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给我签个名”
不久以前参加一位文史专家的讲座,刚结束会场就像放羊(或者说是放学)一样乱了起来。许多人涌往主席台,围住来不及离开的专家要他签名或合影,让我不禁想起在池塘里投料喂鱼的情景。这个联想可能不太恰当,但脑子不听话也没有办法。
签名时除了秩序混乱,拿来让专家签名的东西也很驳杂,有的是笔记本,有的是带到讲座来的图书——也不知道是不是《鬼吹灯》或《养生大全》之类,不少人是跟风签名,“临时起意”,用的是撕下来的白纸。专家急着赶飞机,嘴里不停地叨念:“我要去机场了,我真的要去机场了!”脸上却一直笑吟吟的,保持着风度,有求必应。有位母亲请他给自己的小孩写一句祝语,名字有些生僻,因为现场嘈杂,专家反复问了几次,其他人急得要把那位女士像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暗杀列宁的叛徒卡普兰一样撕成碎片。
不过相比于歌星影星,专家的签名场面热闹程度还是略逊一筹。很多年以前我在北京一场演唱会看到,数以百计的粉丝像猛虎擒羊一样冲过去,有人一边挤一边脱衣服,他们要让歌星把名字签到他们的胳膊和背上。我不知道他们回去后怎么洗澡,除非像古碑一样把它拓下来。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的“著作权”只能是父母,却盖着歌星影星的印戳,没有把孔老夫子气得复活过来,我觉得是件很奇怪的事。
话虽这样说,我对粉丝的举动倒也理解,“偶像崇拜”跟荷尔蒙分泌一样,年轻时都特别旺盛。大概三十啷当的时候,有感于当时比现在还风靡一时的追星现象,我写过一篇《不给歌星献花》的文章。想起来写那样的文章一点意思也没有,你不献花就不献,没有必要发表什么声明。我现在对人生明白一小一大两个道理。小道理是写文章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大道理是,无关宏旨的个人爱好,不仅不要强加于人,而且不应该当众嚷嚷。就像别人喜欢吃臭豆腐,没必要嚷嚷自己坚决不吃,因为吃臭豆腐既没有是非,也无所谓好坏。
把追名人比喻成吃臭豆腐,并不是说反话,爱吃臭豆腐的人会明白我没有丝毫贬意或恶意。有人说追专家比追歌星影星值得肯定,我觉得不宜这样立论。追歌星影星还是追专家,都是虚荣心发作,从哲学上说,都是“自我迷失”的表现。人有点虚荣心没啥,只要不是“太超过”就好。虚荣心就像做梦,谁也免不了,凡人追名人,名人追大名人,自古至今,无时无之。民国时期名人中流行“我的朋友胡适之”,几年前一位本身也是名人的电视主持人总爱把“我的朋友克林顿”挂在嘴边,可谓“从来人事道相通,附凤攀龙今古同”。
有人说,说了半天,你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做名人粉丝?我只想说,这样的事不好一言而蔽之。但一个人要明白,身价靠自重,争先恐后去求签名或合影的那些名人,并不能成为你真正的“背景”。对于名人,既不必去刻意追捧,也不必发毒誓不给他们献花什么的,正确的态度是像楚霸王年轻时见到出巡的秦王时那样立下弘愿:彼可取而代之。
不过,这种想法似乎有些“三观不正”。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品,“儿子”因为到国外涮盘子而不能尽孝,化悲愤为力量,铿锵有力地对“母亲”表示,现在我们是不得已到国外淘金涮盘子,以后国家富裕后让外国人也上咱这儿涮盘子。这番励志誓言赢得观众满堂喝彩,听起来十分自强不息,却有一种视涮盘子“低人一等”的味道。回到名人这件事上,不给名人献花,自己努力做一个让别人献花的人,虽然颇有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正能量,但这种“成名成家”的思想过去一直是被批判的。
(本公账文章均为原创,欢迎朋友圈转发;如欲转载,敬请加微信lsq19650206或邮箱lsqbh@126.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