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0篇:教研随笔∣一个人的“教研观”与认知层次

一个人的“教研观”与认知层次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最惊心动魄的片段就是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侯亮平带人在机场拦下了京州市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车,并当着李达康的面带走了其妻欧阳菁。事情发生后,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反应又代表着不同的认知层次。最底层的是原光明分局局长程度,他直接向祁同伟汇报:“我听机场高速的公安同志说,侯亮平带人把李达康给抓了。”这一认知层次的突出特点是连最基本的事实都没有搞清楚,侯亮平带走的是欧阳菁而不是李达康。其次是祁同伟,他尽管知道侯亮平无权带走李达康,但侧重于从“派系斗争”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将这件事看作是“秘书帮”与“汉大帮”之间的政治斗争。再次是李达康和高育良,这两位大人物自然不会简单认为这是帮派的政治斗争,而是意识到侯亮平此举对李达康的“保护”作用。因为假如侯亮平没有拦截欧阳菁,那么欧阳菁势必会带着问题离境,这就意味着李达康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了。但两个人认识到这一层的时候还有过反复:李达康是先怒气冲冲向季昌明兴师问罪,又到赵东来处询问侯亮平的情况,最后才意识到侯亮平救了自己;高育良是先从表面上意识到侯亮平此举给李达康带来的帮助,但后来态度有所犹豫,也不自觉地认为汉大帮向秘书帮的挑衅。最高层次的自然是侯亮平、季昌明和沙瑞金,他们三个人一下子就把握到了事情的根本,意识到侯亮平保护了李达康这样一位省委常委。这就是四种不同的认知层次,有的人停留在“事实层”,有的人站在了“斗争层”,有的人则直接从“政治原则”的角度认识事情。

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那是因为我最近又听到了某学校领导的豪言壮语:“教师就应该一门心思搞成绩,教师搞教研做课题,纯属浪费时间。老师们不要把精力放在教研上,而是要努力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我想到了一个人的认知层次与教研观的问题。所谓“教研观”,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研的态度、观点。教研观体现了一个教师或校长或其他领导的认知层次。最低层次的是“教研有害于教学”,中层的是“教研无助于教学”,高层的则是“教研有助于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这一点相信争议不是很大。问题是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姑且就认为教学成绩是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教学成绩呢?是死命抢时间、让学生疯狂刷题、不断压榨学生的课外时间吗?很显然,不是。这些方法也能够提高教学成绩,但性价比太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收获的结果可能会少得可怜。认为“教研有害于教学”的人,估计就是认为搞教研花了教师太多的时间,所以教师没有时间再去抓学生成绩,没有花时间抓成绩,教学成绩自然就会比较差了。我自小在农村长大,村民自然是以种庄稼为主,每到收获季节,村民们都会说谁谁家的庄稼长得好收成好。于是我就发现了三类人:一类是比较懒惰的,种下庄稼之后就坐等收成,也不去施肥除草,也不去浇水呵护,收成自然是比较差的;第二类是勤快型的,种下庄稼后会按时翻地、除草、施肥、浇水等,收成也算过得去;第三类是智慧型的,这是极少数村民,他们会研究种子的质量、肥料的品种、浇水的时节等等,会通过书本、电视、广播等渠道获取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了解其他地区的先进种植经验。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太大的天灾,他们的收成往往是最好的。他们当然也很勤快,但更懂得种庄稼的原理。我们不是经常把教育比作农业吗?那么,种庄稼需要有研究精神,才能保证粮食丰产,那么教育呢?难道就不需要研究吗?

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这就是教研。我们现在经常讲“要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效率”,那这种效率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就拿一个老师上课来说吧,怎么样提高这节课的教学质量呢?时间就是40分钟,你能不能把时间有效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决定了这节课的效果是好还是差。一节课,教师肯定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肯定不能“埋头苦教”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肯定不能用老套的教学流程和环节去教学。换句话说,一节目标不清晰、流程不新颖、不关注学生的课,教学效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这一点我相信刚才提到的那位校长也会表示认同吧。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清晰而聚焦呢?需要去关注课程标准、关注教材、关注学情。而这种关注,就是在进行教学研究了。那些认为“教研无助于教学”的人,估计是没有把握到“教研”二字的准确含义,想当然地将“教研”理解为搞课题、写论文和读书了。这种认知层次,自然也不能算高。

其实,教学和教研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含有“教学”的意思,我们常说的“教学”指的就是教学行为本身,而“教研”就是对教学进行理性分析和研究。前者侧重于实践层面,后者侧重于理论层面。因此“教研有助于教学”的观点,才算是把握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即理论性的教学有助于实践性、行为性的教学。可惜的是,很多学校领导只盯着教学产生的最后成绩,而不关注成绩产生的过程,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仅害了学校,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教师的职业生命。邱水灵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认为颇有道理:“无论你现在的教研有没有立足课堂,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从长远来看,现在的研究是一个积攒力量的过程,将来达到厚积而薄发时,就不存在那样的见解了。”他说的“那样的见解”,指的就是“教研有害于教学”。

真的希望教师和管理者能够将目光放长远,在盯着眼前的利益时,别忘记了教育的长远收益。如果不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甚至给教师的教研设置障碍,打击教师的教研热情,我敢保证学校连眼前的、短期的利益都难以获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