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弄清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的机制,必须...

要想弄清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的机制,必须先了解方中麻黄和桂枝两味药物的作用。我的导师柯雪帆教授生前曾问过我,为什么麻黄汤中有发汗能力强的麻黄,还要配伍发汗能力弱的桂枝?当时我的解释是桂枝可以调和麻黄的副作用,如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等。老先生一脸的茫然,明显对此解释不满意。因为老先生一生追求实证和中医的可靠性,他对现代 医学知识亦非常熟悉。回首此情此景,今觉十分惭愧。可以告慰柯老的是, 我一直在追求中、探索着,已发表了相关研究文章',供同道参考指正。
桂枝与麻黄配伍应用,麻黄的发汗能力很强,相对而言此时的桂枝体现不出发汗作用,那为什么还要这样配伍呢?中医认为是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我们认为若结合一点现代医学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图4-11B 呈现的方剂配伍关系虽不算完美,但基本能说明问题了。麻黄、桂枝均可发汗解表,但麻黄发汗能力强,有强力的抗炎退热作用,属于抗炎症细胞因子。以TNF-a为代表的细胞因子风暴多在严重感染早期形成,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麻黄是平息细胞因子风暴的天然良药,不可多得。麻黄发汗力强,可以理解为其抗炎退热能力强。但麻黄有个缺陷,它没有治疗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的能力(其挥发油方面的作用甚弱),而桂枝的长处是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大凡外在身体骨节疼痛张仲景都用桂枝或桂枝汤,如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桂枝汤等),所以麻黄合桂枝是绝配!它们的关系犹似夫妻关系。按汉家传统,妻子温和、宽厚、多能,能处理家庭一般性事务,桂枝就是这样的,一般的外感病桂枝均可担当;当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强敌来侵时,刚峻坚毅的丈夫必须出面,担当御敌重任,麻黄就如丈夫的角色一般。-吴中平《皮肤黏膜病的临床辨思》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3条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伤寒论>:"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本条主要讲述桂枝汤证的主要临床症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 解读大青龙汤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大青龙汤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大青龙汤. ...

  • 《伤寒论〉中的智慧(七)麻黄汤与太阳伤寒证

    <伤寒论〉中的智慧(七) 麻黄汤是<伤寒论>里"太阳病篇"的主打方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第700期】

    上期原医案 刘××,男,50岁. 困工作需要,自北京赴甘肃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冒受风寒而得"太阳伤寒证".发热39.8℃,严重恶寒,周身大小关节无一不痛,身无汗,咳嗽,脉浮紧 ...

  • 太阳伤寒证变化中的逻辑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小青龙汤及越婢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伤寒证,发热.咳嗽.气喘,提示受寒后肺气宣发被寒邪力量 ...

  •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主要在于—中医执业医师常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开始,今天开始复习<中医诊断学>,想必很多同学由于不是很了解这门课程,复习起来会稍显吃力.今天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主要 ...

  • 太阳伤寒证四字经歌

    ​关注 太阳伤寒,因寒伤阳, 发热头痛,恶寒怕凉, 无汗而喘,浮紧脉详, 辛温解表,麻黄加汤.

  • 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 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 ...

  • 『经方集』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 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 ...

  • 麻黄汤脉证七条,纯正意义上的太阳伤于寒

    麻黄汤脉证七条,纯正意义上的太阳伤于寒

  • 论太阳经伤寒证治大意

    ​王叔和当日编次仲景伤寒论,以辨痉湿暍脉证为第一,以辨太阳病脉证为第二,谓痉湿暍虽太阳经之见证,然宜应别论,故列之篇首,此等处最不妥当,岂有别论反在正论之前者,况既应别论,即当明言所指,而故虚悬其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