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气温回升、冰雪融化
降水开始增多,故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虽名为雨,为春天之降水
但其雨形纤细如丝,毛毛点点
雨量不大,十分有限
万物草木在其滋润下开始懵动
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
小麦进入返春阶段
需要拼命地吸收这来之不易的水分
东北、西北地区仍然没有走出寒冷
水仍以降雪的形式回馈大地
南方多数地区则展现春江水暖的早春景象
雨是水的一种重要变化形式
在我国之所以被冠于多个古老节气
如雨水、谷雨、大雪、小雪等
是因为水是万物生命之源
对我国古代农人来说
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
但水也有坏脾气,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时刻关注其踪迹,记录规律
让它在可掌控的空间中为人类造福
是中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智慧
水不光是农业的命脉、生命的源泉
它还是中国人的精神哲学
蕴藏着为人处世的方法论
如“上善若水”、“从善如流”等
都隐喻了人们要学习水的品质
今天,这种随遇而安的刚柔之道
同样被地理爱好者所追捧
人们热望于由它千变万化出的自然景观
正值雨水节气
就让我们行走于大自然中
来领略一番水的美学之妙
▼
形 成 冰
新疆 乌鲁木齐
形 成 雪
杭州 西湖
形 成 云
安徽 黄山
形 成 湖
青海 艾肯泉
形 成 雾
四川 长宁县
形 成 海
江苏 连云港
形 成 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候獭祭鱼,此时水獭开始捕鱼,常将鱼陈列水边,有如祭祀;
二候鸿雁来,大约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再过五日后,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我们课本里的名篇,
他是这样描写春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庄稼人眼中的春雨就没有这么文气,
他们的农谚很接地气,
比如“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春风春雨特别珍贵,《易经》中多次提到“遇雨则吉”。
在古代,求雨的仪式于朝廷、于民间,
都是肃穆重大的事儿。
· 雨水习俗 ·
【 李开树白 】
【 春雨杏花 】
【 炒米占稻 】
· 雨水养生 ·
【 健脾护胃 】
【 上薄下厚 】
要防“倒春寒”,就要“春捂”。
雨水春捂原则是“上薄下厚”,
保暖重点在于下半身。人体的阳气根于肾,
随着气温回升,肾阳也会逐渐升发,
这时若受寒凉,就会出现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等症状。
因此,腰腹和腿脚部位要穿得偏厚一些。
【 雨水尝春 】
雨水之后,荠菜生芽。
范仲淹把它腌成咸菜,
说“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
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荠菜耐嚼可口,嚼多几次更有味道,
原有的微苦也成甘味。
马兰头的话要比荠菜晚几天。
周作人曾忆起小时候的歌谣,
“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那时人们提着小篮子,
在后院蹲着找野菜,也挺有趣的。
清人袁枚说爱吃马兰头的嫩叶,
加上酸酸的醋,
清清新新就打败冬日的肥腻。
菜有千百种吃法,也有千百种味道。
顺时而食,随心地吃,
是对自然与生活的坦诚。
因为世间真味并不在大鱼大肉里,
而在于怎么在平淡里吃出鲜嫩、幽香和清雅。
郭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游记名家联盟成员。出版有诗集《走向远方》获兰州市第四届金城文艺奖二等奖,散文集《行者的足迹》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散文单篇《藏在小巷中的北京》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作品散见于《报日人民》《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天津文学》《飞天》《滇池》《散文百家》《读者欣赏》等报刊。多次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冰心散文奖、黄河文学奖等奖项二十多项。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