大量的北民迁入江西与湖广等地,这些地方成为了潜在的人口储蓄地。两宋时,江西已经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人口大省。但同时由于江西人口过多,土地承载力有限,大量的人口开始从江西迁往土地少被开发的湖广等地。这样东西向的迁移也为四川人口的恢复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四川注入了新的移民文化与风潮。
后来明清政府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将湖广地区的人从本地迁移至今天四川与重庆一带,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四川70%的人都来自湖广地区,促使因战乱而凋零的四川社会与经济重获了新生。同时,大规模的移民为今天四川地区西南官话、川菜等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元代以后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历史上四川与湖广等地在汉代就成为中原王朝比较稳固的疆土,所以“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主要还是人口在旧有土地间的移动。但在元代以后,疆域大为拓展,形成了新的移民格局。
元代时对云南、西藏(包括西藏以及川滇青甘等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统治,清代时又先后将东北(明代对东北实际统治时间比较短)、蒙地与南北疆纳入中国的版图。地域的拓展,为人口的迁移提供了新的区域空间。
明代全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
就南方而言,主要的迁居地是云贵川组成的西南地区。元之前,中原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羁縻政策其实就是中原王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松散政策,中原王朝的皇帝利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酋长作为地方官员,对这些少数民族进行管辖,到了元代就形成了土司制度。
西南土司城遗址
可是一味地任用少数民族官员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地方少数民族官员反抗朝廷的举措,所以从元代开始,中原王朝逐渐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西南地区的土司改为汉族的流官。同时将众多的汉人移民到边疆地区进行屯垦,一时间云贵川等地区成为内陆汉人迁居的网红打卡地。
影视剧中的土司杨应龙(右)
从明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逐渐向西南边区进行迁移,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在今天贵州的安顺与贵阳之间,还生活着一批明代时就居住于此的屯堡(念pu)人,他们是明代时期留在当地的军户。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屯堡人(笔者实拍)
文史君说
从元代开始中国的人口结构开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代之前人口迁移多为由北向南,但是到了元代以后,由于全国总人口增长与国家疆土拓展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迁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转向后来的由东向西的人口迁移格局,这样的迁移模式深远地影响了今天汉人在西南地区的人口构成。
今天四川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湖广地区祖先的宗庙(笔者实拍)
参考文献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葛建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空间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