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真正懂书法的人,怎么能和无知的人争辩呢?
上一文(《书谱》第二十六讲)中,我们讲述了“孙过庭遇到的不懂书法的书法专家”。孙过庭认为,所谓有见识的人未必真懂书法,更多是不懂装懂的。书接上文——《书谱》第二十七讲(倒数第二讲):真正懂书法的人,怎么能和无知的人争辩呢?
孙过庭:“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蔡邕能鉴别琴材的好坏,伯乐能识别马的优劣,原因在于他们具有真知实学和辨别能力,并不是平常人所能比的。
蔡邕,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东汉名臣、书法家、文学家,极擅音乐。“蔡邕识琴”是个典故,据说,当时蔡邕在吴地常见有人焚烧桐木做饭,他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之声,便知是块好木头。“大嫂,别烧了,您把它卖给我吧”,就这样他买下了这块尾部已烧焦的桐木,之后请人做了一把琴,果不其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此琴即“焦尾琴”。
孙阳即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识马”的典故我们从小听到大,这里不再赘述。
在此,老孙使用了一个“我认为”,我认为蔡邕和伯乐是因为有真才实学,才能鉴琴识马而不出差错。
之后他又说:“向使奇音在爨(cuàn),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伯乐未可尚也。”——如果好的做琴的木材被放进灶膛烧,平庸之人也能听出好坏;千里马卧在马厩里,平庸之人也能看出它与众马不同,那么蔡邕和伯乐就没啥可推崇的了。
如今来看,的确如老孙“我认为”的那样,蔡邕和伯乐拥有真才实学,绝非不懂装懂的人。
接着,老孙说:“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至于王羲之为卖扇老妇题字,老妇起初是埋怨,后来又请求;一个门生获得王羲之在案几上题字,竟被其父亲刮掉,使儿子懊恼不已。这说明懂书法与不懂书法,大不一样!
因而老孙又说:“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一个文化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获得安慰;人家不了解,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紧接着,老孙又借用古人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所以庄子说:“清晨出生而日升则死的菌类,不知道一天有多长;夏生秋死的蝉(知了),不知道一年有四季。”老子说:“无知识的人听说讲道,便会大笑,倘若不笑也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最后,老孙感慨道:“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怎么可以拿着冬天的冰雪,去指责夏季的虫子不知道寒冷呢!换言之,“知了、蚂蚱,你们知道冬天有多冷吗?”这话问的太可笑了。
总结:在唐代孙过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他却有如此高深的学问和宽广的胸襟,不免让人心生敬意,亦不免让人感叹:他才是真正德才兼备的君子!而从他所说的这段内容中,我们也可以受到不少启发和教育:用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人家不懂你时,你无需埋怨,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